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北方地域文化
定價:26.00元
作者:徐潛,張剋,崔博華
齣版社:吉林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47214824
字數:
頁碼:18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文化與世界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一樣,都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綜閤體”,是一種長期積澱的文明結晶。《中國北方地域文化》通過介紹中國地方文化,全麵展示悠久曆史和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中國北方地域文化》圖文並茂,介紹全麵,語言通俗,雅俗共賞。《中國北方地域文化》讓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能夠全麵深入地瞭解中國的曆史和文化。
內容提要
民族的復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對既有文化傳統的繼承和普及。《中國北方地域文化》就是基於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繼承和普及而策劃的。作者想通過《中國北方地域文化》把具有悠久曆史和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展示齣來,讓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讀者能夠全麵深入地瞭解中國的曆史和文化,為我們今天振興民族文化,創新當代文明樹立自信心和責任感。
目錄
一、草原文化
二、關東文化
三、中原文化
四、齊魯文化
五、趙燕文化
作者介紹
文摘
匈奴勢力盛時大約是秦末漢初,後來由於天災人禍和漢軍的打擊,匈奴勢力逐漸衰退。漢代匈奴在曆史上曾經發生過兩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齣現的五單於並立局麵,終呼韓邪單於於公元前53年歸漢,引眾南徙陽山附近;另一次是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匈奴曰逐王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於,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於的稱號。匈奴由此分裂成南北二部,南下附漢的稱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西晉時,南匈奴人逐步轉嚮定居農耕生活。
他們仍然聚族而居,社會結構上基本沒有變化,隻是在生活習慣和文化教養上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和改變。304年,劉淵建立政權,民族共同體開始瓦解,並逐漸漢化。北匈奴戰敗後部分西遷,歸附於新興起的鮮卑。
(2)勇於開拓的鮮卑人鮮卑本為東鬍部落的一支,是我國北方阿爾泰語係遊牧民族。鮮卑起源於遼東塞外鮮卑山,由此命為族名,後主要活動於內濛古東部科爾沁旗哈古勒河附近(今內濛古通遼市),從此勢力逐漸強大起來。
對鮮卑民族具有突齣貢獻的首領要數檀石槐,他不僅統一瞭鮮卑諸部、建立瞭軍事部聯盟,而且還任用漢人,實行漢化,從而促進瞭鮮卑社會的發展。
檀石槐死後,聯盟瓦解,各部落附屬漢魏。而後,內遷的鮮卑慕容氏曾先後建立前燕、後燕、西燕、南燕;乞伏氏建立西秦;禿發氏建立南涼。248年,拓跋氏以盛樂為中心建立瞭部落大聯盟,為建立“代”政權和“北魏”王朝奠定瞭基礎。312年,拓跋之孫猗盧稱代王,猗盧死後什翼犍被推舉為代王,統治瞭39年之久。什翼犍死後,國傢分裂成東西兩部,東部由劉庫任統轄,西部由衛辰統轄。劉庫任死後,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畦為魏王,標誌著北魏的建立。拓跋畦徵服瞭周邊其他的部落,形成瞭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鮮卑族。
北魏是中國曆史上個由遊牧民族建立的比較穩定的封建王朝。拓跋矽建立北魏之後,經過文明太後和孝文帝拓跋宏的大膽改革,為中國的統一奠定瞭基礎。拓跋宏是個很有作為的帝王,他在位期間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實行瞭很多有益的改革。他實行瞭均田製、實行漢化並改革鮮卑舊風俗。均田製的實施體現瞭遊牧和農耕的巧妙結閤,實行漢化和改革鮮卑舊風俗,其中包括語言、服飾、喪葬、通婚、吏治、門閥等方麵的漢化規定,不同程度地消除瞭鮮卑和漢民族間的矛盾,加速瞭鮮卑族的漢化進程,對當時經濟發展和民族大融閤起到瞭積極的推動作用。
帝王的各種政策使鮮卑族和漢族很快地融閤在一起,但與北部的遊牧民族又構成瞭新的矛盾。匈奴後裔爾硃榮聯閤北方遊牧部族攻剋瞭北魏首都洛陽,殺死瞭皇帝,結束瞭北魏的統治。北魏滅亡後,鮮卑族人的歸宿是多嚮的,其中留在濛古草原的鮮卑人被突厥徵服之後成瞭突厥的組成部分,也是後來契丹和濛古族的祖先。
(3)頻頻戰爭的突厥人在鮮卑人之後,突厥人稱雄於濛古草原。突厥是一個以阿史那氏為核心的部落,是在吸收匈奴人、鮮卑人和其他眾多民族成分的基礎之上發展壯大起來的。
546年,阿史那氏部落酋長土門打敗和吞並鐵勒各部5萬餘眾,突厥開始登上曆史舞颱。551年,土門以漠北為中心建立瞭突厥政權,史稱突厥漢國,土門自稱伊立可汗,伊立可汗去世後在其弟木杆可汗的統治下突厥的勢力更加強大。572年,木杆可汗去世,佗體可汗繼位。581年,隋文帝對突厥采取瞭“遠交近功、離強閤弱”策略,加速瞭突厥的分崩離析。自佗體可汗去世之後,經過激烈的內部紛爭,齣現瞭沙鉢略可汗、第二可汗、阿波可汗、達頭可汗、突利可汗,這五個可汗之間互不統轄的趨勢日益明顯。而後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分。
終,隋朝降服瞭突厥。突厥主體於586年成瞭隋朝的有機組成部分。隋末唐初……
……
序言
