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集 雕菰集 严复集

戴震集 雕菰集 严复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著
图书标签:
  • 清代文献
  • 古籍
  • 戴震
  • 严复
  • 雕菰集
  • 思想史
  • 文化史
  • 经学
  • 目录学
  • 版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巧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386
商品编码:2991701711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戴震集 雕菰集 严复集

定价:66.00元

售价:49.5元,便宜16.5元,折扣75

作者:李敖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ISBN:9787552804386

字数

页码:42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1”选录了戴震的《戴震集》、焦循的《雕菰集》、严复的《严复集》。《戴震集》不仅表达了戴震的哲学思想,对训诂、音韵、地理、天文、算学等也多所论证。《雕菰集》中表达了焦循思想中开明的成分。如:他反对强制订婚;他对异端的态度主张包容,反对“执己之一端,不能容人”。《严复集》中包含了严复的《原强》《辟韩》《译天演论自序》《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等文章,为西化与维新,打下了理论基础。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戴震集 雕菰集 严复集》所收录的,是近三百年来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三座不可或缺的巍峨丰碑。这三部著作,犹如三面棱镜,折射出中国传统学术在近代转型时期的独特光彩,也映照出中华民族在剧烈变革中的深刻思考与不懈探索。它们不仅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社会、文化、学术走向的钥匙。 戴震集:求实精神与经世致用的时代回响 《戴震集》所汇集的,是清代乾嘉学派集大成者戴震(1735—1777)一生精研的学问结晶。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是中国古代朴学大师,更是近代思想的启蒙者之一。他的思想,深植于对汉代以下儒家经典的严谨考证与辨析之中,却又超越了乾嘉学派单纯的训诂之功,展现出一种前瞻性的理性光辉。 戴震的学术旨趣,在于“循名责实”,强调“名与实,必相符”,这构成了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石。在《考工记图序》等篇章中,他鲜明地批判了宋明理学“以理为实,以情为虚”的形而上学倾向,认为理学“专以虚理制实事”,导致“学者日以虚语相尚”,脱离了事物的真相。他主张将“理”回归到具体的人情事变之中,认为“情”是“理”的根源,“理”是对“情”的合乎逻辑的阐释。这种对“情”的肯定,对“人”的关注,在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明理学氛围中,无疑是一种大胆的突破,也为后来的人文主义思潮埋下了伏笔。 在考据学方面,戴震更是卓尔不群。他深谙音韵、文字、义例之学,对《诗经》、《尚书》、《论语》等儒家经典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订。他通过对古文字、古音的梳理,拨乱反正,纠正了前人许多牵强附会的解释,使得经典的意义更加清晰明确。他的《诗经征》,《书经征》等著作,以其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见解,为后世学者树立了典范。然而,戴震的求实精神,并非仅仅停留在学术考据的层面。他将这种精神延伸到对社会现实的关照上。他痛恨那些“言空理者”,认为他们“不察民情,不究事势”,导致“政事日疏,民生日困”。他提出的“循名责实”,既是对学术方法的论述,也是对社会治理的警醒,饱含着经世致用的情怀。 《戴震集》所展现的,是一种扎根传统、面向现实、注重实效的学术品格。它继承了中国学术的优良传统,又对僵化的思想藩篱进行了批判,孕育了新的思想萌芽。在乾嘉盛世的背后,戴震以其独特的光芒,预示着一个更加注重个体、注重实情、注重理性分析的时代正在悄然来临。 雕菰集:返璞归真与文化独立的时代自觉 《雕菰集》的面世,是清代乾嘉时期另一位重要学者惠栋(1693—1758)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惠栋,字在君,号鲁斋,江苏苏州人,是乾嘉朴学的另一位巨擘,也是一位坚定的汉学倡导者。与戴震侧重于“循名责实”的分析方法不同,惠栋在《雕菰集》中更强调回归古人,推崇汉儒的治学之道,并以此为基石,构建其文化独立的思想体系。 惠栋一生崇尚汉儒,认为汉代学术“质朴而近古”,而魏晋以后,特别是宋明,学术逐渐“浮华而失真”。他在《雕菰集》中,对汉儒的训诂、考据、义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发。他尤其看重汉儒对《六经》的解释,认为汉儒的解释“不离古义”,是理解儒家经典的“正途”。他通过对《尚书》、《诗经》、《周礼》、《仪礼》、《易经》等经典的深入解读,力图恢复经典的原貌,澄清后世的误解。 《雕菰集》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复古,更是一种深层的文化自觉。在清初以来,满汉文化交融,但同时汉文化也面临着来自统治者和部分士人的挑战。惠栋及其门人,如全祖望、吴敬梓等,力图通过弘扬汉学,重塑汉文化的辉煌。他们认为,汉代学术的“质朴”和“古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维护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支撑。在《雕菰集》中,这种对汉学的尊崇,转化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独立性的坚定信念。 惠栋的治学方法,强调“博览”,主张“穷经”。他认为,要真正理解经典,必须广泛阅读,搜集文献,进行细致的辨析。他的考证,往往旁征博引,旁及其它典籍,力求找到确凿的证据。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后世朴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也关注学术的“义理”,认为考据最终是为了明道。他所理解的“道”,更多的是指孔子、孟子等先秦圣贤所倡导的仁政、礼乐等实践性伦理和政治思想。 《雕菰集》不仅是惠栋个人学术成就的展示,更是乾嘉时期一股重要学术思潮的代表。它所倡导的返璞归真,对汉儒的回归,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独立精神,在那个时代具有深刻的意义。它既是对学术的虔诚求索,也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深深眷恋,展现了一种不畏浮华、坚守本真的学术风骨。 