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尴尬图存:澳门业的建立、兴起与发展:1847-1911 赵利峰 广东人民出版社 97

ZT/尴尬图存:澳门业的建立、兴起与发展:1847-1911 赵利峰 广东人民出版社 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利峰 著
图书标签:
  • 澳门历史
  • 近代史
  • 社会经济史
  • 业余组织
  • 秘密会社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赵利峰
  • 清史
  • 地方史
  • 华人社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剑银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066806
商品编码:299616907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尴尬图存:澳门业的建立、兴起与发展:1847-1911 作者 赵利峰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8066806 出版日期 2010-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22Kg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葡原始档案文献史料为基础,论述了1847-1911年间澳门业发展历史。首先探讨澳门业的建立。认为澳葡实施的具有殖民色彩的专营承充制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论述晚清时期澳门业的兴起与发展历程。通过量化分析白鸽票、番摊、闱姓以及澳门*等在澳门经济中的地位、在澳葡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揭示澳门业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关键时期。后指出晚清时期澳门业的发展、兴衰与粤港两地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粤港澳业之间互动的考查,归结出澳门成为东方的“蒙特卡罗”的根本缘由,进而指出澳门之所以“尴尬图存”,是因为自身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

   作者简介
赵利峰,安徽蒙城人。暨南大学港澳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2003年,获东方葡萄牙协会与葡萄牙大使馆颁发的“葡萄牙奖”;2005年,博士论文《晚清粤澳闱姓问题研究》获澳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研究领域为晚清史

