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竹斋笺谱(崇贤馆藏书 一函四册)可货到付款

十竹斋笺谱(崇贤馆藏书 一函四册)可货到付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十竹斋笺谱
  • 崇贤馆
  • 古籍善本
  • 书法字帖
  • 清代
  • 笺谱
  • 珍本
  • 货到付款
  • 四册
  • 藏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泛海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18758
商品编码:2988273107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工艺:精致的古老传统拱花工艺,灵动鲜活,国画珍品一书尽收。
  ◆印刷:精美木刻彩印,纤毫毕现,尊贵皇家藏书气派。
  ◆装帧设计:设计师匠心独运,纯正中国宋代线装书装帧工艺,典雅沉静。
  《十竹斋笺谱》,胡正言辑印,成书于明崇祯十七年,有九龙李于坚、上元李克恭序文。全书共四卷。卷一有“清供”“华石”“博古”“画诗”等72种;卷二有“胜览”“入林”“无花”“凤子”等77种;卷三有“孺慕”“棣华”“应求”“闺则”等72种;卷四有“建议”“寿征”“灵瑞”“香雪”等72种。除名花奇石外,《十竹斋笺谱》还有很多历史故事、成语典故。如:“孟竹”、“莱衣”等取材于“二十四孝”,“周行”、“木瓜”、“标梅”、“雎鸠”都是“诗经”名句,“挂角”是李密牛角挂“汉书”的故事,“笔花”是李白妙笔生花的故事,“蠡湖”是范蠡泛游五湖的故事,“谓钓”是姜太公“愿者上钩”等,十分生动。
  此外,《十竹斋笺谱》精致艳丽,是中国明代末年把“餖版”和“拱花”巧妙结合在一起运用的精心制作。所谓餖版,就是将彩色画稿分别各种颜色钩摹下来,每块刻成数小块木板,分先后轻重印刷六、七十次,突出颜色深浅、阴阳、干湿、浓淡、轻重的变化;所谓“拱花”,类似现在的凹凸版,用宣纸压制象现在的钢印,有浮雕感觉。胡正言的这两大发明,首开中国套色水印木刻的先河,在印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使本书成为印刷史上的不朽作品。
  崇贤馆《十竹斋笺谱》采用明崇祯十七年本为底本,本书版本珍贵,工艺精致,宣纸线订装帧形式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供鉴赏、临摹与收藏。

容简介

  《十竹斋笺谱》胡正言辑印,成书于明崇祯十七年,有九龙李于坚、上元李克恭序文。全书共四卷,有“清供”“华石”“博古”“画诗”等293种。
  《十竹斋笺谱》精致艳丽,是中国明代末年把“饾版”和“拱花”巧妙结合在一起的精心制作,把彩色套印木刻画艺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这在印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使本书成为印刷史上的不朽作品。