严复集: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的时代呐喊 《严复集》所收录的,是中国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854—1921)一生重要的思想著作和翻译作品。严复,字几道,福建福州人,是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思想的先行者,也是一位极具远见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刻地介入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救亡图存与思想启蒙的宏大叙事。 严复一生最核心的贡献,在于他将西方近代重要的哲学、政治、经济思想,如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亚当·斯密的“国民经济学”、约翰·密尔的“自由论”等,系统地翻译介绍到中国。他所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名学浅说》等著作,如同一颗颗思想的火种,在中国知识界点燃了对西方文明的强烈好奇和深入反思。 《天演论》的翻译,尤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严复在《原序》中,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与中国当时国势衰微、列强环伺的现实相结合,发出了“华夏之民,恐将为天下之所不容”的严峻警告。他呼吁国人“变法图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政治制度,以求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这种“以弱唤醒”的论调,深刻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成为推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重要思想动力。 严复的思想,并非简单的照搬西方。他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并试图用中国化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来阐释西方思想。他创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虽然在后来的发展中受到质疑,但在当时,却是他试图弥合中西文化差异,实现中国近代化的一种积极探索。他强调“民智”的开启,认为“民智不开,则国不强”,并为此不遗余力地进行翻译、著述和教育工作。 《严复集》所展现的,是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严复以其“通才”的博学,关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到教育普及、学术思想,无不涉及。他提出的“质”、“数”、“文”、“理”四种学说,试图为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指明方向。他的思想,既有对西方近代文明的理性认知,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更有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切关怀。 《严复集》不仅是一部思想启蒙的文献,更是近代中国寻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思想史的生动写照。严复以其“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宏愿,为中国近代思想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思想,至今仍对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以及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供着宝贵的启示。 三集合璧:中国近代学术与思想的脉络梳理 《戴震集》、《雕菰集》、《严复集》这三部著作的集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梳理中国近代学术与思想的演进脉络。 戴震的“求实”精神,为近代学术摆脱空疏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撑,其对“人情事理”的关注,也为后来思想的解放奠定了基础。惠栋的“复古”与“文化自觉”,则强调了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性,在动荡时代为民族精神的维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而严复,则以其“引进”西方思想的巨大努力,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进程。 这三部著作,如同接力棒,将中国学术的思想火种,从对传统的精深探究,传递到对文化独立性的坚守,再到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积极吸纳,最终指向了民族的救亡图存与现代化转型。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条从内部反思与革新,到外部汲取与融合,再到追求民族复兴的清晰轨迹。 阅读《戴震集》、《雕菰集》、《严复集》,我们不仅能领略到三位大家各自的学术风采与思想深度,更能从中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面前,所展现出的求索、担当与智慧。这三部著作,是理解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变迁与思想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们以其深刻的内涵与丰富的价值,至今仍散发着不朽的智慧光芒,为我们认识中国、理解世界,提供着重要的思想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蕴含的独特气质。作者的文字,如同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浓烈,但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其醇厚与回甘。书中对于某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落俗套,没有简单的褒贬,而是展现出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多维度的人格解读。这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处理历史问题时的审慎与智慧。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因果”的论述,它并没有将事物简单地归因于某个单一的因素,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这种对复杂性的理解,恰恰是当下社会最为需要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它是否符合我的认知,或者它是否挑战了我的既有观念。