   目录

绪言
章 战争后澳门的殖民化与澳门业的建立
 节 澳门业建立的基本背景
  一、战争前澳门地位的变迁
  二、澳门次经济转型的终结
  三、战争前澳门独特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澳门殖民化的标志:承充专营制度与澳门业的建立
  一、增加澳门的财政税收,摆脱经济危机
  二、如何治理“全新”的澳门问题——以华制华
  三、承充专营制度——澳门业建立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 澳门业兴起与苦力贸易的关系——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
  一、澳门业兴起与苦力贸易不存在因果关系
  二、承充专营制度才是关键所在
第二章 澳门业的初期发展(1847-1875)
 节 白鸽票——早承充专营的中式彩票
  一、澳门仁慈堂彩票与先承充专营的中国白鸽票
  二、早期白鸽票承充情形
  三、1847-1875年澳门白鸽票承饷数据及其分析
 第二节 番摊——澳门承充专营中的主体
  一、澳门番摊的承饷专营——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澳门番摊早期承充专营情况
  三、1847-1875年澳门番摊承饷数据及其分析
 第三节 承充赌商获益丰的——闱姓
  一、闱姓在澳门承充缴饷缘起
  二、闱姓在澳门的初期发展
  三、澳门早期闱姓专营情形及承充华商的分析
 第四节 澳门承充专营制度及其他
  一、澳门承充专营制度的实施有一个过程
  二、澳门承充专营制度的拍卖竞投
  三、近代澳门历史上的第二次经济转型完成
第三章 澳门业的兴起(1875-1885)
 节 内地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第二节 闱姓与澳门业的黄金十年
  一、粤抚张兆栋禁闱姓——澳门闱姓的发展契机
  二、粤督张树声时期再禁闱姓——加速澳门闱姓的发展
  三、黄金十年的:危局下的澳门第六届闱姓招投
 第三节 澳门其他的稳定发展
  一、白鸽票
  二、番摊
第四章 粤港澳三地业的竞争、合作与冲突(1885-1911)
 节 简短的回顾:初粤省的觊觎以及香港的仿效
  一、香港
  二、广东
 第二节 竞争:粤省弛禁闱姓以塞漏卮
  一、粤省弛禁闱姓以塞漏卮
  二、承充澳门闱姓的祥安公司破产
  三、澳门闱姓承充专营的新调整
  四、澳门闱姓的困境
 第三节 合则双美,斗则两伤:粤港澳赌商的合作
  一、斗则两伤
  二、谋求合作
  三、粤澳闱姓承充的新一轮整合
  四、签铺票取代闱姓
 第四节 1885-1911年间的白鸽票、番摊和澳门彩票
  一、白鸽票
  二、番摊
  三、澳门彩票
 第五节 末世危局:“赌国”与赌城的交锋
  一、“赌国”与赌城的交涉与冲突
  二、民间的扰攘
结论 关于晚清时期澳门业的几点认识
 节 影响晚清时期澳门业兴衰的因素分析
  一、粤港两地的弛与禁
  二、广东内地的动荡
  三、澳门自身的调适
 第二节 澳门业对晚清粤东社会的影响
  一、赌饷济国用——“赌国”
  二、赌风易天下——革命
 第三节 尴尬图存与制度惰性:业与澳门
  一、先天不足与尴尬图存
  二、后天失调与制度惰性
征引文献
索引
后记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镜海风云:近代澳门的挣扎与转型 (1847-1911)》 1847年至1911年,这半个多世纪的时光,对于澳门而言,无疑是一段风云变幻、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关键时期。正是在这片狭长的土地上,面对着内外部世界的剧烈变动,澳门的本土社会精英与普通民众,以顽强的生命力,书写了一部关于“尴尬图存”的史诗。本书《镜海风云:近代澳门的挣扎与转型 (1847-1911)》便致力于深入探究这一时期澳门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生态、文化变迁以及民众生活方式的深刻演变,揭示其在风雨飘摇中,如何在既有的殖民框架下,努力寻求生存空间,并孕育出新的发展动能。 本书的叙事并非从宏大的政治宣言或简化的民族主义视角出发,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微观的社会肌理,从“业”的建立、兴起与发展这一核心议题切入,细腻勾勒出近代澳门独特的经济图景。我们首先将考察1847年之后,澳门如何在葡萄牙殖民统治的初步巩固下,重新审视和调整其经济结构。在鸦片贸易逐渐走向衰落,而新的合法性经济尚未完全成熟的“尴尬”境地中,澳门的商人们是如何摸索和开拓新的商业领域?本書將細緻梳理当时澳门各个“业”的形成过程,例如,传统的手工业,如制衣、造船、食品加工等,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面临着怎样的冲击与挑战?它们是如何通过技术革新、产品改良或新的市场开拓来维系和发展的? 更为重要的是,本書将重点关注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新兴产业,特别是那些与当时全球化浪潮和区域经济联动紧密相关的“业”。例如,随着海运的进步和区域贸易的发展,澳门在转口贸易、鸦片交易(尽管后期受到限制,但其影响仍然深远)、以及新兴的博彩业(尽管尚未形成规模,但其雏形已然显现)等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書將深入分析这些“业”的运作模式、资本来源、从业人员构成以及它们对澳门整体经济结构产生的复杂影响。我们将审视那些活跃在码头、商行、赌场和工厂里的商人、工匠、苦力以及形形色色的从业者,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奋斗与挣扎,共同构成了近代澳门经济发展的鲜活画面。 除了经济层面,“业”的发展往往与社会结构和政治力量的互动密不可分。本书将深入探讨在这一时期,澳门的社会阶层是如何在这种经济变迁中发生分化的。新兴的商业精英,如何依托其经济实力,逐步在澳门的社会舞台上获得话语权?传统的士绅阶层,在面对新的经济力量冲击时,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他们的生计又是如何与这些“业”紧密相连的?本书将通过对各种社会组织、行会、慈善机构的考察,以及对家庭结构、婚姻习俗、社群关系的分析,来展现一个多元而复杂的近代澳门社会。 在政治层面,本书将审视1847年至1911年间,葡萄牙殖民政府在澳门的统治政策如何影响“业”的发展,以及“业”的兴起又反过来如何塑造澳门的政治格局。我们将分析葡萄牙当局在经济管理、税收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对不同“业”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时,本书也将关注澳门本土力量,包括商会、宗族组织,甚至是一些地下势力,如何在殖民统治的夹缝中,争取自身权益,影响甚至挑战殖民政策。尤其是在1910年葡萄牙共和国建立的背景下,澳门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动荡,以及这种动荡又如何对“业”的走向产生了新的影响。 文化变迁是理解近代澳门“尴尬图存”的关键维度。本书将考察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背景下,澳门的文化景观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之间进行碰撞、融合与调适的。我们将审视“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影响,例如,新的商业活动如何催生新的娱乐方式和消费文化?随着人口的流动,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如何在澳门汇聚,又如何与本土文化相互渗透?本书还将关注教育、宗教、艺术等领域的变化,探讨它们在这一时期如何受到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并反过来对社会产生作用。例如,新兴的慈善事业,往往与商业利益和宗教信仰交织在一起,它们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并塑造澳门的道德景观的? 本书尤其强调“图存”的韧性与智慧。在外部压力与内部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下,澳门的居民,无论是殖民统治者还是本土民众,都展现出了非凡的生存智慧。从精打细算的商人,到辛勤劳作的工匠,再到穿梭于街巷的各色人群,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尴尬”的生存空间里,寻找出路。本书将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如某个家族企业的兴衰,某个行业协会的运作,某个社区的抗争与合作,来生动展现这种“图存”的精神。我们将看到,在看似被动的殖民处境下,澳门的社会力量是如何通过灵活的策略,如与不同势力周旋,巧妙地利用规则,以及在不同文化之间搭建桥梁,来维系和发展自己的“业”,从而实现自身的“图存”。 “兴起”二字,也并非意味着一帆风顺的崛起。本书将深入剖析“业”的兴起背后所付出的代价,例如,一些产业的繁荣可能伴随着剥削、贫困和环境的破坏。新兴的经济模式,也可能带来社会关系的紧张和价值观念的冲突。因此,本书的叙事将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既肯定了近代澳门人民在困境中的创造力和韧性,也审慎地审视了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不完善之处。 总而言之,《镜海风云:近代澳门的挣扎与转型 (1847-1911)》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入的近代澳门图景。它不仅关注宏观的历史进程,更深入肌理,探究微观的个体命运与群体互动。通过对“业”的建立、兴起与发展的细致梳理,本书力求展现澳门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在殖民统治的阴影下,以其独特的韧性与智慧,书写了一段充满挑战与转型的历史,为理解近代中国边缘地区的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本书的写作风格将力求朴实、客观,避免过度的情绪化渲染,而是通过严谨的史料分析和深入的逻辑推演,让历史本身说话,引导读者独立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ZT”这个前缀,以及“尴尬图存”这个词语组合,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给我一种预感,这本书的内容绝非寻常的史学著作,而更像是一部深入挖掘历史细节、展现时代背景下人物命运与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1847年至1911年,这恰好是全球化进程加速,殖民主义势力在亚洲扩张,同时中国自身也面临内忧外患的时期。在这样的宏大叙事下,赵利峰如何勾勒出澳门“业”的建立、兴起与发展,这其中的“尴尬”二字,让我联想到在不同势力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以及在保守与开放、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的复杂处境。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个时期澳门社会的生动图景,不仅仅是官方的政策和经济数据,更希望能够看到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存智慧,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尴尬”中寻找出路。例如,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具体的商业案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事,或者一些在当时极具争议性的社会现象?“广东人民出版社”的出品,通常有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尴尬图存”的表述,又似乎带有一丝人文关怀和批判性思考,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品质充满了信心,也充满了好奇。

