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我知道:印度
定价:12.00元
作者:江亦丽,罗照晖
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228118717
字数:
页码: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印度历史、文化发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文明沉淀使印度成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十分迷人的国度。赶快跟着《世界我知道:印度》去印度看看吧!
目录
你先要知道的
国名
国旗——三色旗
国歌——《印度晨歌》
国徽
国庆日——1月26日
独立日——8月15日
国花——莲花
国鸟——蓝孔雀
首都——新德里
货币——卢比
印度之
走入印度
自然地理
自然资源
气候
居民
语言
宗教
新德里
加尔各答
孟买
马德拉斯
班加罗尔
悠久的历史
简史
历史名人
光辉灿烂的文化
文学
音乐
舞蹈
电影
瑜伽
工艺美术
奇异的乡风民俗
见面礼
婴儿的命名礼
剃发礼
热情开朗的印度人
禁忌
神牛崇拜
神猴崇拜
蛇崇拜
姓名
服装
吉祥痣
饮食
住
行
婚俗
丧葬习俗
多姿多彩的节日
政治性节日
宗教性节日
名胜古迹
贝拿勒斯
恒河
卡杰拉霍
阿旃陀
那难陀寺
菩提伽耶
鹿野苑
泰姬陵
阿姆利则的金庙
斋普尔
印度门
今日印度
行政区划
政治
经济
交通
外交
教育
科技
作者介绍
文摘
悠久的历史
印度历史、文化发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的文明沉淀使印度成为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十分迷人的国度。
【简史】
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有记载的人类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即印度河流域文明。
公元前18世纪印度河文明开始衰落。这时,居住在中亚高加索一带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消灭了当地具有相当发展程度的城市文化,并将创造这一文明的当地居民——达罗毗荼人由印度河流域向东驱赶到恒河流域,再向南赶到德干高原以南。雅利安人身材高大,肤色白皙,骁勇善战。他们天性乐观,擅长诗歌,创作了许多赞美神的颂歌,这些颂歌后来结集为《吠陀本集》,成为印度教的经典。
大约公元前7世纪起,印度进入奴隶社会。由于诸侯交战,列国称雄,北部印度形成了16个大小不等的奴隶制国家。印度北部小国摩揭陀的王子乔达摩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均以其主张人人平等的教义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并广为流传。摩揭陀国在长期征战中力量不断壮大。
公元前322年一前185年是孔雀王朝时期,这是印度历史上建立个统一国家的时期。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印度陷于分裂,希腊人、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等外族相继入侵印度西北部,并建立地方性政权,其中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影响较大。
公元320-540年,出现了印度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大帝国笈多王朝。这是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都比较发达,对外贸易以丝绸为主,军事力量强大。文学、艺术繁荣。中国高僧法显在这一时期游历印度,归国后写成《佛国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印度历史重要的文献。笈多王朝以后,印度又陷入分裂状态。
7世纪戒日王(606~647年)统治期间出现繁华景象。中国高僧玄奘在这个时候去印度学习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各方面的情况。
……
序言
你先要知道的
国名
国旗——三色旗
国歌——《印度晨歌》
国徽
国庆日——1月26日
独立日——8月15日
国花——莲花
国鸟——蓝孔雀
首都——新德里
货币——卢比
印度之
走入印度
自然地理
自然资源
气候
居民
语言
宗教
新德里
加尔各答
孟买
马德拉斯
班加罗尔
悠久的历史
简史
历史名人
光辉灿烂的文化
文学
音乐
舞蹈
电影
瑜伽
工艺美术
奇异的乡风民俗
见面礼
婴儿的命名礼
剃发礼
热情开朗的印度人
禁忌
神牛崇拜
神猴崇拜
蛇崇拜
姓名
服装
吉祥痣
饮食
住
行
婚俗
丧葬习俗
多姿多彩的节日
政治性节日
宗教性节日
名胜古迹
贝拿勒斯
恒河
卡杰拉霍
阿旃陀
那难陀寺
菩提伽耶
鹿野苑
泰姬陵
阿姆利则的金庙
斋普尔
印度门
今日印度
行政区划
政治
经济
交通
外交
教育
科技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一定是“震撼”。这种震撼并非来自于视觉上的冲击(尽管书中描写的场景同样震撼),而是源于作者对印度社会内部矛盾的精妙捕捉和展现。这本书像是一个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这个次大陆的复杂性。作者没有提供一个单一的、统一的“印度故事”,而是并置了多个相互竞争甚至冲突的故事线:现代化的速度与传统的固守;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本土文化保护的挣扎;民主制度下的活力与官僚体系的低效。这种多视角的呈现,避免了将任何单一面向过度神化或妖魔化。它成功地将印度从一个遥远的异域概念,拉回到了一个充满张力、正在激烈自我搏斗的当代国家形象。对于任何想要超越旅游指南肤浅描述,真正理解当代印度社会脉动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或缺的指南针。