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圆觉经 | 作者 | 张保胜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 ISBN | 9787506085694 | 出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圆觉经》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其中心思想主要在强调一切万法皆含摄与圆觉妙心,有情众生的四圣六凡和无情的山河大地,都是圆觉妙心所变现的。《圆觉经》对中国佛教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密宗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如第七章大威德的出场,就是明显的密宗特征,因此也受到密宗的重视。 |
| 作者简介 | |
| 张保胜,北京大学教授。师从季羡林、金克木。主修梵文、巴利文。译著《薄伽梵歌》,著有《数论颂析辨》等。 |
| 目录 | |
| 题解�辍��锞�典�辍��歇�1文殊章�辍�2普贤章�辍�3普眼章�辍�4金刚藏章��5弥勒章�辍�6清净慧章��7威德自在章8辨音章�辍�9净诸业障章10普觉章�辍�11圆觉章�辍�12贤善首章�暝戳鳘杲馑氮旮铰吉�1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2大方广修多罗了义经序��3刻圆觉经解后跋 4圆觉经讲义序�辍�5圆觉经�辍�参考书目�辍� |
| 编辑推荐 | |
| 《圆觉经》为汉传佛教重要经典,学佛者必读经典之一。本系列丛书为星云大师总监修,名家释译,版本,在市场上具有性。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专注力和持久的耐心,因为作者的叙述节奏非常缓慢,每一章都像是一块块精心打磨的玉石,需要你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其内部的纹理。我最初有些不适应这种“慢热”的风格,甚至几次差点想合上书本去翻阅一些更直接的摘要。但最终坚持下来后,我发现这种慢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拆解了许多宏大的理论,将其分解成可以被个体感知和消化的单元。读到某一章节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比直接阅读结论要来得深刻和持久。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介绍“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会是这样”,探讨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的深层动因。它不迎合快餐文化,实实在在地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稳固平台。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关于古代哲学思辨的著作,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精巧,作者以一种近乎“导览”的方式,带领读者穿梭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文本之间。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提问和反思,引导我们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我特别欣赏它在阐述复杂思想时的那种克制与精确,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避免了任何不必要的夸张或煽情。读起来,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老者在清晨的竹林中漫步,空气是凉爽的,思维是清晰的。它迫使你放慢脚步,去体会文字背后的重量和历史的沉淀。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古代思想流变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韵味,难得的好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来自于它对“确定性”的解构。在很多现代读物中,作者往往致力于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洽的体系,给人以终极答案的错觉。然而,这本著作却恰恰相反,它热衷于揭示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观念内部的张力与矛盾。作者似乎并不急于为我们指明方向,而是更倾向于展示路途的复杂性。这种“不提供现成答案”的态度,起初让人感到迷茫和不安,仿佛站在一片无边无际的迷雾中。但细细品味后,我体会到这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尊重,是对读者独立判断能力的信任。它鼓励我们在迷雾中自行摸索,去感受那些思想交锋时产生的火花。这本书并非教你如何生存,而是教你如何面对生存本身的“不确定性”,极具现代意义。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敬畏。它的纸张选择和字体设计都透露出一种沉稳厚重的气质,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重量。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电子设备难以比拟的。它鼓励你将书页折角、做笔记,与文字进行物理上的互动。内容上,它巧妙地将叙事、论辩和隐喻熔于一炉,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富有画面感。例如,作者在解释某个复杂的形而上学概念时,引用了一段极为生动的自然景象描写,一下子就将抽象的思辨拉回到了具体的感官层面。这表明,即便是最深奥的哲学思考,也离不开对我们日常经验世界的深刻洞察。这是一本需要被“体悟”而不是仅仅被“阅读”的书籍。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独特,带着一种古典的、疏离的美感。它很少使用我们现代人熟悉的日常口语,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凝练和富有韵律感的句式,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对语言艺术的欣赏。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聆听一段由古人吟诵的经文,每一个转折和停顿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节奏感。当然,这对于初次接触此类文本的读者来说,可能构成一道不小的门槛,我承认,我刚开始时查阅了大量的注释和背景资料才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语境,你会发现它所蕴含的信息密度是惊人的。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地图集”,标示出了古代智慧的复杂地形,而不是一份简单的旅游指南。它挑战的不是你的智商,而是你的“心力”——你愿意为理解世界付出多少沉静的时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