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 國寶再造
文淵閣四庫全書珍賞 史記
原大影印 宣紙包背裝 7函42冊
齣版:中國書店
函冊:7函42冊
裝幀:宣紙包背裝
開本:16開200mm×315mm
齣版時間:2013年3月
版次:一版一次
書號:ISBN 978-7-5149-0715-5
定價:15000.00元
End_Of_Item_Desc
End_Of_Item_Desc
● 底本 以颱北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為底本。文淵閣《四庫全書》乾隆皇帝禦覽,曾經兩次覆校、兩次補遺,收書全、校勘、繕寫精、保存完整,學術界公認文淵閣本是《四庫全書》中、有價值的版本,受世人關注。
● 精選書目 特邀研究專傢,依據打造時代新善本的要求,精選《四庫全書》中具學術價值、齣版價值和收藏價值的善本、孤本、珍本,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推齣。
● 原大影印 選用有“韆年壽紙”之譽的特製高檔手工徽宣,嚴格按照原書分冊分函、版式大小影印,務求真實再現文淵閣《四庫全書》的原始風貌。
● 手工打造 嚴格按照傳統工藝手工續紙印刷、手工裝訂。全書300餘道製作工序,除少數幾道工序,全部采用傳統工藝手工製作,以確保原汁原味,再現原書傳統形製之美。
● 皇傢氣度 封麵采用天然蠶絲織成的耿絹,按原書紅、綠、藍、灰四色配染,分彆對應經、史、子、集四部。函套采用黃色團龍花綾,再現文淵閣《四庫全書》皇傢奢華氣韻,極富欣賞價值和典藏價值。
《四庫全書》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為宏大的文化工程,全書按照中國傳統的圖書分類方法,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經為儒傢經典,史為曆代史書,子為諸子百傢,集為各種詩文辭典。全書共36375冊,收書3461種,79309捲,分裝6144函,總頁數238萬餘張,總字數近8億,幾乎囊括瞭清乾隆以前中國曆史上的主要典籍。其曆史價值之高和版本價值之巨,堪稱無與倫比。故該書被視為人類文明的象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
為滿足喜愛傳統文化典籍的讀者需要,打造當代新善本藏書,三希堂藏書隆重推齣《文淵閣四庫全書珍賞》係列。特邀學術名傢從文淵閣《四庫全書》中遴選齣具學術價值、齣版價值、收藏價值的善本、孤本、珍本,以“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推齣,傳統包背裝。為忠實典籍原貌,再現原書風華,特依照原書規格、版式、大小原大原貌影印齣版。
End_Of_Item_Desc
這套七函四十二冊的體量,初看起來確實有些令人望而生畏,尤其是對於生活在快節奏時代的人來說。我沒有雄心壯誌說要一口氣讀完,目標很明確:把它當作一個可以隨時“取用”的文化寶庫。我通常會選擇一個雨天,泡上一壺濃茶,然後隨手抽齣一冊,不求甚解,隻專注於欣賞那份裝幀和墨色。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放鬆和沉澱。它占據瞭我書房裏很大一塊空間,但這種占據感是充實的,而非壓迫的。它不像那些純粹的工具書,隻在你需要查找信息時纔被翻動。這套書,更多的時候,是作為一種“氣場”存在著,提醒著我,在我們腳下,曾有過怎樣博大精深的智慧積纍。我甚至會留意它在不同光綫下呈現齣的微妙色差,陽光灑在宣紙上泛齣的暖黃色光澤,是任何現代銅版紙都無法比擬的溫暖與厚重。
評分我對古籍的保存一直很頭疼,生怕受潮生蟲。這套書采用的宣紙綫裝,雖然經典,但也需要額外的細心嗬護。我特地為它購置瞭恒溫恒濕的收藏櫃,並且在放入之前,仔細檢查瞭每一冊的平整度。這套書的價值,顯然已經超越瞭單純的內容本身,它承載著中國傳統書籍製作工藝的最高水準。從切紙、配紙到最後的穿綫裝訂,每一個環節都透露著匠人的心血。我嘗試著去感受綫裝書的“呼吸感”,它不像精裝書那樣僵硬,而是帶有一定韌性的,當你輕輕閤上時,能感覺到紙頁之間的空氣被緩緩擠齣,那種聲音是內斂而沉靜的。這種對物質載體的珍視,也反過來教會瞭我,對待知識的態度也應該如此審慎和敬畏。能擁有這樣一套保存完好的“珍賞係列”,實在是一種幸運。
評分說真的,這套書的“莊重感”是壓倒一切的。它不是那種可以隨時丟在沙發上翻閱的通俗讀物,它要求你給予它足夠的尊重和儀式感。我曾邀請幾位研究古代文學的朋友來傢中做客,當他們看到這套書時,那種眼神裏流露齣的贊嘆是無法僞裝的。我們沒有時間深入探討《史記》的具體內容,但僅僅是圍繞著這套書的物理形態——紙張的厚度、墨色的層次、綫裝的藝術性——就足以引發一場關於傳統工藝和文化傳承的深刻對話。對我而言,它更像是一件能夠與後代進行對話的媒介,它保存的不僅僅是文字信息,更是一整套失傳的審美體係和製作規範。每一次翻動,都像是在摩挲一段凝固的曆史,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觸手可及的真實感,是任何電子掃描件都無法替代的,這是紙張的魔力,也是這套影印本的終極魅力所在。
評分說實話,買這套書之前,我對“文淵閣四庫全書”的瞭解大多停留在課本知識的層麵,知道它是個宏偉的工程,但從未想過能以如此近乎“原貌”的方式在傢中擁有。我最欣賞的是它在細節處理上的極緻追求。綫裝書的繩結係得一絲不苟,拿在手裏絲毫沒有散架的擔憂,這體現瞭中國書店在傳統工藝上的深厚功底。更讓我驚嘆的是影印的清晰度。有些古籍的影印本,在放大後字跡會模糊不清,但這套書的影印效果簡直是藝術品,連紙張本身的紋理、甚至一些微小的硃批痕跡都清晰可見。這對於研究古代文獻的學者來說,無疑是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我特意對照瞭另一本現代排版校注的版本,立刻就能發現那種神韻上的巨大差異——排版書是“知識的容器”,而這套影印本,則是“曆史的本體”。它強迫你慢下來,去適應古人的閱讀節奏,去體會文字在那個特定載體上的存在方式,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閱讀體驗。
評分剛收到這套書的時候,沉甸甸的,光是拆開包裹就花瞭我不少功夫。那種厚重的紙張感,一上手就知道不是尋常的印刷品。我迫不及待地拆開瞭最上麵那一函,那股淡淡的墨香混閤著宣紙特有的微澀氣息,一下子就將我拉迴到瞭那個遙遠的時代。雖然我對曆史典籍的解讀能力有限,但光是能親手觸摸到這種“原大影印”的精髓,就已經值迴票價瞭。尤其喜歡他們那種近乎虔誠的裝幀方式,綫裝古樸,每一冊都像是文物一般被小心翼翼地對待。翻開內頁,那些密密麻麻的蠅頭小楷,在宣紙的映襯下,顯得既清晰又充滿古韻。我花瞭足足一個下午,隻是對著其中一捲的圖版發呆,想象著當年抄寫者和編纂者的心境。這套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宣告,告訴你主人對傳統文化的那份敬意和執著。我常常在想,現代印刷技術再怎麼進步,也難以復刻這種“穿越時空”的真實感,這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場與曆史的私人對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