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潮的地域性差異很感興趣,特彆是北方文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切入點。作者並非直接探討哲學理論,而是從更宏觀的文化層麵入手,去探尋北方地區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嚮。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關於“天人閤一”觀念在北方實踐的論述。它不再是抽象的哲學命題,而是通過對北方農耕文明、對自然災害的敬畏、對土地的依戀等一係列生活實踐的描繪,展現齣北方人民如何將這種觀念融入日常,形成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哲學。書中對北方一些傳統節日的解讀,也讓我看到瞭節慶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文化意義,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娛樂活動,更是承載著曆史記憶、倫理規範和社會凝聚力的重要載體。我特彆贊賞作者在分析問題時,那種既有廣度又有深度的視角,能夠將曆史、地理、社會、心理等多個維度融為一體,從而勾勒齣一幅立體而生動的地域文化圖景。這本書讓我覺得,瞭解一個地區的文化,需要從它的土地、它的人民、它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它最細微的情感錶達去入手,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
評分我一直覺得,一個民族的語言,是其文化最直接的載體。而這本書,在語言的層麵,對中國北方地域文化的闡釋,簡直是鞭闢入裏。我驚喜地發現,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一些方言詞匯,而是深入到語言的背後,去揭示這些詞匯、這些錶達方式所蘊含的文化基因。書中的一些關於北方俗語、諺語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北方人民樸素而智慧的生活哲學,它們往往用最簡潔的語言,道齣瞭最深刻的人生道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北方文學作品中語言風格的分析,那種直接、樸實、充滿生活氣息的錶達方式,與南方文學的含蓄、婉約形成瞭鮮明的對比,卻同樣具有強大的感染力。通過這些語言的剖析,我仿佛能聽到北方人民爽朗的笑聲,感受到他們直率的情感,甚至體會到他們麵對生活磨難時的堅韌與樂觀。這本書讓我覺得,瞭解一個地區的文化,一定要深入到它的語言深處,因為那裏,隱藏著最真實、最鮮活的民族精神。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藝術史頗有研究的人,我一直覺得北方藝術的獨特魅力常常被忽視。而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它不僅僅列舉瞭北方地區的一些代錶性藝術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瞭這些藝術形式背後的文化土壤和精神內核。我被書中對北方繪畫風格的描述深深吸引,那種粗獷、寫意、注重氣韻的特點,與南方細膩、工整的風格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作者通過對具體作品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北方藝術傢如何將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理解,乃至對現實生活的態度,都傾注於筆墨之間。而對北方建築的解讀,更是讓我驚嘆於那些樸實無華的造型背後所蘊含的智慧和對環境的適應性。書中所描繪的北方民間工藝,如剪紙、泥塑等,也展現瞭北方人民的創造力和對美的追求,它們雖然樸拙,卻充滿瞭生命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地域文化對藝術風格的影響是如此深遠,它不僅體現在藝術作品的形式上,更體現在藝術傢創作的心態和情感錶達上。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藝術史的理解,又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這本書絕對是我最近讀過最讓我驚艷的作品之一!我一直對中國廣袤的北方地區充滿好奇,但總覺得缺乏一個係統而深入的瞭解視角。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僅僅羅列瞭北方的一些地理特徵和曆史事件,更是巧妙地將這些客觀因素與人文精神、民俗風情、藝術錶達甚至是思想觀念緊密地聯係起來。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北方人民的性格特質時,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那些關於堅韌、樸實、豪邁,甚至是內斂的情感,通過書中鮮活的例子和生動的故事,不再是抽象的詞匯,而是觸手可及的感受。讀到關於北方民居的章節,我仿佛能聞到那股泥土和炊煙混閤的味道,感受到那種“天棚魚網天空下,兩岸人傢相對貧”的悠遠意境。而對北方戲麯、音樂的闡述,更是讓我對那些粗獷而充滿力量的鏇律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真的讓我對“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句話有瞭更深刻的體會,它讓我看到瞭地域文化是如何在長久的歲月中,潛移默化地塑造瞭一個群體的精神世界,並且這種塑造是如此深厚而持久,以至於即使在現代化的浪潮中,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獨特的文化基因。
評分這本書就像一位引路人,帶領我深入探索瞭中國北方那片廣袤而充滿魅力的土地。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不能僅僅停留在錶麵,而需要去感受那片土地的氣息,去體會那裏人民的生活方式,去理解他們內在的精神世界。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並沒有用枯燥的學術語言來論述,而是通過生動的敘事、細膩的描寫,將北方地區的風土人情、曆史變遷、民俗習慣徐徐展開。我沉浸在書中對北方壯麗山河的描繪中,感受到瞭那份天地的蒼茫與遼闊;我體味著北方人民的淳樸與熱情,感受到瞭那份真摯的情感;我瞭解著北方地區獨特的節日慶典和生活習俗,感受到瞭那份濃厚的地域特色。這本書讓我覺得,地域文化是一種有生命力的存在,它不僅僅是曆史的遺留,更是當下人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體現。它讓我看到瞭北方人民是如何在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曆史進程中,塑造齣獨具個性的文化品格,並且這種品格,在時代的變遷中依然熠熠生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