前言




《十竹斋笺谱》—— 一部承载千年雅韵的案头风雅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籍中,《十竹斋笺谱》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笺纸的画册,更是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明末清初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自然景物的细腻体察与艺术化表达。崇贤馆所藏此函四册本,以其完备的装帧、精美的印刷和珍贵的文献价值,尤为藏书家和研究者所珍视。 溯源:一部集大成的笺纸艺术 《十竹斋笺谱》的编撰者胡正言,字在公,号十竹居士,是明末杰出的出版家、书画家和刻工。他身处江南文化繁荣之地,融汇了当时最顶尖的木版水印技术与最精湛的绘画艺术,耗费数年心血,编成了这部享誉中外的笺谱。笺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笺纸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纸艺创作。 “笺”,作为一种用于书信、题跋、绘画的点缀用纸,在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承载文字或图像的载体,更是一种寄托情感、彰显品味的媒介。一张精美的笺纸,可以衬托书信的庄重,可以烘托画作的意境,更能传达写信人或作画人的雅致情怀。而《十竹斋笺谱》正是这样一部集雅致之大成、汇风雅于一册的笺纸典范。 卷帙:四册精美的视觉盛宴 崇贤馆藏书《十竹斋笺谱》一函四册,每一册都经过精心编排,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第一册:集雅——花卉卷 此册以“集雅”为主题,收录了大量的花卉图案。胡正言以其超凡的写实功力和写意笔法,描绘了各类名贵花卉,如梅、兰、竹、菊“四君子”,牡丹、荷花、月季、海棠等,以及各种奇花异草。每一笔、每一色都凝聚着画师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写实与写意的结合: 这里的花卉并非简单的描摹,而是将写实的花叶形态与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巧妙融合。例如,一株盛开的牡丹,既有雍容华贵的姿态,又通过墨色的浓淡、线条的顿挫,赋予了其生命力与神韵。 色彩的运用: 《十竹斋笺谱》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在色彩运用上的突破。它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套印技术,能够印刷出极其丰富的色彩层次,使得花卉的色彩鲜艳而不俗艳,细腻而富有立体感。例如,荷花的粉嫩、竹叶的青翠、梅花的傲骨,都通过精准的色彩调配得到了逼真的再现。 构图的巧妙: 每一幅花卉图案的构图都经过深思熟虑,或疏朗,或繁密,或全景,或特写,都旨在展现花卉最美的形态和意境。有时会搭配几笔绿叶、几点露珠,更添生动之感。 款识与意境: 许多花卉图下或旁,会附有简洁的诗句或款识,点明花名,寄托情思。这些文字与画面相得益彰,进一步提升了笺纸的文化内涵。 第二册:墨香——草虫卷 如果说第一册描绘了植物的静美,《十竹斋笺谱》的第二册则将目光投向了生机勃勃的草虫世界。这一卷的特色在于其对微观世界的精妙刻画,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工笔”技法的极致。 生动传神的虫豸: 蝴蝶、蜻蜓、螳螂、蚂蚱、蝉、蜗牛、蚂蚁等各类昆虫,在画师的笔下栩栩如生。它们或展翅欲飞,或停歇于枝叶,或蠕动于草丛,每一个细节都捕捉得极其到位。 细致入微的描绘: 昆虫的触角、翅膀的纹理、身体的节段,甚至微小的绒毛,都被描绘得一丝不苟。这种精细的笔触,不仅展现了画师高超的绘画技巧,也体现了对自然界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色彩与质感的表现: 昆虫的色彩也得到了精妙的还原,如蝴蝶翅膀的斑斓、蜻蜓翅膀的透明、蝉的青绿色,都通过套印技术得以逼真呈现。同时,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细线勾勒,也赋予了昆虫的质感,如甲壳的光泽、翅膀的轻盈。 融入自然景致: 草虫的描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巧妙地融入到草叶、花瓣、枝蔓之中,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态意境。这使得画面不仅仅是虫的图谱,更是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微观自然画卷。 第三册:写景——山水卷 第三册的主题是“写景”,主要呈现的是山水景致。这一卷展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将自然山河的壮丽与文人的胸怀巧妙地结合。 意境深远的构图: 山水画的构图极具匠心,或崇山峻岭,云雾缭绕;或江河湖海,烟波浩渺;或亭台楼阁,掩映在山林之间。每一幅画面都饱含着深邃的意境,引人遐思。 技法的多样运用: 画面中运用了披麻皴、斧劈皴、点苔等多种传统山水画皴法,表现山石的肌理和质感。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营造出山峦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点景人物与建筑: 在宏大的山水背景中,常常点缀着渺小的人物、船只、寺庙、亭阁等,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生活气息,也衬托出山水的壮阔和宁静。这些点景之物,也反映了明末士人寄情山水、寻求隐逸的生活理想。 写意与象征: 山水画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是文人精神世界的投射。云雾的缭绕象征着变幻莫测,巍峨的山峰象征着坚韧不拔,潺潺的流水象征着生命不息。 第四册:杂印——花鸟、故事、几何图案 第四册内容最为丰富,被称作“杂印”,收录了更为多样的题材,包括花鸟、人物故事、几何纹样等,展示了胡正言在笺谱设计上的广阔视野和创新精神。 精美花鸟: 除了纯粹的花卉,此册还出现了许多花与鸟结合的图案,如花间蝴蝶、枝头雀鸟等,更具动感与生机。 寓意深刻的故事图案: 这一部分可能收录了一些取材于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的图案,如“渔樵问答”、“高山流水”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这些图案在古代书信中,可以作为一种隐喻或寄托。 独特的几何纹样: 《十竹斋笺谱》在几何纹样上也独具匠心,设计出一些精致的边框、回纹、方胜纹等,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性,也承载着吉祥、和谐的美好寓意。 其他纹饰: 可能还包含一些祥瑞图案、文房清玩图案等,丰富了笺纸的题材和用途。 工艺:木版水印的巅峰之作 《十竹斋笺谱》的艺术价值,离不开其精湛的印刷工艺。胡正言所代表的明末木版水印技术,达到了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一个高峰。 精细的雕刻: 每一幅图案的线条、色彩都经过极其精细的雕刻。雕刻师傅需要根据画稿,在木版上细致入微地勾勒和区分各种色彩的层次。 多色套印: 采用了高度成熟的多色套印技术,能够精确地将不同的颜色套印在同一张纸上,形成丰富的色彩变化和细腻的过渡。据说,某些图案的套印色数多达数十种,可见其工艺之复杂和精湛。 色彩的还原度: 这种技术使得笺纸的色彩高度还原了原作的风貌,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原作,呈现出独特的光泽和质感,这是现代印刷技术难以完全比拟的。 纸张的选择: 笺谱所用的纸张也经过精心挑选,质地细腻、坚韧,能够承受多次套印而不破损,并能更好地展现印刷效果。 价值:一部活着的艺术史 《十竹斋笺谱》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作为一套精美的笺纸。 艺术史价值: 它是明末绘画、雕刻、印刷艺术的集大成者,是研究明末绘画风格、版画艺术、色彩运用以及民间审美的重要文献。许多图案都体现了当时文人画的特点,如注重写意、强调意境,同时也融入了世俗化的审美品味。 文化史价值: 笺纸作为古代书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竹斋笺谱》反映了明清时期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社交礼仪以及他们对自然的审美态度。通过笺谱,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致的生活美学。 工艺史价值: 它是中国古代木版水印技术的巅峰之作,为后世的印刷技术和纸艺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范例和启示。其精湛的工艺,至今仍被誉为“绝技”。 收藏价值: 崇贤馆所藏的四册本《十竹斋笺谱》,以其品相完好、装帧精美、文献稀缺,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它不仅是艺术品的珍藏,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文化的温度。 传承:穿越时空的雅致 《十竹斋笺谱》作为一部经典的艺术与文化瑰宝,其生命力穿越数百年,至今仍能打动人心。无论是用于书信的点缀,还是作为案头的欣赏,抑或是深入研究,都能从中获得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文化启迪。崇贤馆藏此珍本,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亲身感受这部跨越时空的雅致之作,去体味那份属于中国传统文人雅士的独特情怀。它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审美的延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强调一下,这套书的“可货到付款”服务体验非常好,包装得极其用心,确保了如此珍贵的书籍在运输过程中完好无损。打开包裹的那一刻,那种期待被满足的感觉非常踏实。关于内容本身,我最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体现出的那种毫不妥协的匠人精神。比如,即便是作为配角的边框纹饰,也从未敷衍了事,每一处转折、每一组重复的图案,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推敲。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协调性和完整性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阅读它,就像是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深度研讨会,它不直接给你答案,而是通过展示无数个完美的“问题”(即艺术品本身),引导你去思考“美”的本质和规律。对于任何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道中人来说,这套书都是案头必备的珍品,它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冲着“崇贤馆藏书”这个名头来的,毕竟能被纳入此等名录的,想必都是有些真本事的。拿到手后,细细研读,发现这本书的装帧工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那四册书的装订方式,虽然是古典样式,但却异常坚固,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某些特定纹样的处理手法,那种深邃的墨色与淡雅的底色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光影效果,即便在弱光下也依然清晰可见其肌理。对于研究古代印刷术和版画艺术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宝贵的实物资料,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它不像现代印刷品那样追求速度和批量化,而是充满了手工制作的温度,让人不得不为古人的精益求精而折服。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沉默的工匠和文人进行着无声的交流。

