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西文化文学十论
定价:50.00元
作者:张平功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1172000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为上篇﹑下篇两部分。 本书分为上篇﹑下篇两部分。
上篇含6篇关于中西文化研究专题论文,形成中西文化对比与互鉴的体系和框架。主要内容分述如下。篇“巴特的‘神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致力于研究文化和文学研究的认知问题,中外文学与文化文本几乎无一不以文化与社会相联系,并与政治话语紧密相连,纯文学或纯文学性的作品并不多见。本文对展延为社会和民族神话的文学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了厘清,并指出其规范和柔性控制的作用。第二篇“中国语境中的雷蒙威廉斯”尝试把这位文化研究的旗帜性人物放到中国语境进行研究,评析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其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旨在对本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思想资源和批评的角度。论文具体探讨威廉斯的主要观点,如威廉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的质疑、文化唯物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关系、公共文化权利、文化的民主化、文化和文学的物质生产的特性,以及英语研究的方法,破除学术界对威廉斯的某些关键性的误解, 以重新认识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文学理论的实质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用。第三篇“吕西伊利加雷的性别诗学”是研究这位当代女性主义理论家对文化和文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性别主题的研究和辨析,着重探究其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想。伊利加雷所倡导的两性之间的身体和心理差异对于女性的自主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解放具有启蒙意义,也对女性主义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产生影响。虽然伊利加雷和威廉斯属同代欧陆思想家,其各自的思想脉络和批判旨趣迥然相异。第四篇“全球化参照系中的中国‘文化热’”回顾了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与全球化的逐步形成,分析了全球化与现代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降在中国大陆出现的“文化热”,如入大量引进和翻译西方文化经典到国学的复兴与传统文化的复苏。文章探讨了全球化的到来给地方文化的认知和坚守所带来的挑战。第五篇“全球兴与当代中国文化身份建构”进一步研究了在全球化语境下,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本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东西方文化需要相互欣赏和借鉴,“互为主观”。第六篇“﹑庆典与文化展示”论及中国与西方国家对文化仪式和文化庆典所赋予的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意义和内涵,同时也探讨了仪式与庆典的社会功能。在后现代媒体时代,传统节日庆典﹑祭祖仪式,公共假日聚会和阅兵式使得民族意识和文化身份得以充分呈现和强化,而后者在西方社会的表征形式则是去形式化,并以日常生活方式加以表现。
下篇与上篇形成文学理论与实践的映照,含有4篇文章,属文学文本研究,研究专题有异,但均突出文学文本的细读,以求窥见大观。第七篇“文学文本与文化预设”并非泛论文学母题,而是以充分的文学文本分析和细读为基础的,涉及的作家作品包括拉金﹑希尼﹑福斯特﹑奈保尔等,以求阐释清楚文学文本与作家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之间的关系,并发掘其中的张力,而后者对于前者总是起到显性或隐性的文化预设作用。第八篇“释读萨伊德的‘东方学’”,聚焦这位文学理论家的主要代表作《东方学》和《东方学再考》,并对其相关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思想进行剖析,得出的结论是,《东方学》并不是一部反西方文化的著述,若把它看作东方对西方的反拨是违反作者写作本意的,因为客观评价欧洲或整个西方文化和文学成就的得失并不意味着要弘扬伊斯兰或是其他东方或地方文化,对萨伊德的著作去做“二分法”解读将失去文化和道义上的公允。第九篇和第十篇分别论述和分析英美文学的经典诗人塔特﹒休斯和罗伯特﹒佛洛斯特的诗歌。休斯的诗歌寓深刻的反西方理性主义思想于生动而又逼真的自然和人文意象之中(如,动物﹑植物﹑怪兽和神话),其批判旨趣体现在几乎诗集之中。美国诗人佛洛斯特则是大器晚成,其诗歌成就在美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田园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流畅自然,格调清新;他的哲理诗寓生活哲理和真理于隽永之中,可思性强,本篇对佛洛斯特的重要诗作做了较全面的解析和评价。下篇另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著者采写的关于英国(爱尔兰)戏剧的访谈,二是文化文学理论关键词。需要强调的是,后者对于外国文学专业研究生和文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About the Author: Zhang Pinggong holds an MA and a Ph.D in Cultural and Literary Studies from Staffordshire University in England. His main research interests are concerned with Anglo-American Literature, Cultural Theories, Glob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His most recent publications include Cultural and Ideology at an Invented Plac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07),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fications (Jinan University Press, 2013, edited volume), and “Culture Is Ordinary – on Raymond Williams’s Cultural Sociology” (Journal of Academic Research, No.4, 2013). He now teaches a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as Professor of English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Studies, where he also serves as Supervisor of Comparative Cultural Studies Program.
