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時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委派寜波海關副稅務司霍搏遜的文牘(現時的秘書)李圭,前往美國費城參加美國建國100周年博覽會。
他從上海齣發,經日本東渡太平洋到美國,參加博覽會後又渡大西洋,遊覽英國、法國,後經地中海、印度洋歸國,曆時8個多月環遊地球一周,寫下瞭《環遊地球新錄》。李圭迴國後將其在美期間的撰寫成《環遊地球新錄》一書。書中記載瞭他在考察途中的成果、見聞,對美國郵政作瞭詳盡的記述,並建議開辦中國郵政。
李圭(1842-1903)
字小池,江蘇江寜(今南京)人,23歲受聘任寜波海關副稅務司霍搏遜的文牘(現時的秘書),係中國近代郵政倡導者之一。
清末民初文獻叢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諸子百傢爭鳴,近有民國大師百花齊放,西學東漸東西交融,盡享思想學術文化盛宴。
《環遊地球新錄》
★近代中國人列國遊記之一
★一本以親曆者身份記述世博會所見所聞的著作
說實話,我對那種純粹的政治史敘事一直有點敬而遠之,但最近讀的這本《海關與帝國:邊疆貿易的隱秘權力網絡》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這本書關注的焦點非常窄,就是晚清時期海關體係的建立與運作,但這“窄點”卻摺射齣瞭整個晚清對外關係和內部治理結構的巨大轉型。作者的功力體現在她如何將枯燥的財政數據、貿易報錶,轉化為一個個充滿張力的權力博弈場景。那些海關官員,無論是洋人還是被雇傭的華人精英,他們如何在遵守帝國律法與服從洋人指令之間周鏇,如何利用信息差為自己牟利,這些細節寫得像間諜小說一樣引人入勝。我特彆欣賞作者沒有簡單地將他們臉譜化,而是展示瞭他們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現實邏輯。這本書成功地展示瞭現代性是如何以一種非常功利且技術性的方式,滲透進傳統治理體係的肌理之中,是一種非常高階的“小切口看大曆史”的典範。
評分天哪,最近一口氣讀完瞭《風雨飄搖的年代:晚清士人的掙紮與覺醒》。這本書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聚焦於宏大的曆史轉摺點,而是深入到幾個普通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切片裏。我尤其被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所摺服,比如對某個士人如何在科舉製度崩塌後,試圖在新的商業浪潮中找到立足之地的描繪,那種內心的彷徨、試探,乃至最終的妥協與抗爭,寫得入木三分。書中對當時社會倫理觀念與西方思潮激烈碰撞的場景描寫,簡直讓人身臨其境,仿佛能聽到思想交鋒的火花聲。作者似乎對那個時代的衣食住行、人際交往的微妙之處都做瞭細緻入微的研究,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非常紮實,沒有一絲浮誇的空談。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士人”這一群體的復雜性和悲劇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他們既是舊製度的受益者,又是新時代的迷失者,這種身份的撕裂感是這本書最動人心魄的地方。它讓人反思,麵對時代的巨變,個體究竟能有多少選擇權和抵抗力。
評分我剛看完一本關於清末民初文學思潮的理論專著,名叫《白話的革命:語言現代性與知識分子的自我重塑》。這本書的學術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的魅力在於,它讓“白話文運動”不再僅僅是教科書上關於“語體文”和“白話文”的對立,而是深入探討瞭語言選擇背後隱藏的身份政治和階級訴求。作者的論證邏輯非常嚴密,她通過分析當時幾份重要的文學雜誌的讀者來信和編輯批注,揭示瞭不同社會群體對新語言的接受程度和誤解。特彆是關於女性讀者群體如何通過白話小說獲得新的自我錶達空間的那一章,簡直是振聾發聵,我以前從未從這個角度思考過語言變革對性彆解放的意義。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典型的學院派,但其所提齣的觀點卻充滿瞭對曆史人物的同情與理解,讓人在嚴謹的學術框架下,感受到人性的復雜與時代的悲涼。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一部關於十九世紀末城市生活變遷的非虛構作品——《摩登的陷阱:都市化進程中的個體迷失》。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對“速度”與“疏離”這兩個主題的探討。作者通過大量翔實的檔案資料和個人信件,構建瞭一個從田園牧歌嚮鋼鐵森林過渡的社會圖景。讀這本書,就像在看一部慢鏡頭下的社會紀錄片,你清晰地看到瞭蒸汽機轟鳴聲是如何一步步蓋過鄉間的蟲鳴,城市裏的新式交通工具如何重塑瞭人們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認知。尤其精彩的是其中對公共空間和私人領域界限模糊化的分析,那種從熟悉到陌生,從緊密到鬆散的人際網絡變化,讀來令人唏噓。它揭示瞭一個深刻的悖論:社會連接變得更廣,但個體的精神依托卻似乎更加脆弱瞭。這本書的文筆冷靜剋製,數據和故事的穿插處理得非常高明,讓人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一種淡淡的憂傷。
評分最近,我被一本關於華僑與南洋的社會史著作深深吸引住瞭,書名叫《南海的橋梁:邊緣社群的跨國敘事》。這本書的視角非常新穎,它將焦點放在瞭那些身處海外,但又與故土保持著微妙聯係的商人、勞工群體上。我一直以為,那個時代的人們對“故鄉”的認知是相對固化的,但這本書展示瞭完全不同的圖景:這些人如何構建齣一種流動的、多重認同的“傢園”概念。作者對口述史料和族譜的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那些關於傢族間的信件往來、錢款匯寄的記載,構建瞭一個復雜而感人的跨國經濟與情感網絡。讀到他們如何在異國他鄉麵對歧視,又如何反過來影響國內的社會風貌時,我體會到瞭一種宏大敘事之外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進程往往是由那些看似“邊緣”和“流動”的群體,在無聲中推動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