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道傢與性文化
:26.00元
作者:鬍宏霞 劉達臨
齣版社:東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506080699
字數:
頁碼:22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性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中國五韆年來的文化所催生的,它是中國人的根蒂,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是全世界**的大力促進技術發展的宗教,也是全世界*珍愛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 道傢文化經過幾韆年的發展,被弄得十分神秘、不太興旺,而許多人認為道士是裝神弄鬼,易經、八卦、占蔔、風水都是迷信。本書作者從自身優厚的性文化知識齣發,還原道傢對性文化的科學態度,豐富瞭中華性文化知識,同時,也對世俗對道傢的某些偏見進行瞭撥亂反正,如時下國人對中醫的態度。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中國人劉達臨繼研究瞭《孔子與性文化》的關係後,從“道傢與性文化”的關係,為中國性文化尋根究底。
書中從道傢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探索齣去,說明瞭道傢文化中所蘊涵的性文化,並運用大量的圖、秘戲圖,披露瞭古代性文化以及房中術的理論和技巧。同時,摘取瞭部分房中術古籍中的養生秘方,說明瞭道傢性文化注重養生和健康的本質。另外,書中總結瞭古代房中術中的十二大成就,諸如對性的正確認識、方法、性健康、生理規律、心理規律、性前戲、體位、障礙改進方法、優生等。本書揭開瞭中國曆史上為神秘的一頁,填補瞭中國養生養性理論的空白。
目錄
作者介紹
鬍宏霞 醫學博士,中國古代性文化博物館館長,美國人類性文化基金會副主席。長期從事醫學統計與檔案管理工作。1999年,開始與劉達臨教授閤作創建中國古代性文化博物館,並為此付齣大量心血和精力。她曾多次和劉達臨教授在國內外舉辦有關展覽,並兩次共同獲得國際大奬。論著有《兒童性早熟的社會成因及醫學探討》《搶救流落國內外的性文物》《中國人性功能障礙的文化影響》《女子的性壓迫》《古代的性教育》《青春期性教育教材》《畫說性》(兒童性健康教育讀本)《性文化77夜談》《愛琴海的愛情》《歡情與迷亂》和《梵天與》等。
劉達臨,1932年6月2日生於上海,1949年9月入學燕京大學新聞係, 195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係,參過軍,獲中尉軍銜,1969年復員。1982年任上海大學《社會》雜誌編輯,副主編。1988年任上海研究中心主任,創辦《性教育》雜誌。著有《性社會學》《中國性文化史》《世界古代性文化》《世界當代性文化》等多部性文化書籍。作者在文化研究方麵很有知名度,保證瞭本書的學術價值。
文摘
序言
坦白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感覺章節之間的過渡不夠自然流暢。有時候,前一章還在詳細分析《道德經》的某幾句,下一章突然跳躍到瞭對某個具體朝代士人精神狀態的宏觀描述,中間缺乏必要的橋梁和解釋。這種跳躍性,使得我作為讀者,在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時,需要花費額外的精力去自行連接這些斷裂點。我更欣賞那種層層遞進的編排方式,比如先梳理核心概念,再分析經典文本,然後擴展到社會實踐,最後總結其曆史影響。這本書似乎將這些步驟打散瞭,使得整體閱讀的連貫性大打摺扣。如果能在每一部分的結尾設置一個簡短的總結,或者用一個小標題來預示下一部分的側重點,或許能有效緩解這種“迷失感”。畢竟,對於復雜的哲學主題,清晰的路徑指引是至關重要的。
評分讀完這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敘事手法上顯得有些過於平鋪直敘瞭,缺乏一些能夠抓住讀者眼球的“鈎子”。我嘗試著去尋找一些關於道傢養生術在民間流傳的生動案例,或者那些充滿神秘色彩的方士傳說,但這些內容似乎都被刻意地淡化或省略瞭。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夠用更具畫麵感的方式,去描繪古代知識分子是如何實踐他們的哲學理念的,比如他們日常的起居、飲宴、甚至詩歌創作中,那些不易察覺的道傢印記。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略顯乾燥,讀起來就像在研讀一份詳盡的清單,缺少瞭一種能讓人沉浸其中的“氣韻”。對於我這種更偏愛曆史敘事和文化側麵的讀者來說,如果能增加一些鮮活的曆史人物的側麵描寫,或者引用一些更具情感張力的古代文獻片段,哪怕隻是作為引子或旁注,可能都會讓閱讀體驗大大提升。它更像是一部教科書的提綱,而不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文化讀物。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剛拿到手的時候,我對它的期待值其實挺高的。封麵設計得很有那種古樸的韻味,一看就知道是想深入探討一些深層次的哲學問題的。我本來是衝著對古代思想史的好奇心去的,尤其對魏晉風度那種灑脫不羈的氛圍很感興趣。所以,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篇嚴謹的學術梳理,從老莊思想的源頭開始,脈絡清晰地梳理齣“道”是如何滲透到當時士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麵麵的。我想知道,在那個思想活躍的時代,人們是如何看待個體自由與社會規範之間的張力的,以及這種張力又是如何通過他們對“自然”的理解來調和的。書裏有沒有詳細探討莊子寓言背後的政治隱喻?有沒有深入分析一下玄學清談對當時士人審美趣味的塑造作用?我非常關注那些關於“逍遙遊”的解讀,是僅僅停留在文學層麵的浪漫想象,還是能挖掘齣更深層的本體論意義。如果能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比如曹魏時期的政治局勢,來解釋為什麼這種思想會盛行,那就更好瞭。總體來說,我對它在思想史脈絡構建和哲學思辨深度上的錶現抱有很高的期望。
評分這本書在理論框架的構建上,給我的感覺是比較保守和謹慎的,似乎對一些具有爭議性的解讀持迴避態度。我個人對於道傢思想與同時期其他思潮(比如佛教傳入後的相互影響)的交叉對比很感興趣。很遺憾,在這本書中,這種跨學科、跨思想體係的對話顯得非常薄弱。例如,我想瞭解一下,在“有”與“無”的辯證過程中,道傢思想與後期受印度哲學影響的某些概念是如何産生共鳴或分歧的?作者似乎更傾嚮於將道傢思想視為一個相對封閉和純粹的體係進行闡述。這種處理方式雖然保證瞭內部邏輯的自洽性,卻也犧牲瞭對其在更廣闊的思想圖景中地位的探討。一個真正深刻的論述,應當是能夠展現思想的流動性與適應性的,而不是將其孤立在一個“純淨”的象牙塔中。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其後世演變,以及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如何被“再創造”的討論。
評分我對這本書在細節考證上的嚴謹程度感到些許失望。雖然它涵蓋瞭道傢思想的諸多方麵,但在引用具體史料或文獻齣處時,似乎不夠細緻和精準。例如,在提到某個道傢典故時,並沒有明確指齣該典故最早齣現在哪部經典,或者其流傳的版本差異。對於一個嚴肅的學術探討,尤其是在處理古代文本時,這種精確性是建立信任的基礎。我希望能看到更豐富的注釋和參考書目,以便讀者可以進行進一步的追溯和核實。這本書讀起來,更像是一種基於二手資料的綜閤整理,而非一手資料的深度挖掘。如果作者能夠在對基礎概念進行闡釋的同時,更多地展示其考證過程,揭示文本背後的曆史變遷,那麼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和參考價值都會有顯著的提升,讓人覺得物有所值,而非泛泛而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