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我的夏威夷:当东方遇上西方
定价:49.80元
售价:37.4元,便宜12.4元,折扣75
作者:杜白羽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66315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白羽作为帕文访问学者在东西方中心和夏威夷大学的一年,对夏威夷,对她个人都是恩赐。白羽的新书《我的夏威夷:当东方遇上西方》讲述了她与这里的人们和美景邂逅的故事,而夏威夷的挣扎连同成就,都难逃她批判的眼光和敏思。
——爱德华·舒尔茨,美国东西方中心协会(EWCA)主席
作为的中国记者,白羽具备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她是一位专家型记者,关于神秘朝鲜已经出版了两本具有创新精神的书,给外界带来她在朝鲜常驻期间,作为“圈内人”的平壤故事。白羽对东西方文化有着富有价值的思考,通过她的睿思慧眼来了解独特的夏威夷经历,我推荐这本书。
——汤姆·库珀,美国《媒体伦理》出版人、夏威夷大学客座教授
白羽在美国访学,却被夏威夷的蜈蚣意外咬伤,《东西方文化——一条蜈蚣撕开的裂口》等文章由小见大,由近及远,思绪飞扬。白羽个性率真勇敢,既挑战了自由潜水和跳伞等极限运动,也剖析思考着蓝色天堂里无家可归人群背后的深层社会问题和美国霸权,文如其人,盛开芬芳。
——刘洪,公号“牛弹琴”创始人、《环球》杂志副总编
夏威夷,以其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历史人文、多元的文化交融,构成了一幅精彩生动的人间画面,令无数人向往着迷。它既是美国社会的缩影,也是深具亚太融合的风貌。
本书稿以鲜活生动的笔触深入到位于太平洋中部、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夏威夷,以生活的亲历为基础,以生动的故事为轴线,以文化比较的视野审视,再现了夏威夷这片“蓝色天堂”的历史人文底蕴和美丽自然风光,牵引出对中美社会文化的比较。
自 序 东西方文化:一条蜈蚣撕开的裂口
壹 当东方遇上西方
01 夏威夷是美国的?
02 亲历美国医疗之“痛”?
03 美国二战老兵的眼泪
04 七十年,重返珍珠港
05 脏鞋划定的“禁飞区”
06 太平洋岛国“精英”的冷漠
07 老爸来美国当义工
08 对一张照片的求解
09 “买面子”还买出了逻辑
10 蓝色天堂,为何流浪?
贰 Aloha & Ohana
01 Vernon陈先生的Aloha
02 郑先生夫妇的助步器
03 余奥巴马“擦身而过”
04 当“国父”还年轻
05 百岁寿星家中做客
06 中国厨男:发照要求老吃饭
07 越南女孩:在美国不能哭
叁 夏大的书香树影
01 公开课:我给美国人讲朝鲜
02 给美国军人讲“一带一路”
03 选课记
04 古巴裔女神讲师
05 “骨头是你的,肉是我的”
06 遗愿清单,走趟丝绸之路
07 漫长的一堂课,看雨
肆 彩虹天堂
01 自由潜:来一次灵魂的远眺
02 冲浪,你确定你的体力吗
03 在四千米高空飞翔
04 太阳雨和风
05 360度可爱岛
06 茂宜岛观鲸
07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08 魔幻火山银河
09 彩虹与雾霾
后 记
新华社记者。曾常驻平壤、特派首尔,著有文化随笔《我的平壤故事》、散文摄影集《朝鲜印象》。美国东西方中心,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性复杂性的细腻刻画。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洞察力,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事物的本质。他笔下的人物形象个个鲜活饱满,绝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充满矛盾、挣扎与成长的真实个体。我尤其喜欢其中几段关于时间流逝和记忆变迁的描绘,那些仿佛被热带阳光漂白了的旧照片,与当下鲜活的生命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感慨万千。这种对“过去”与“现在”的并置处理,极具哲学思辨的深度。再者,作者的文笔富有音乐性,长短句交错,情感张弛有度,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它不是那种需要你费力去啃读的“硬核”作品,却又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沉浸”。我仿佛被作者轻轻推入了一个迷人的漩涡,暂时忘记了现实的喧嚣,完全沉浸在他构建的那个充满阳光、海浪与历史回响的世界里。这本书读完后,留下的余韵悠长,让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不自觉地回味那些精彩的段落和人物的命运。
评分这是一部充满灵气和生命力的作品。作者的观察点总是那么出人意料,他总能从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比如,他对当地一种传统手工艺品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工艺本身,而是延伸到了这种技艺背后所蕴含的时间观和哲学信仰。这种由小见大的能力,是许多作者梦寐以求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那种既拥抱现代的便利,又坚守传统的根基的态度。作者的行文流畅自然,没有那种刻意雕琢的痕迹,仿佛是与老友在壁炉旁促膝长谈,分享着彼此的人生感悟。读起来毫无压力,却又字字珠玑,让人不得不赞叹其文字驾驭能力。最后,这本书对于色彩的运用简直是大师级的,那些关于日落、海洋和植被的描绘,浓烈而不俗气,即便脱离文字,那画面也深深烙在了脑海里,成为了一种美好的视觉记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的叙事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在字里行间,领略异域风光。他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惊叹,无论是热带空气中弥漫的咸湿气息,还是当地居民脸上那些饱经风霜却又充满阳光的笑容,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忍不住停下来,闭上眼睛,努力去想象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本书的结构处理也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游记那样只是平铺直叙地记录行程,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关于历史变迁、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深刻思考。这种多层次的叙事,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甚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吸收那些深刻的见解。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卑不亢的态度,他既没有一味地赞美和浪漫化所见所闻,也没有陷入批判和偏见的泥潭,而是以一种非常平衡、客观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反而让情感的表达更为真挚动人。整本书读下来,感觉不仅仅是看了一场异国风光,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看待他者”的永恒命题。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概括就是“精致的内省”。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外放、热情,而是内敛、克制,每一个词语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用在了最恰当的位置。作者的笔触细腻到可以描绘出海边清晨薄雾中,光线折射在椰子树叶上的微妙变化。这种对微小事物的关注,反而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情感世界。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家园”的探讨,作者似乎在追问,当一个地方被赋予了太多的外界想象和商业包装后,它原有的精神内核是否会被稀释?这种对“真实性”的拷问,贯穿始终,让人深思。全书的节奏变化十分考究,有如海潮般,时而舒缓,时而澎湃,引导着读者的情绪起伏。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疗愈的力量,它将那些关于迷失、寻找与和解的情感,编织成了一张温柔的网,让人在被包裹的同时,也获得了力量。
评分坦率地说,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落入俗套,无非是旅游中的艳遇或美食盘点。然而,阅读开始后,我的疑虑立刻烟消云散。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是如此的独特和具有颠覆性,它挑战了许多我原先固有的认知框架。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或复杂的主题,反而勇敢地将其置于阳光下,用一种近乎解剖刀般精准的笔触去分析。这种对社会肌理的深刻剖析,使得整本书的格局瞬间拔高,从一本可能被归类为“轻旅行”的作品,升级成了一部探讨现代性、身份认同与全球化冲击的力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带着戏谑的自嘲,它为沉重的议题增添了一丝轻盈,让读者在思考之余,也能会心一笑。书中的一些对比手法运用得极其高明,一桌丰盛的晚餐与背后隐藏的贫富差距,一片宁静的海滩与暗涌的政治局势,这种强烈的张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奇和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