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典 国宝再造
文渊阁四库全书珍赏 御定康熙字典
原大影印 宣纸包背装 7函40册
出版:线装书局
函册:7函40册
装帧:宣纸包背装
开本:16开200mm×315mm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版次:一版一次
书号:ISBN 978-7-5120-1655-2
定价:12800.00元
● 底本 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为底本。文渊阁《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御览,曾经两次覆校、两次补遗,收书全、校勘、缮写精、保存完整,学术界公认文渊阁本是《四库全书》中、有价值的版本,受世人关注。
● 精选书目 特邀研究专家,依据打造时代新善本的要求,精选《四库全书》中具学术价值、出版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善本、孤本、珍本,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推出。
● 原大影印 选用有“千年寿纸”之誉的特制高档手工徽宣,严格按照原书分册分函、版式大小影印,务求真实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的原始风貌。
● 手工打造 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手工续纸印刷、手工装订。全书300余道制作工序,除少数几道工序,全部采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以确保原汁原味,再现原书传统形制之美。
● 皇家气度 封面采用天然蚕丝织成的耿绢,按原书红、绿、蓝、灰四色配染,分别对应经、史、子、集四部。函套采用黄色团龙花绫,再现文渊阁《四库全书》皇家奢华气韵,极富欣赏价值和典藏价值。
《四库全书》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为宏大的文化工程,全书按照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方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为儒家经典,史为历代史书,子为诸子百家,集为各种诗文辞典。全书共36375册,收书3461种,79309卷,分装6144函,总页数238万余张,总字数近8亿,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其历史价值之高和版本价值之巨,堪称无与伦比。故该书被视为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满足喜爱传统文化典籍的读者需要,打造当代新善本藏书,三希堂藏书隆重推出《文渊阁四库全书珍赏》系列。特邀学术名家从文渊阁《四库全书》中遴选出具学术价值、出版价值、收藏价值的善本、孤本、珍本,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推出,传统包背装。为忠实典籍原貌,再现原书风华,特依照原书规格、版式、大小原大原貌影印出版。
............
对于一个从小泡在图书馆里的“老书虫”来说,一套“文渊阁四库全书珍本”系列的影印件,其意义非凡。它代表着传统学术典籍在现代工艺下所能达到的最高致敬水准。我购买它,更多是出于一种收藏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而非单纯的实用需求。毕竟,字典的功能性需求现在完全可以被电子设备满足。然而,电子设备永远无法模拟出这种“原大”影印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对细节的完整捕捉。那些繁复的校勘标记、那些细如发丝的笔锋转折,只有在接近原作的尺度下才能被完整地解析。拥有它,就像是在自己的书房里为中华文化史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设立了一个实体纪念碑,那是现代科技无法替代的,沉甸甸的拥有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选材,简直就是一封来自历史深处的邀请函。当你小心翼翼地捧起它,那种宣纸特有的温润触感,仿佛能穿透指尖,直达你内心深处对古典文献的敬畏。包背装的工艺,虽然不如现代精装那般牢固,却保留了古籍特有的那种脆弱而珍贵的韵味,每一页的翻动都像是对时光的轻声耳语。更不用说那“原大影印”的承诺,这不仅仅是复刻,更是一种近乎苛刻的尊重。看着那些笔画清晰、墨迹深沉的汉字,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当年抄写者们一丝不苟的匠心。这绝不是那种为了快速消费而批量生产的印刷品,它凝结着文渊阁的庄严气象和匠人的耐心。对于一个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样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供奉的艺术品,其价值远超内容本身所能衡量的范围。每一次将它从函套中取出,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仪式,而不是简单的阅读准备。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套书时,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七函四十册,这体量本身就够吓人的了。我深知,这并非是用来“翻阅”的工具书,而更像是需要“研究”的史料。它的价值在于“存真”,在于它保留了康熙朝官方对汉字规范的最终裁决。在那些泛黄的纸页之间,我能清晰地捕捉到一种时代的印记。比如某些字形在后世演变中已经消失或简化的痕迹,通过这套影印本得以完美重现。对于从事古籍整理或者古代文学研究的人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不是为了服务大众的快速查询,而是为了满足极少数对细节有偏执追求的学者的终极需求。每一次的触摸和翻阅,都像是与历史上的大学问家隔空对话,那种被知识厚重感压迫的快感,是其他任何阅读体验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初印象,完全被其散发出的那种“权威感”所攫住了。要知道,能被“御定”二字冠以名头的文献,其背后承载的是整个王朝的文化意志和学术标准。阅读它,绝不是一种轻松惬意的消遣,而更像是一场高强度的智力跋涉。我尝试着去对照一些现代字典中处理不甚清晰的古义,那些在影印件中清晰可见的细微笔法差异,以及旁注中流露出的考据深度,都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这套书仿佛是一个庞大的知识迷宫,你需要带着极大的耐心和敬畏心去探索。它强迫你慢下来,去细究每一个部首的结构,每一个引文的出处,而不是像现在流行的工具书那样,只提供一个快速的答案。这种深度和广度,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是任何电子词典难以企及的——那是一种跨越了数百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知识密度。
评分我个人特别欣赏这种“包背装”的传统处理方式,它赋予了这部鸿篇巨制一种难以言喻的书卷气。它不像现代印刷品那样追求绝对的平整和统一,相反,那些细微的、因手工装订而产生的偏差,反而成了它区别于批量复制品的独特标识。尤其是在光线好的时候,宣纸特有的纹理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呈现出微妙的质感变化,那种光影在纤维上的舞蹈,简直令人着迷。我甚至会花时间去观察每一函的边缘磨损情况,想象着它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里,被多少位学者或收藏家小心翼翼地对待过。这种“历史感”是机器无法制造的,它让阅读行为本身,从一个信息获取的过程,升华为一种与历史物件进行深度互动的仪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