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精妙,它不是按照地理顺序或者时间线来推进的,而是采取了一种非常跳跃、充满个人色彩的主题串联方式。读起来的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个思绪万千的导游在走动,前一秒还在讨论孟买宝莱坞的浮华与辛酸,下一秒笔锋一转就切入到了南印度喀拉拉邦那种宁静的、椰林摇曳下的社群生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那种从宏大叙事瞬间收回到个人感悟的转换,处理得丝滑自然。他引用的那些小故事,比如某位街边小贩对“时间”的独特理解,或者一位手工艺人对色彩的痴迷,虽然篇幅不长,却像一颗颗饱满的珍珠,点缀在广袤的篇章中,让整体的叙事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这使得阅读过程中的沉浸感极强,让人很难放下书本。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而非仅仅是信息堆砌,这才是真正优秀的旅行文学所应有的特质。它让我意识到,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必须去触摸那些隐藏在官方叙事之下的,由无数个体生命所编织的细密纹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称得上是“犀利而不失温情”。作者的笔触时而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开某些社会现象背后的虚伪和腐朽;但转瞬之间,又能变得像夏日午后的微风,拂过那些印度人民身上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乐观和对生活近乎宗教般的热忱。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印地语或泰米尔语中一些难以直译的词汇的注释和引用,这不仅增加了文字的异域风情,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语言如何塑造思维模式。通过这些词汇,我们能窥见印度人处理情感、时间和人际关系时的独特视角。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让整本书的质感大大提升,仿佛作者不仅是“看”了印度,更是“活”在了那里,用全身心去体验和记录。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国家,更是对人性复杂侧面的理解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拓宽。
评分与其他一些过于强调异域风情、把印度描绘成一个神秘东方迷宫的读物相比,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克制和成熟。作者没有沉溺于将印度塑造成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符号,而是致力于挖掘其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比如,在谈到印度错综复杂的种姓制度时,他没有直接进行道德审判,而是深入探究了这种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功能性变化,以及它如何在现代法律框架下,以一种更为隐蔽、更具适应性的方式继续存在。这种深度分析,让人在阅读时不断被激发去思考:文化惯性究竟有多大的能量?它如何抵抗外来的冲击与改革的尝试?这本书的学术底蕴是扎实的,但包裹在流畅易读的文字外衣之下,使得即便是对印度历史文化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它不满足于“是什么”,更追问“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对本质的探究精神,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翻开这本《世界我知道:印度》,我几乎立刻就被作者那种充满热情的叙事笔触所吸引。它不像传统游记那样只是走马观花地记录景点,更像是一位老友在跟你娓娓道来他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深刻体验。作者在描绘印度社会的多样性时,着实下了番功夫。他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咋舌的贫富差距,也没有美化那些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观察,将那些光怪陆离的场景一一呈现出来。比如,他对德里街头那种混杂着香料、废气和牛粪气味的描写,简直是立体声环绕,让人仿佛能嗅到空气中的尘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印度教义的解读,他没有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而是结合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比如对生命循环的信仰如何与现代化的冲突共存,进行了一种非常生活化的阐释。这种深入肌理的观察,让我对印度这个古老而又躁动的国度,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远超出了教科书上的刻板印象。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复杂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印度不是一个可以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定义的国家,它就是由无数的“同时存在”构成的,而这本书,就是一把解构这复杂性的精巧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