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9787506085694

圆觉经 978750608569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保胜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大乘佛教
  • 圆觉经
  • 禅宗
  • 觉悟
  • 智慧
  • 修行
  • 佛学经典
  • 中国传统文化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85694
商品编码:2994375556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圆觉经 作者 张保胜
定价 45.00元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 9787506085694 出版日期 2016-09-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圆觉经》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其中心思想主要在强调一切万法皆含摄与圆觉妙心,有情众生的四圣六凡和无情的山河大地,都是圆觉妙心所变现的。《圆觉经》对中国佛教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密宗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如第七章大威德的出场,就是明显的密宗特征,因此也受到密宗的重视。

   作者简介
张保胜,北京大学教授。师从季羡林、金克木。主修梵文、巴利文。译著《薄伽梵歌》,著有《数论颂析辨》等。

   目录
题解�辍��锞�典�辍��歇�1文殊章�辍�2普贤章�辍�3普眼章�辍�4金刚藏章��5弥勒章�辍�6清净慧章��7威德自在章8辨音章�辍�9净诸业障章10普觉章�辍�11圆觉章�辍�12贤善首章�暝戳鳘杲馑氮旮铰吉�1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2大方广修多罗了义经序��3刻圆觉经解后跋 4圆觉经讲义序�辍�5圆觉经�辍�参考书目�辍�

   编辑推荐
《圆觉经》为汉传佛教重要经典,学佛者必读经典之一。本系列丛书为星云大师总监修,名家释译,版本,在市场上具有性。

   文摘

   序言

《圆觉经》,全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简称《圆觉经》,是佛教大乘密宗的一部重要经典。此经以“圆觉”为核心,阐述了诸佛菩萨觉悟的本源,众生流转生死及如何证悟圆觉的次第和方法。它以对话问答的形式展开,由圆觉菩萨向释迦牟尼佛请示,佛陀一一解答,内容涵盖了从众生迷悟的根源,到修行渐次,再到究竟成佛的种种法门,尤其侧重于“觉”的本体、作用及证悟之道。 《圆觉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教密宗的成熟,对后世佛教的各个宗派,特别是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核心思想在于揭示了众生本具的清净圆觉,指出一切万法皆由心生,生死涅槃,迷悟垢净,皆在自心。经中详细论述了“圆觉”的含义,即圆满觉悟,超越一切虚妄分别,回归自性清净。这是一种彻底的觉悟,能够断除一切烦恼,证得究竟的解脱。 经文开篇,世尊在菩提树下,以微妙的香气笼罩大众。此时,文殊师利菩萨首先发问,请求佛陀开示“如来究竟圆觉德相”,以及众生为何会沉沦生死,如何才能证悟圆觉。佛陀随即回答,指出一切众生,由于迷妄,将圆觉妙心视为妄心,由妄心而生六识,六识又造作万物,如此流转不息,便成了生死轮回。而要证悟圆觉,则需破除妄心,显露真心。 接着,普贤菩萨又请示了圆觉的次第和修行方法。佛陀详细阐述了“十二圆觉菩萨”的问答,每一位菩萨都代表了证悟圆觉的不同侧面或修行阶段。例如: 普贤菩萨 请示圆觉的本体和证悟之相,佛陀开示圆觉性无生灭,而众生因无始妄动,故生生死。 普眼菩萨 请示迷妄的根源,佛陀指出是众生执着于“见”与“闻”等六尘境界,而未能观照其空性。 金刚藏菩萨 请示如何断除虚妄,佛陀开示了“四种念虑”,即凡夫念、外道念、二乘念、菩萨念,并指出只有断尽这四种念虑,方可证悟圆觉。 宝幢菩萨 请示修行的方法,佛陀开示了“奢摩他”(止)、“三摩婆提”(观)、“禅那”(定)三种修行法门,并强调“奢摩他”为根本。 月光菩萨 请示众生因何流转,佛陀指出是由于“作”和“不作”的妄执,以及“见”、“空”、“断”、“常”等四种颠倒。 日光菩萨 请示如何远离虚妄,佛陀开示应“不念”一切念,方能脱离生死。 净眼菩萨 请示菩萨证悟圆觉后的境界,佛陀指出已超越生死,得大自在。 无尽意菩萨 请示众生的本性,佛陀重申众生本具圆觉,只是被妄心所遮蔽。 圆觉菩萨 (再次发问)请示修行的渐次,佛陀详细讲解了“二十五种方便”,即从凡夫到菩萨,乃至成佛所经历的种种修行境界和方法。 净诸业菩萨 请示如何灭除罪业,佛陀指出罪业皆由心生,心净则罪业自灭。 普觉菩萨 请示众生如何进入圆觉,佛陀开示应“如幻如化”地看待一切,不着诸相。 吉祥王菩萨 请示如何利益众生,佛陀指出应以“无作”之法,随顺众生根性而化导。 在这些问答中,《圆觉经》强调了“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的见解。它指出,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是因为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分别心,如“见”、“闻”、“觉”、“知”等。这些都是虚妄的,并非真实的本体。而圆觉的本体,则是清净无染,离一切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经中特别强调了“奢摩他”、“三摩婆提”和“禅那”的修行次第。奢摩他(止)在于息灭散乱妄心,使心安住;三摩婆提(观)在于观察诸法实相,了达空性;禅那(定)则是定慧等持,证入一体。佛陀指出,奢摩他为方便,三摩婆提为出离,禅那为究竟。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回归圆觉的自性。 《圆觉经》也指出了修行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障难和误区,例如执着于“空”而生空见,或执着于“有”而生邪见。佛陀一一加以破斥,并指示了正确的修行之道。最终,经文引导修行者认识到,圆觉并非外求,而是本自具足。只要能破除妄想执着,当下即是圆觉。 此经的语言风格独特,富有诗意和哲理。它并非生硬的教条,而是以譬喻、比兴等方式,将深奥的佛法道理阐释得生动形象。例如,经中将众生的心比作“水”、“月”、“幻”,将妄心比作“影”,将真心比作“月”,将众生沉沦比作“大海”,将证悟圆觉比作“彼岸”。这些生动的比喻,有助于修行者理解和体会佛法的精髓。 《圆觉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它融合了早期佛教的空性思想,以及大乘佛教的菩提心和方便法门,同时又带有密宗的某些特色,如对“观”和“定”的重视。其圆融的教义,为后来的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特别是禅宗,在其“明心见性”的法门中,深受《圆觉经》关于“觉”的本体和证悟之道的启发。 总而言之,《圆觉经》是一部深刻而重要的佛教经典,它以“圆觉”为核心,系统地阐述了众生的迷悟根源、修行次第和究竟成佛之道。它揭示了众生本具的清净妙明之心,并提供了破除妄想、证悟自性的方法。此经不仅是佛教修行者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哲学史的重要文献。其对“觉”的阐释,以及对修行法门的指导,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精神上的“马拉松”。它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专注力和持久的耐心,因为作者的叙述节奏非常缓慢,每一章都像是一块块精心打磨的玉石,需要你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其内部的纹理。我最初有些不适应这种“慢热”的风格,甚至几次差点想合上书本去翻阅一些更直接的摘要。但最终坚持下来后,我发现这种慢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拆解了许多宏大的理论,将其分解成可以被个体感知和消化的单元。读到某一章节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比直接阅读结论要来得深刻和持久。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介绍“是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为什么会是这样”,探讨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的深层动因。它不迎合快餐文化,实实在在地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可以独立思考的稳固平台。