评分

作为一位业余的书法练习者,我常常苦于找不到既有传统底蕴又具启发性的范本。这套《十竹斋笺谱》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书中的许多构图元素和笔法处理,都非常适合用作临摹和学习的参照。我注意到,即便是简单的线条勾勒,也蕴含着深厚的功力和独到的见解,这对于提升我自己的笔触和布局能力有极大的帮助。而且,这本书的装帧和便于翻阅的特性,使得我在练习时可以随时摊开,不必担心像对待那些易碎的古籍那样小心翼翼。每一次临摹,我都会尝试去理解创作者在下笔时的心境,是快是慢,是重是轻,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印刷品无法给予的。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传统艺术精神的一种身体力行的继承与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艺术视野。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纹饰情有独钟的收藏爱好者,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意外的惊喜。它所展示的那些花鸟虫鱼、山水景物,远非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粗糙复刻品可比拟。那种对自然形态的精准捕捉和高度提炼,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特别是那些竹子的描绘,寥寥数笔,却能将竹子的劲挺、疏朗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闻到竹叶的清香。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似乎并不刻意去追求宏大叙事,而是专注于微观世界的美好,这份专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我将它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每当有朋友来访,我都会请他们翻阅几页,他们的第一反应无一例外都是惊叹。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以最直观的方式,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雅致”,如何用最简洁的元素去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并以一种克制而高级的方式去呈现这份美感。

评分

这部《十竹斋笺谱》真是令人爱不释手,光是那装帧和纸张的质感,就已经让人心旷神怡了。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古典韵味十足的排版,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仿佛在呼吸。特别是那些精妙的插图,色彩的搭配简直是鬼斧神工,即便是几百年过去了,那种细腻的层次感和雅致的格调依然扑面而来。每次翻阅,都能从那些古人的审美情趣中汲取到新的灵感,对于现在设计工作者来说,简直是一本活的教科书,比那些千篇一律的现代设计样本要有味道得多。而且,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书籍,而是活生生的艺术品,随便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雅士的闲适与风雅。我常常会花上一个下午,只是对着其中一两幅花卉小品细细品味,感受那份独属于古代匠人的耐心与匠心。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是纸张上的油墨,更在于它承载了一种失传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哲学,让人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处宁静的角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