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礼乐诗书国学启蒙 音乐篇
定价:10.00元
作者:高振河,沈童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101096989
字数:
页码:15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礼乐诗书,精华荟萃
读一思一行,三位一体
品传统经典,入国学之门
与时代同行,塑少年君子
内容提要
《礼乐诗书国学启蒙·音乐篇》所选用的作品兼顾各个种类和时代,既有古琴曲、筝曲、箫曲、琵琶曲等经典器乐曲目,又有乐府、唐诗、宋词的唱曲,并按照表现内容的历史顺序排序。它们都是中国音乐史上体现“乐德”的精华之作,或取材于古圣先贤的生平故事,让人敬仰孺慕;或取材于盛世激昂的历史篇章,让人慷慨奋起;或取材于名士文豪的情致之作,让人淡泊清净……在具体的教学之中,鉴于器乐和舞蹈在技巧上需要长期的训练,所以《礼乐诗书国学启蒙·音乐篇》的使用是以歌唱和欣赏为主的形式。
目录
章 远古德音
第二章 君子之芳
第三章 高山流水
第四章 琵琶激吟
第五章 乐府长歌
第六章 暗香疏影
第七章 盛世大曲
第八章 唐诗清调
第九章 敦煌声采
第十章 宋元唱腔
附录:《笠翁对韵》
作者介绍
高振河,1991年于北华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新闻工作。2000年起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少年新闻学院沈阳分院院长,此外还担任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全国中小学随笔化写作课程应用与建设研究”总课题组专家指导委员会理事、中国诗赋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楹联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先后被沈阳市委、市授予“沈阳市十佳青少年工作者”、“沈阳市专家”荣誉称号。
高振河一直对国学情有独钟,撰写、发表了大量论文,如《游历故宫,品读文化》、《商者乱世,缘于无道》、《再伤仲永》、《论现实社会学习国学的必要性和方法》、《和合思想的现实意义》、《活出尊严》等;并编写了《小记者》、《孝心无价》、《少年儿童礼仪》等多部图书。十几年来举办上百场大型国学讲座,获得了听众的一致好评。
文摘
他的回答充分展现了他的才智,但却又不愿做官,因而故意推诿。他还曾经在一个大雪之夜想起朋友戴安道,于是乘兴驾着小船,在大雪后的明朗月色下出发,从山阴到剡溪去拜访,但到了门口却又不进而返。一旁的人问为什么,他回答说,我是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何必见到戴安道呢?可见当时的名士风度就是一种重精神内涵、轻外在礼节形式,“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情趣。
桓伊和王徽之都是当时的名士,相互倾慕,却没有见过面。有一天,王徽之应诏去都城建康,小船停泊在青溪码头,这时桓伊从岸上经过,王徽之船上的一位客人就说:“这人就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就派人过去对桓伊说:“我听说您善长吹笛,请试为我吹奏一首吧。”桓伊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为他吹了一首《梅花三弄》。笛声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一曲下来,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但是通过音乐,两人的交流已经深入灵魂。显然,无论是谦虚朴实的名士,还是率性天真的狂士,对于内在人格精神的追求,对于俗世事务的摒弃,是一致而且彼此相知的。
今天我们听到的《梅花三弄》,是明代乐谱《神奇秘谱》流传下来的琴曲。但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梅花落》诗下面有解题称,《梅花落》本是笛曲。唐诗中有关于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说明南朝至唐代,笛曲《梅花落》较为流行。桓伊所吹,有可能就是笛曲《梅花落》。据说是唐代琴师将笛曲曲谱改写成了古琴谱,“梅为花之清,琴为声之清,以清之声写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三弄”的意思是同样的乐句主题在不同的调上重复三遍。据《神奇秘谱》所载,《梅花三弄》全曲共分十段,采用循环再现手法,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十个小标题分别为:溪山夜月、一弄叫月、二弄穿云、青鸟啼魂、三弄横江、玉箫声、凌云戛玉、铁笛声、风荡梅花、欲罢不能。
……
序言
章 远古德音
第二章 君子之芳
第三章 高山流水
第四章 琵琶激吟
第五章 乐府长歌
第六章 暗香疏影
第七章 盛世大曲
第八章 唐诗清调
第九章 敦煌声采
第十章 宋元唱腔
附录:《笠翁对韵》
在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愉悦和舒适的。它不像那种教科书式的读物,读起来让人感到压力。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耐心地陪伴在旁,轻轻地引人入胜。插图的运用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虽然我无法在此具体描述插图内容,但它们的存在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与文字内容紧密配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视觉元素恰到好处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让抽象的文化概念具象化,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代入感。好的配图是好书的标配,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
评分初次阅读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匠心独运。它似乎并不急于灌输复杂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的传统概念娓娓道来。比如在讲解某些基本概念时,作者会穿插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或者恰到好处的比喻,使得原本可能让孩子感到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可感。这种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吸收知识,而不是在硬性的背诵中感到疲惫。我特别留意了语言的运用,它既保持了应有的典雅庄重,又处处体现出对儿童心理的体贴,不会使用过于生涩或成人化的词汇,真正做到了“老少咸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育理念。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在提升阅读者的文化素养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潜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单纯的知识传递工具,更像是一扇通往传统文化殿堂的门扉。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感受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它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我们对传统美学的感知能力和对文化经典的敬畏之心。这种深层次的影响,远比死记硬背几条知识点来得更有价值。它激发了我(或者说我的孩子)进一步探索相关领域的强烈好奇心,促使我们主动去寻找更多的相关资料进行延伸阅读,这才是真正优秀启蒙读物应有的效果,让人意犹未尽,并期待着后续的阅读和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层次分明,可以看出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下了很大功夫。它不像市面上一些同类书籍那样内容松散,缺乏内在的联系。相反,它似乎是按照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路径精心设计的,前后的章节之间有着非常自然的过渡和衔接。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结构上的巧妙之处,比如如何将一个宏大的主题分解成若干个易于消化的小模块。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初学者不会因为知识点的跳跃性而感到迷茫。这种科学的结构,使得学习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享受,而非任务。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配上淡雅的色彩,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一直想找一本既能让孩子接触传统文化,又不会显得过于枯燥的读物,这本书恰好符合我的预期。从排版上看,字体清晰易读,间距适中,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书籍的小朋友,也能轻松翻阅。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不易损坏,这对于经常被孩子“摧残”的书籍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扉页上的印章设计,别具匠心,让人在翻开书页时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书香的宁静世界。这本书的整体气质非常正面,散发着一种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的魅力,可以说是送给孩子进行早期文化熏陶的绝佳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