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十六輯 | 作者 |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 |
| 定價 | 43.00元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1283813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十六輯》為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師生,以及其他高校或研究機構研究文獻學、古代文學、海外漢學等方嚮研究者的論文集。 按文章內容可分為經學文獻研究、史學文獻研究、版本學、海外漢學等幾大部分。本十六期經學文獻部分包含對颱灣周易詮釋學的探討,論語中“仁”的理學探討;史學部分則包括日本《史記》學研究,史部譜錄類文獻研究,年譜目錄編纂研究等;版本學部分則有對於許衡著作兩種珍稀版本的研究,《全宋詩》輯佚現狀的研究,劉子翬、王炎、陳音、鬍宏等人文集編刻流傳的研究;海外漢學部分則是琉球國學習中國語課本的研究。 |
| 作者簡介 | |
|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古文獻專業和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老師、博士研究生及外大學從事文獻研究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 |
| 目錄 | |
|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十六輯)目錄 《周易經文注疏校證》述評(顧永新) 《論語集注》中“仁”的理學錶達(王麗萍) 宋本《緯略》考述(陳曉蘭) 日本學者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的研究(楊海崢) 《遂初堂書目》“譜錄類”研究(董岑仕) 《四庫全書總目》史評類存目訂補廿八例(王勇) 論年譜目錄之編纂(寇曉丹) 清代學政條約與地方文風、學風及士風(黃政) 南京圖書館所見元代理學傢許衡著述的兩種珍稀本(許紅霞) 從男日、女日到剛日、柔日(杜雪) 《古今刀劍錄》鑄劍叢考(劉瑛) 宋詩輯佚考辨(王嵐) 《全宋詩輯補》管窺(李更) 李之儀文集版本考論(高策) 劉子翬佚詩佚文輯補(趙昱) 《五峰鬍先生文集》版本新探(宋若飛) 南宋王炎文集編刻流傳考(任群) 陳音生平事跡考(俞昕雯) 陽明弟子劉陽著述考及其孤本文獻之發現(彭樹欣) 論《明詩綜》小傳與《韆頃堂書目》小傳之關係(孫啓華) 李文藻文集版本稽考及其整理(劉國宣) 新見琉球官話課本《中國語會話文例集》文獻價值試論(範長喜) |
| 編輯推薦 | |
|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十六輯》為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師生,以及其他高校或研究機構研究文獻學、古代文學、海外漢學等方嚮研究者的論文集。內容比較廣泛,涉及文獻、版本、中國古代史、古代文學等方麵的。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對這部文集的期待值其實是相當高的,畢竟是名傢薈萃之作,想著至少能看到幾篇力挽狂瀾的驚世之作,能徹底顛覆我對某個典籍的固有印象。說實話,初讀時,那種期待感帶來的落差感是比較明顯的。我原本想象中的是那種能將晦澀難懂的古文,通過現代的學術視角,重新煥發生機的論述,比如探討古代官僚體係如何影響瞭文獻的記錄方式,或者某種哲學思潮如何在不同時期的文本中留下“指紋”。但這本書似乎更專注於“是什麼”而非“為什麼”。裏麵的文章多數篇幅都在細緻地考證某個字詞的演變、某個版本流傳的序列,這固然體現瞭極高的學術素養,但也讓閱讀體驗顯得有些碎片化。它更像是一係列精美的、但互不關聯的學術小品,而非一部宏大的敘事。對於像我這樣,試圖通過閱讀一本集刊來構建對某個曆史階段整體認知的讀者來說,這種結構上的分散性使得我很難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成一條清晰的知識鏈條,需要讀者自行進行大量的整閤工作。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確實體現瞭齣版社的用心,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達到瞭頂尖水準,這對於保護古籍影印件或者手稿的呈現是至關重要的,這一點必須給予高度贊揚。然而,從內容上看,我發現很多篇目似乎集中於某個非常細分的領域,比如對某一特定朝代地方誌中某一小段記錄的考據。這種研究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對於一個涉獵範圍較廣的愛好者而言,每篇文章都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熟悉其前置的研究背景,否則很難領會其價值所在。這感覺就像走進瞭一個巨大的博物館,裏麵陳列瞭無數件稀世珍寶,但每件珍寶旁邊都沒有足夠詳細的導覽介紹,你必須自己去查閱目錄和背景資料纔能真正理解它的意義。我希望集刊在保證學術深度的同時,能有那麼一兩篇引導性的綜述,哪怕是站在更高維度審視這一輯所涵蓋的文本群體的共同特徵,這樣能更好地幫助我們這些“門外漢”搭建起一座理解這些專業研究的橋梁。
評分我特意挑選瞭其中涉及魏晉玄學的幾篇文章來閱讀,希望能看到當代學者對“竹林七賢”精神內核的新闡釋。我印象中,這個時期的文獻往往充滿瞭隱喻和個人情感的投射,是解讀古代知識分子精神睏境的絕佳樣本。然而,文集裏關於這一塊的探討,似乎更側重於對傳記資料的梳理和對某個特定人物著作版本流傳的確定性工作。這無疑是嚴謹的,但卻少瞭些文學上的想象空間和哲學上的思辨張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材料的“齣處”和“準確性”瞭解得更清楚瞭,但對於這些文獻所傳達的,那種超越時代的、關於自由與束縛的永恒主題,並沒有得到新的啓發。這樣的學術成果,對於專注於文獻學的專傢固然是寶貴的,但對於渴望在古代文本中尋找人生哲理的普通讀者來說,似乎少瞭一層“潤澤”,顯得有些過於“骨感”瞭。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捲,光是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我原本對古代文獻的研究抱有極大的熱情,希望能從中窺見先秦時期思想的涓涓細流,或是漢唐製度沿革的脈絡。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期望著能找到一些關於《尚書》篇章異文的細緻考證,或是《史記》中某些事件的獨傢解讀時,卻發現內容似乎走嚮瞭更偏嚮於文本整理和校勘的範疇。我個人更偏愛那種充滿洞見的解讀和新穎的史學觀點的碰撞,這本書更多的是對既有材料進行瞭一種紮實而嚴謹的梳理,對於那些習慣於快速獲取結論的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有些過於沉悶和學術化。當然,不可否認,這種基礎性的工作是所有深入研究的基石,但對於我這種更熱衷於“發現”和“解釋”的讀者而言,閱讀過程中的那種“心跳加速”的瞬間少瞭一些,更像是在進行一次漫長而枯燥的考古挖掘,雖然最終會齣土珍寶,但過程本身對非專業人士略顯煎熬。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對文獻背後社會背景的深入剖析,而不是單純的文字比對。
評分整體閱讀下來,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代錶瞭一種極其純粹的、專注於文本本體的學術追求。它幾乎沒有摻雜任何現代流行理論的“時髦外衣”,完全是靠著紮實的古文功底和曆史考證能力來支撐的。這是一種值得尊敬的治學態度,體現瞭中國傳統學術的精髓。但從閱讀體驗的角度齣發,它對讀者的預備知識要求極高。如果事先沒有對相關古籍的上下文和主要爭議點有所瞭解,那麼閱讀過程會非常吃力,因為作者們往往在行文中直接引用專業術語或簡寫前人的研究結論,缺乏對非專業讀者的友好性。我更希望看到,在這些精妙的考據背後,能夠有一條清晰的綫索,引導讀者理解為什麼這項工作重要,它如何改變瞭我們對某個曆史事實的認知。缺少瞭這種“宏大敘事”的連接點,這些精湛的學術成果,對於局外人而言,就如同無數顆散落的珍珠,雖然珍貴,卻未能被串成一條引人入勝的項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