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描绘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世界;
★国外学术界对大同世界的研究兴趣盎然;
★思想文化贯通中西,展现康有为大同社会理想的原貌;
★独到精辟的见解,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大放异彩;
★结合西方先进文化思想,对我国古老理想“大同”的再度阐释及实现大同理想社会图景的若干思考。
《大同书》系他主要著作之一,也是中国近代*为重要的思想经典之一,贯通中西思想,酝思较早,而正式成书较晚。康氏自称早在1884年就开始”演大同主义”,1885年就”手定大同之制,名曰《人类公理》”。1898年秋,康有为在日本时,已有稿本20余篇,1902年避居印度时,*后成书。《大同书》初名为《人类公理》,它是康氏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大同书》全书共30卷,分为10部,甲部《入世界观众苦》,乙部《去国界合大地》,丙部《去级界平民族》,丁部《去种界同人类》,戊部《去形界保独立》,己部《去家界为天民》,庚部《去产界公生业》,辛部《去乱界治太平》,壬部《去类界爱众生》,癸部《去苦界至极乐》。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时期重要的、、,的代表人物。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篇》
★理想与今世所谓、多合符契,而之高且过之。
——梁启超
★他根据《礼运》大同章的理想,加上他所知道的当时资本主义国家里面的一些社会改良的措施和理想,再加上他自己的主观希望和幻想写成这一部著作。
——冯友兰
这套文献集在学术参考价值上,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宝库”。我用它来做毕业论文的资料查证时,发现其中收录的许多第一手资料,是其他二手研究著作中难以寻觅的。编辑者对于文献的甄别和注释工作做得极其细致,脚注详尽且准确,极大地节省了交叉验证的时间。尤其是对于一些地方性的政治团体活动记录的整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颠覆了我之前基于主流史观的固有认知。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的学者而言,这套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镇山之宝”,其史料的广度和深度,令人赞叹不已。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封面设计得相当简约,但那种古朴的气息却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排版和字体选择也十分考究,古籍的韵味十足,阅读起来有一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感觉。虽然内容本身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完全领会,但光是作为一件有着浓厚历史气息的藏品,它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对原貌的还原,很多繁体字的运用和传统标点的坚持,都体现了编辑团队的用心良苦。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庄严的仪式,让人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有温度的文物复制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评分初读这本汇编中的某篇论述时,我简直被作者那犀利而深刻的洞察力所震撼。他对于社会结构弊病的剖析,即便放在今日来看,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关于“公德”与“私利”之间张力的论述,简直是入木三分。文章的逻辑链条严密而流畅,层层递进,将复杂的社会现象抽丝剥茧,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虽然行文风格带着那个时代的特有印记,有时略显晦涩,需要反复咀择,但这恰恰是它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和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读罢长篇大论,总有一种茅塞顿开的畅快感,仿佛作者已经将我带到了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亲身参与到那场关于国家命运的深刻辩论之中。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挑战性是存在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人在午后咖啡馆里轻松消遣的读物。它要求一种近乎“苦行僧”般的专注。那些论述的时代背景、特定的历史语境,都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背景知识作为支撑。有时候,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去查阅相关的历史事件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股“拗口”劲儿,恰恰锤炼了阅读者的耐性与理解力。每攻克一个难懂的段落,都会带来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仿佛自己也完成了一次智力上的攀登。它考验人,但回报也同样丰厚,是一种高质量的智力投入。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略微功利的心态来翻阅这套文集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近代经济思想起源的线索。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远不止是一堆冷冰冰的文献资料。其中穿插的那些私人书信和日记片段,简直是绝佳的“情感补充剂”。它们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描绘了在时代洪流中,那些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迷茫与坚守。比如,有位作者在信中描述他为了一个不被采纳的建议而彻夜难眠的场景,读来令人心酸又感佩。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让原本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具体可感,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恨情仇的真实人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