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朱熹<<中庸>>学阐释 | 作者 | 乐爱国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3187096 | 出版日期 | 2016-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本书将朱熹的《中庸》学作为选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把“诚”看作是《中庸》全篇的枢纽,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诚”的境界,从而构成了以《大学章句》的格物致知为出发点、以《中庸章句》的“诚”为归宿的学术体系。本书有助于朱子学研究的深化,是当代朱子学研究的一本添砖加瓦之作,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对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有的应用价值。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文化,离不开对儒家思想的深入探究,而《中庸》作为“四书”之一,其地位不言而喻。然而,《中庸》本身篇幅不长,语言也相对古奥,对于现代读者而言,直接理解其中深意并非易事。这时,像朱熹这样的大师级学者,通过其精辟的阐释,便成为了我们跨越时代的桥梁。我手边这本名为《朱熹<<中庸>>学阐释》的书,让我眼前一亮。它并非仅仅是对《中庸》原文的翻译或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朱熹本人是如何解读和发展《中庸》思想的。我好奇的是,在朱熹的视野里,《中庸》的“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是适度的把握,还是普遍的真理?“庸”又包含着怎样的实践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梳理朱熹的论述脉络,展现他如何从字词、概念、到宏观思想体系,一步步构建起他对《中庸》的理解。这种层层递进的阐释方式,想必能让我在阅读时,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书架的时候,无意间瞥见了《朱熹<<中庸>>学阐释》这本书。我一直觉得,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就像是在品鉴一幅幅意境悠远的国画,需要慢慢去体会,去感悟。朱熹的学问,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而《中庸》,又是这幅画卷中至关重要的一笔。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朱熹是如何将“中庸”这一概念,从一种抽象的道德原则,提升到一种形而上的宇宙法则,又如何将其落实到个体修身和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我很好奇,他是否会从《大学》的“格物致知”推衍到《中庸》的“诚意”和“正心”,又如何连接“诚者,自诚也,自成也”的深刻内涵。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视角,我希望它能让我对“中庸”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浅尝辄止。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抱持着浓厚的兴趣。在无数次的书海徜徉中,我总会不自觉地被那些深刻而隽永的思想所吸引,它们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其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更是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史。我最近偶然接触到了一部探讨朱熹《中庸》学阐释的书籍,虽然尚未深入细读,但单凭其书名便足以激起我内心深处的阅读渴望。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朱熹如何层层剥茧,揭示《中庸》这部经典蕴含的丰富哲理,特别是他对于“中庸之道”这一核心概念的独特阐发。我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走进朱熹的思想世界,感受他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可实践的人生智慧,从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士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其背后所秉持的价值观。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探索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融入现代生活。在众多的思想流派中,儒家思想,特别是朱熹的理学,对我有着特别的吸引力。我最近拿到了一本《朱熹<<中庸>>学阐释》,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其主题本身就让我充满期待。我好奇这本书是否会细致地解读朱熹是如何处理《中庸》中一些看似相互矛盾的论述,比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朱熹又是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哲学体系,来解释“中”与“和”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个体道德修养和政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逻辑链条,展示朱熹思想的系统性,以及他如何通过对《中庸》的阐释,构建起一套完整的道德哲学和社会政治理论。这种对经典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的工作,对于我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分我最近对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因此接触到了一本名为《朱熹<<中庸>>学阐释》的书。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必须抓住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核心著作。朱熹无疑是宋明理学绕不开的巨匠,而《中庸》则是理解儒家思想不可或缺的基石。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得以窥探朱熹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对《中庸》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我特别想了解,朱熹是如何看待“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开篇之语的?他又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构建其“天理”观,并将其与《中庸》的“中庸之道”紧密联系起来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朱熹思想的精髓,以及他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思辨,转化为对人生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洞见,从而启发我对于当下人生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