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道家与性文化
:26.00元
作者:胡宏霞 刘达临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06080699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所催生的,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的大力促进技术发展的宗教,也是全世界*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 道家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被弄得十分神秘、不太兴旺,而许多人认为道士是装神弄鬼,易经、八卦、占卜、风水都是迷信。本书作者从自身优厚的性文化知识出发,还原道家对性文化的科学态度,丰富了中华性文化知识,同时,也对世俗对道家的某些偏见进行了拨乱反正,如时下国人对中医的态度。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人刘达临继研究了《孔子与性文化》的关系后,从“道家与性文化”的关系,为中国性文化寻根究底。
书中从道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探索出去,说明了道家文化中所蕴涵的性文化,并运用大量的图、秘戏图,披露了古代性文化以及房中术的理论和技巧。同时,摘取了部分房中术古籍中的养生秘方,说明了道家性文化注重养生和健康的本质。另外,书中总结了古代房中术中的十二大成就,诸如对性的正确认识、方法、性健康、生理规律、心理规律、性前戏、体位、障碍改进方法、优生等。本书揭开了中国历史上为神秘的一页,填补了中国养生养性理论的空白。
目录
作者介绍
胡宏霞 医学博士,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馆长,美国人类性文化基金会副主席。长期从事医学统计与档案管理工作。1999年,开始与刘达临教授合作创建中国古代性文化博物馆,并为此付出大量心血和精力。她曾多次和刘达临教授在国内外举办有关展览,并两次共同获得国际大奖。论著有《儿童性早熟的社会成因及医学探讨》《抢救流落国内外的性文物》《中国人性功能障碍的文化影响》《女子的性压迫》《古代的性教育》《青春期性教育教材》《画说性》(儿童性健康教育读本)《性文化77夜谈》《爱琴海的爱情》《欢情与迷乱》和《梵天与》等。
刘达临,1932年6月2日生于上海,1949年9月入学燕京大学新闻系, 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参过军,获中尉军衔,1969年复员。1982年任上海大学《社会》杂志编辑,副主编。1988年任上海研究中心主任,创办《性教育》杂志。著有《性社会学》《中国性文化史》《世界古代性文化》《世界当代性文化》等多部性文化书籍。作者在文化研究方面很有知名度,保证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给我的感觉是比较保守和谨慎的,似乎对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解读持回避态度。我个人对于道家思想与同时期其他思潮(比如佛教传入后的相互影响)的交叉对比很感兴趣。很遗憾,在这本书中,这种跨学科、跨思想体系的对话显得非常薄弱。例如,我想了解一下,在“有”与“无”的辩证过程中,道家思想与后期受印度哲学影响的某些概念是如何产生共鸣或分歧的?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将道家思想视为一个相对封闭和纯粹的体系进行阐述。这种处理方式虽然保证了内部逻辑的自洽性,却也牺牲了对其在更广阔的思想图景中地位的探讨。一个真正深刻的论述,应当是能够展现思想的流动性与适应性的,而不是将其孤立在一个“纯净”的象牙塔中。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其后世演变,以及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如何被“再创造”的讨论。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对它的期待值其实挺高的。封面设计得很有那种古朴的韵味,一看就知道是想深入探讨一些深层次的哲学问题的。我本来是冲着对古代思想史的好奇心去的,尤其对魏晋风度那种洒脱不羁的氛围很感兴趣。所以,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篇严谨的学术梳理,从老庄思想的源头开始,脉络清晰地梳理出“道”是如何渗透到当时士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我想知道,在那个思想活跃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看待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张力的,以及这种张力又是如何通过他们对“自然”的理解来调和的。书里有没有详细探讨庄子寓言背后的政治隐喻?有没有深入分析一下玄学清谈对当时士人审美趣味的塑造作用?我非常关注那些关于“逍遥游”的解读,是仅仅停留在文学层面的浪漫想象,还是能挖掘出更深层的本体论意义。如果能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比如曹魏时期的政治局势,来解释为什么这种思想会盛行,那就更好了。总体来说,我对它在思想史脉络构建和哲学思辨深度上的表现抱有很高的期望。
评分我对这本书在细节考证上的严谨程度感到些许失望。虽然它涵盖了道家思想的诸多方面,但在引用具体史料或文献出处时,似乎不够细致和精准。例如,在提到某个道家典故时,并没有明确指出该典故最早出现在哪部经典,或者其流传的版本差异。对于一个严肃的学术探讨,尤其是在处理古代文本时,这种精确性是建立信任的基础。我希望能看到更丰富的注释和参考书目,以便读者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追溯和核实。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一种基于二手资料的综合整理,而非一手资料的深度挖掘。如果作者能够在对基础概念进行阐释的同时,更多地展示其考证过程,揭示文本背后的历史变迁,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都会有显著的提升,让人觉得物有所值,而非泛泛而谈。
评分读完这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叙事手法上显得有些过于平铺直叙了,缺乏一些能够抓住读者眼球的“钩子”。我尝试着去寻找一些关于道家养生术在民间流传的生动案例,或者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方士传说,但这些内容似乎都被刻意地淡化或省略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用更具画面感的方式,去描绘古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实践他们的哲学理念的,比如他们日常的起居、饮宴、甚至诗歌创作中,那些不易察觉的道家印记。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略显干燥,读起来就像在研读一份详尽的清单,缺少了一种能让人沉浸其中的“气韵”。对于我这种更偏爱历史叙事和文化侧面的读者来说,如果能增加一些鲜活的历史人物的侧面描写,或者引用一些更具情感张力的古代文献片段,哪怕只是作为引子或旁注,可能都会让阅读体验大大提升。它更像是一部教科书的提纲,而不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文化读物。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结构安排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感觉章节之间的过渡不够自然流畅。有时候,前一章还在详细分析《道德经》的某几句,下一章突然跳跃到了对某个具体朝代士人精神状态的宏观描述,中间缺乏必要的桥梁和解释。这种跳跃性,使得我作为读者,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自行连接这些断裂点。我更欣赏那种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比如先梳理核心概念,再分析经典文本,然后扩展到社会实践,最后总结其历史影响。这本书似乎将这些步骤打散了,使得整体阅读的连贯性大打折扣。如果能在每一部分的结尾设置一个简短的总结,或者用一个小标题来预示下一部分的侧重点,或许能有效缓解这种“迷失感”。毕竟,对于复杂的哲学主题,清晰的路径指引是至关重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