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跨文化民俗志: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二
定价:60.00元
作者:董晓萍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202008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与《跨文化民俗学 : 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之一》是姊妹篇,但又有不同的任务。在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论的系统中建设民俗志,有两个目标:一是给具有*性和独特性的民俗文化研究留有一席之地,二是面对无解的多元,保持乐黛云和金丝燕所注重的“文化间距”与多义项的“共存”的学术理性,我相信这是更高层的人文科学精神活动。
内容提要
本书研究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中期钟敬文留学日本和留日前后中日学者公开发表的民俗学著述。这批中日学者著述都有对话性的问题,连他们的学术资料系统也有对话性的要求,对话的形式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或者多对多,呈现出跨文化理论的对话性方法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当时对话的主要方法,是双方互相约稿,或者就某个观点直接发表文章,求教与答疑一来一往,追求真理的精神与平等的对话意识共存,这符合我们直到今天也在讲的跨文化学方法论的基本特点,本书从钟敬文和他的同时代中日学者超出各自学科背景的事实出发,去描述和分析这批文献;从他们解决问题的历史收获出发,去理解他们的不乏争议、却积极求同存异的过程,这应该是在跨文化视野下研究问题的好处。
目录
前言}绪论{章民俗志的发展期(1927-1933)5
节钟敬文在与日本学者对话的民俗学著述13
第二节同时期日本学者著述的中译文日83
第三节同时期其他中国学者的著述与译文127
第二章民俗志的收获期(1934-1936)I49
节钟敬文在日本的民俗学著述日I53
第二节同时期日本学者著述的中译文240
第三节同时期其他中国学者的著述与译文296
第三章民俗志的转折期(1937-1945)318
节钟敬文杭战时期著述题录321
第二节其他中国学者抗战时期的著述与译文378
第三节同时期日本学者的中译本论文与创作380
后记398
作者介绍
董晓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89年在北京
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自1994年起,先后在美国衣阿华大
学、芬兰约恩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法国远东学院、法国
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做博士后、高访和从事合作研究。国际
民俗学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教
育部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
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民俗学、民间文艺
学、数字民俗学和跨文化学。
主要著作有《华北民间文化》、《乡村戏曲表演与中
国现代民众》、《田野民俗志》、《说话的文化》、《不灌
而治》、《全球化与民俗保护》、《现代民俗学讲演录》、
《现代民间文艺学讲演录》、《北京民间水治》、《数字钟
敬文工作站》、《民俗学科建设报告书》、《中国民俗文化
软实力发展战略专论》、《民俗非遗保护研究》和《穿越文
化层》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一种复古的质感,又带着现代的简约,仿佛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学术探索。拿到手里,厚重感十足,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最感兴趣的是“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这个副标题,它将研究聚焦于一个具体的人物和一段特殊的经历,这使得民俗学的研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有了鲜活的个体生命故事作为支撑。我尤其好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位中国学者如何在异国他乡进行民俗学的田野调查?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有哪些令人惊喜的发现?他对日本民俗的理解,又反过来如何影响了他对中国民俗的认知?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迫不及待地想从书中寻找答案。同时,“跨文化”这个词汇也预示着书中内容将不仅仅局限于对日本民俗的简单介绍,而是会深入探讨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与张力,这正是民俗学研究中最具魅力也最复杂的部分。我相信,通过钟敬文先生的留日经历,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打开一扇理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窗口,体会不同文化背景下民俗的独特魅力及其相互影响的微妙之处。
评分这本书的“跨文化”标签,对于我这样一个热衷于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奥秘的读者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钟敬文留日个案研究”,则将这种抽象的探索具象化,赋予了它一个具体的人物和一段特殊的时空背景。我最感兴趣的,是本书如何展现中国学者钟敬文先生,在他身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如何以他独有的文化视角和学术方法,去深入理解和阐释日本的民俗文化。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他在与日本社会进行深度互动时,所经历的挑战与收获,以及他如何在这种跨文化交流中,不断地反思和重塑自身的学术观念。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关于二十世纪早期,中国民俗学研究在日本传播和发展的新视角?它又是否能够通过钟敬文先生的个案,折射出当时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复杂图景,以及不同文化在碰撞中产生的火花?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独特的观察角度,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如何在不同国度中孕育,又如何在交流中演变。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长期以来关注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史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之作。钟敬文先生作为中国民俗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其早年留学日本的经历,一直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金矿”。而这本书,正是将这块“金矿”进行了精细的考古式挖掘,并加以科学的提炼和呈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梳理钟敬文先生在日本求学期间的学术轨迹,包括他所接触的日本民俗学大师、参与的学术活动、阅读的经典著作,以及他如何将这些养分融入到自己的学术体系中。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的田野调查究竟是如何进行的,他选取了哪些具体的民俗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他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是否受到日本当时学术思潮的影响?他的研究方法是否有所创新?这些细节将是衡量本书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尺。此外,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关于二十世纪初中日两国学术交流的第一手资料,展现当时两国知识分子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差异,也让我充满好奇。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及中国学者在异国他乡求索学术的身影。将“民俗志”与“留日个案研究”结合,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局限于学术层面的分析,更能捕捉到那个时代的历史温度和人文气息。钟敬文先生在日本进行民俗学研究,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我想知道,他是否会记录下他在日本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他是否会对他所观察到的日本民俗现象,进行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描述?这本书能否在严谨的学术研究之外,展现出一种更具故事性和画面感的叙述方式?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描绘出钟敬文先生在异国他乡,如何怀揣着对故土文化的热爱,又如何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异域文明的场景。这种个人经历与学术探索的交织,往往能够产生最动人的力量。
评分作为一个对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流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名字瞬间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民俗是文化的精髓。当一位中国学者带着他独特的文化视角,去理解和研究另一个国家的民俗时,必然会产生许多有趣的碰撞和深刻的洞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描述钟敬文先生在日本生活的点滴,他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如何融入当地社会,如何与日本的学者和普通民众进行交流。我想知道,在与日本民众的日常互动中,他观察到了哪些他们习以为常但对中国人来说新奇有趣的民俗习惯?他对这些习惯的解读,是否会因为他自身的文化背景而产生独特的理解?这本书能否展现出一种“以中国之心,观日本之俗”的独特视角,从而揭示文化差异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书中对钟敬文先生在留学期间,如何处理自身文化身份与异域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跨文化体验如何丰富了他的学术视野和人生阅历的描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