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青少年体育蓝皮书: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5)
定价:69.0元
作者:郭建军,杨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09779309
字数:255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青少年体育发展为主题,采用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内青少年体质健康、青少年体育组织和活动、学校体育发展、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等一般状况、理论、实践经验和问题等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深入分析,内容全面、视角多样、数据可信,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目录
作者介绍
郭建军,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清华大学体育经济管理硕士。全国体育运动学校联合会理事长,中国拔河协会主席,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中国汽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副会长兼常务理事。长期从事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管理和研究工作。
杨桦,男,1955年5月9日生。1977年成都体育学院毕业。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主任,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评委会体育学科组召集人。历任成都体育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兼外事办公室主任,教务处长、高级研究室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还担任成都体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主任;四川省体育总局副主席、四川体育学科高评组组长、四川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评委等职。2002年调任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学校教师和专业报告职务评委会主任,《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主编;还兼任全国体总常委,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专业设置委员会委员,重点学科专家组成员,中国体科学会理事,科技部科技人才评委,教育部“十五”***教材评委会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体育教育管理、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作为中央直接联系的高级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近20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20多项奖励;主编和参编专著、教材30余部。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书中对各个环节的探讨,从政策制定者到学校教育者,从家长到青少年自身,都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数据的呈现,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框架和思路。我尤其赞赏它在提出问题之后,能够提供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虽然有些方案可能需要时间去检验,但至少它展现了一种积极探索的态度。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关注青少年体育,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体能,更是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关注他们未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可能性。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青少年体育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我的,一种充满活力又不失专业的感觉扑面而来。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应该挺丰富的。我尤其好奇“蓝皮书”这个名字,一般这种命名都意味着深入的调研和扎实的数据分析,希望它能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为我打开了解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大门。毕竟,现在社会上对青少年体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无论是从他们的身心健康,还是从国家未来的体育人才培养,都至关重要。我一直觉得,对一个国家的未来投资,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对下一代的培养,而体育恰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所以,我很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和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青少年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能从中找到一些发展的新思路。那种一眼就能看到问题本质,并且能给出清晰解决方案的分析,是我最渴望在这样的报告中看到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潜力和挑战。它没有回避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参与度不均衡、专业化程度不足、体育文化氛围有待提升等等,但同时也强调了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资源的投入以及科技手段的应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虽然这些预测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却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它让我意识到,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与国家整体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本书给我一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感觉,它让我对中国青少年体育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也激发了我对如何为青少年体育发展贡献力量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年度报告,更像是一个对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脉络的梳理和展望。它没有停留在对现状的简单描述,而是试图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社会经济发展对青少年体育参与度的影响,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如何塑造孩子的运动习惯,以及体育产业的崛起为青少年体育带来了哪些新的可能性。我特别欣赏它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多维度视角,既有宏观的政策解读,也有微观的个体体验,并且试图将两者联系起来。这种全面的分析,让我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复杂性,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领我一步步深入了解这个领域,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并没有那么高,毕竟“报告”这种形式的书籍,有时候可能会显得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数据和专业术语,阅读起来会有些门槛。但当我翻开它,发现叙述方式比我想象的要流畅很多,而且时不时会穿插一些生动具体的案例,这大大降低了我的阅读难度,也让我更容易代入其中。尤其是书中对一些热点问题的探讨,比如校园足球的推广、青少年运动伤害的预防、体教融合的实践等等,都写得相当到位,让我感觉作者团队在进行调研的时候,真正深入到了基层,了解了实际情况。这种接地气的写作风格,让原本可能有些宏大抽象的主题,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和全面。我一直相信,只有真实地反映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而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得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