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的输入,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的激发,一种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最朴素的观察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悟。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封面那古朴典雅的设计,仿佛一下子就将我带回到了那个思想碰撞的年代。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沉浸在作者所构建的那个宏大的思想世界里。书中对于某些社会现象的剖析,实在是鞭辟入里,直指问题的核心,让我不禁拍案叫绝。特别是其中对于某些传统观念的质疑和挑战,更是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启发。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观点,思考它与当下社会现实的联系,以及它对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所能带来的改变。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时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惊涛骇浪,振聋发聩。这种抑扬顿挫的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兴趣,仿佛与作者一同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书中的一些论证逻辑严密,引经据典,充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即使是对某个特定领域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理解其精妙之处。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能够深刻影响思想的书籍,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历史、哲学、社会学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可以说是匠心独运。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种更为灵活和自由的编排。这种非线性的阅读体验,反而给了我更多的惊喜和发现。当我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某个部分的核心内容时,却发现它与后面的内容又有着意想不到的联系。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阅读感受,让我对作者的构思赞叹不已。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极富变化,有时严谨得如同学术论文,有时又生动得像是口语交流。这种多样的表达方式,使得阅读过程不会感到单调乏味,反而充满了新鲜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批判,犀利而深刻,一针见鼻,让我看到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刻关注。它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面现实的复杂性,并试图提出建设性的思考。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种审视现实的勇气。

评分

阅读此书的体验,仿佛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文字极具感染力,能够轻易地将读者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书中对于某些概念的阐释,清晰明了,且富有逻辑性,即使是初次接触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客观与理性,他并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循循善诱,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这种开放式的写作风格,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被动接受信息,更是在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书中的一些例子,都来源于生活,或是历史的真实事件,使得理论不再是空洞的辞藻,而是有了生动的载体。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提到的某个细节而产生共鸣,或是因为书中提出的某个观点而引发新的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学习的热情,让我愿意去探索更广阔的未知领域。它的价值,远超于纸面上的文字本身。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并非在于其知识的广度,而在于其思想的深度。作者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角度刁钻,常人不易察觉的细节被他放大,并从中抽丝剥茧,揭示出背后更为复杂的动因。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某些人物性格的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活在我的眼前。通过作者的笔触,我得以窥见这些历史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感受到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带来的压力与局限。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书中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更具备了感人的力量。我常常会被书中某些片段所感动,为人物的命运而唏嘘,为他们的智慧而赞叹。同时,作者在行文中也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并非那种浅薄的打趣,而是源自对生活深刻理解的会心一笑,让我在紧张的思考之余,也能感受到一丝轻松与愉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过往,去理解现在,去思考未来。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迷茫与渴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