作者简介: 张平功,安徽灵璧人,获英国斯泰福大学文化表现硕士和文学理论博士学位,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西方文论和文化研究。主要著述包括《文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从法兰克福学派到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文化研究语境中的英国文学研究》﹑《全球化的后果》﹑《佛洛斯特诗歌赏析》﹑《塔特休斯诗歌评论》﹑“威廉斯研究”系列论文﹑Culture and Ideology at an Invented Place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等。
文摘
序言
《中西文化文学十论》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文学评论,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能看见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文学艺术上的碰撞与交融,以及由此产生的火花。我对于书中如何处理“异质性”和“同质性”这两个概念尤为感兴趣。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模糊,但同时,每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又始终顽强地存在。这本书能否帮助我理解,如何在欣赏西方文学的自由奔放时,不忘中国文学的含蓄内敛;又如何在回味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时,也能体会到西方叙事的逻辑严谨。我期待它能给我提供一种更具深度的阅读视角,去感受文学作品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叫《中西文化文学十论》,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仅从书的整体架构和部分章节的初步浏览来看,它就给我一种宏大而又精密的视野。作者显然是在对中西方文学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演进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并列,而是力图穿透表象,去探寻那些根植于各自文化土壤深处的精神内核,以及这些内核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和升华。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是如何解读那些跨越时代、跨越地域的文学母题,例如爱、死亡、自由、乡愁等等,它们在东西方文学中究竟呈现出怎样不同的姿态,又在共性中蕴含着怎样的独特性。
评分翻开《中西文化文学十论》,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那些耳熟能详的文学经典。我迫切地想知道,在作者的笔下,苏轼的豪放与莎士比亚的深沉,李白的浪漫与歌德的哲思,是如何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下被重新审视的。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揭示出,那些看似截然不同的文学表达方式,实则可能共享着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只是被不同的文化滤镜所折射。同时,我也好奇作者对于那些在历史交汇点上产生的“融合型”文学作品的看法,比如那些受到西方影响的中国现代文学,或者借鉴了东方美学的西方作品,它们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文学的普适性,又或者是在新的语境下对原有文化进行了怎样的再创造?
评分我对《中西文化文学十论》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书名所暗示的宏大主题。文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地根植于其所处的文化土壤之中。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解析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儒释道”等思想如何渗透到古典文学之中,又将如何分析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理性主义”等观念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于这两种文化在文学发展道路上的相互影响和借鉴是如何进行的论述。例如,从意象的运用、叙事结构的安排、人物塑造的典型性等方面,是否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对比和启发,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文学的多元性和共通性。
评分这本书,就名字而言,就充满了知识的厚重感。我对于其中“十论”的具体内容充满了好奇。究竟是围绕着哪些关键性的文学现象或文学思潮展开的讨论?是探讨戏剧的起源和发展,还是分析小说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抑或是对诗歌的抒情传统和叙事手法进行比较?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文学作品作为案例分析,这样才能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比如,通过对某个中国诗人和某个西方诗人作品的细致解读,来阐释各自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我想了解,这些“论”究竟是如何将中西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一番清晰而深刻的梳理和呈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