评分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古代哲学思辨的著作,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这本书的结构非常精巧,作者以一种近乎“导览”的方式,带领读者穿梭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文本之间。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提问和反思,引导我们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我特别欣赏它在阐述复杂思想时的那种克制与精确,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避免了任何不必要的夸张或煽情。读起来,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老者在清晨的竹林中漫步,空气是凉爽的,思维是清晰的。它迫使你放慢脚步,去体会文字背后的重量和历史的沉淀。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古代思想流变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韵味,难得的好书。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来自于它对“确定性”的解构。在很多现代读物中,作者往往致力于提供一套完整的、自洽的体系,给人以终极答案的错觉。然而,这本著作却恰恰相反,它热衷于揭示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观念内部的张力与矛盾。作者似乎并不急于为我们指明方向,而是更倾向于展示路途的复杂性。这种“不提供现成答案”的态度,起初让人感到迷茫和不安,仿佛站在一片无边无际的迷雾中。但细细品味后,我体会到这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尊重,是对读者独立判断能力的信任。它鼓励我们在迷雾中自行摸索,去感受那些思想交锋时产生的火花。这本书并非教你如何生存,而是教你如何面对生存本身的“不确定性”,极具现代意义。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一种对传统的敬畏。它的纸张选择和字体设计都透露出一种沉稳厚重的气质,让人在翻阅时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重量。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电子设备难以比拟的。它鼓励你将书页折角、做笔记,与文字进行物理上的互动。内容上,它巧妙地将叙事、论辩和隐喻熔于一炉,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富有画面感。例如,作者在解释某个复杂的形而上学概念时,引用了一段极为生动的自然景象描写,一下子就将抽象的思辨拉回到了具体的感官层面。这表明,即便是最深奥的哲学思考,也离不开对我们日常经验世界的深刻洞察。这是一本需要被“体悟”而不是仅仅被“阅读”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为独特,带着一种古典的、疏离的美感。它很少使用我们现代人熟悉的日常口语,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凝练和富有韵律感的句式,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对语言艺术的欣赏。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聆听一段由古人吟诵的经文,每一个转折和停顿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节奏感。当然,这对于初次接触此类文本的读者来说,可能构成一道不小的门槛,我承认,我刚开始时查阅了大量的注释和背景资料才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语境,你会发现它所蕴含的信息密度是惊人的。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地图集”,标示出了古代智慧的复杂地形,而不是一份简单的旅游指南。它挑战的不是你的智商,而是你的“心力”——你愿意为理解世界付出多少沉静的时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