基本信息
书名:每天一堂国学常识课
定价:38.00元
作者:墨菲著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11337139
字数:302000
页码:31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每天一堂国学常识课》由墨菲编著,本书以国学的实用性、趣味性为出发点,精选了民风礼俗、朝堂常识、天文历法、传统艺术、经典古籍、考古探秘等12个板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言简意赅的阐述,向读者传播国学的精华,令读者方便、轻松、快捷地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国学常识,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在当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拥有五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正在向世界展现它的独特魅力,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具有良好的国学素养屹立于世界之林,将东方文化的精髓展现于世界的舞台。
内容提要
“国学”,广义来说就是中国之学,是经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累积所沉淀出来的瑰宝。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每一个华夏儿女自降生在这片神州大地起,就和国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国学这种东西并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临时抱佛脚,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就抱上几天。古人说“学致以用”,学习国学就是实在的典范。例如,一个人自呱呱坠地起,就当心存孝敬父母的感恩之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自从踏进学堂起,就应清楚学习的意义和自己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自步入大学起,就应该明白自己肩负的使命是什么,如何才能在这个大千世界立稳脚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开始自己的人生征程时,更要懂得如何从基础做起,将自己的平生所学付诸行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简单地说,一个人从生到死,如果想安然立世,扬名于后,名垂青史,首先自己要存得一身“活水”,源从何来?从国学来。正如章太炎老先生所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中国之所以能成立,它背后的精神性的东西就是国学。身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懂国学,就如无根之水。
《每天一堂国学常识课》以国学的实用性、趣味性为出发点,精选了民风礼俗、朝堂常识、天文历法、传统艺术、经典古籍、考古探秘等12个板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言简意赅的阐述,向读者传播国学的精华,令读者方便、轻松、快捷地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国学常识,领略国学的无穷魅力。在当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拥有五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正在向世界展现它的独特魅力,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具有良好的国学素养屹立于世界之林,将东方文化的精髓展现于世界的舞台。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通常对“常识”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很多这类读物往往停留在非常表层的介绍,缺乏深入的辨析和批判性的思考。然而,从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和章节标题来看,它似乎试图触及一些更微妙的层面。我设想,它可能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会深入挖掘“为什么”和“如何应用”。比如,当我们谈论某个传统美德时,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它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适应性与挑战?会不会对比不同学派对同一概念的解读差异?真正的国学学习,不应是僵化的教条复述,而应是一种活泼的对话。如果这本书能够适当地引入一些有趣的案例分析,或者提供一些可以供读者自行思考的“留白”,那就太棒了。我期待的不是一个标准答案的提供者,而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主动求知欲的“引路人”。那种能够让人读完后,忍不住想要去查阅更多原始文献,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其中道理的引导力,才是衡量一本优秀国学读物价值的真正标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感觉像是在触摸一件有分量的文化瑰宝。纸张的质感非常棒,印刷的油墨色泽饱满,即便是大段的文字排版,看起来也毫不费神,眼睛非常舒服。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内文的字体选择,既保持了传统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阅读的便利性,字距和行距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仪式感。这种对书籍本身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内容也绝非等闲之辈。我期待它能像一位沉静的老师,用最精致的“外衣”包裹着最精粹的“思想”,让人在享受阅读的物理快感时,也能被潜移默化地引领进入更深层次的知识殿堂。希望这本书的内页设计也能延续这种高水准,无论是插图还是版面布局,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那些深奥的国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而不是高高在上难以接近的学术壁垒。光是看着这本书安静地躺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房间的书卷气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在选材的平衡性上,也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初步印象。国学涵盖的领域太广了,诗词歌赋、诸子百家、天文历法、礼仪制度,如何取舍,如何分配篇幅,是极具考验的。我非常关注它是否能做到在不同知识模块之间找到一个和谐的比例,避免出现某一方面过于繁复而另一面又过于单薄的情况。理想的状态是,它能像一桌精心准备的宴席,既有主菜的扎实厚重(比如核心哲学思想),也有配菜的点缀提鲜(比如有趣的掌故或风俗演变)。更进一步来说,我期待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能体现出一种内在的逻辑递进,也许是按照历史发展脉络,也许是按照影响力的深浅来安排,总之,不能让读者感到思路的跳跃和内容的杂乱无章。如果能做到知识点的选择既有代表性又有启发性,成功构建起一个完整且引人入胜的国学初阶地图,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本普通的教辅读物,而成为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入门圣经”。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时间上的穿越和跨越。我希望能感受到一种不矫揉造作的真诚,那种不刻意“高深”、不迎合“时髦”的朴素力量。国学之美,往往在于其对人性和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这种洞察是跨越千年的恒定真理。我希望作者在讲解时,能保持一种既谦逊又自信的姿态,既尊重经典的源头,又不失对现代人阅读习惯的体贴。如果能用一些贴近生活的比喻来阐释那些看似遥远的古老概念,那就更好了。比如,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去类比古代的治国方略,或者用现代心理学的小概念去映照先哲的修身养性之道,这种连接感能极大地增强阅读的代入感和实用价值。我追求的不是背诵多少名言警句,而是能否真正将这些智慧内化为自己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底层逻辑,让它成为我们面对复杂生活时的一种稳定锚点。
评分我对这类知识普及读物的要求其实是相当高的,它必须具备一种高超的“翻译”能力,能把古人的智慧用我们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和逻辑清晰地阐述出来,而不是堆砌晦涩的古文或生硬的术语。这本书从我翻阅的初步感受来看,似乎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它似乎没有满足于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而是注重构建一个知识的“体系”和“脉络”。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力求打通那些看似孤立的文化概念之间的关联性,比如探讨某个礼仪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或者某个典故如何映射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稳固的认知框架,避免学了皮毛却抓不住核心精神的窘境。比起那种零散的碎片化信息,我更欣赏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它让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更像是一场充满发现乐趣的探索之旅。我希望它能真正做到“由浅入深”,让每一个翻开它的读者,都能感受到自己知识边界的稳步拓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