评分

看到“1847-1911”这个时间跨度,我立刻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1847年,距离鸦片战争胜利不久,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而葡萄牙在澳门的地位也可能在此前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张。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声打响,大清王朝走向灭亡,整个中国都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在这种剧烈的时代动荡背景下,澳门的“业”究竟是如何在“尴尬”中建立、兴起并发展的?作者赵利峰的研究,我想必定会深入剖析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的统治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与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我猜测,书中或许会详细描写当时澳门的经济结构,除了传统的对外贸易,可能还有一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具有“尴尬”性质的行业,例如赌博业的早期发展,或者一些依赖于特殊地缘优势的商业模式。作者对“兴起与发展”的强调,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想了解,是什么样的机遇,让澳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能够抓住机遇,实现经济上的发展,从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图存”下来。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一个特定经济现象的深度解读,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启示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仿佛书脊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我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澳门历史一直充满好奇,那个时期,葡萄牙殖民者在此建立起了自己的统治,并开始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变革。我尤其对“业”这个词感到 intrigued,它暗示了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可能与当时的贸易、赌博、或者其他一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得以兴盛的行业有关。赵利峰这位作者的名字,虽然我之前并不熟悉,但“广东人民出版社”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权威性和地域特色,让人对书中内容的可靠性增添了几分信心。97这个数字,或许是定价,也可能与书籍的出版年份或其他信息有关,总之,这本书的包装和基本信息,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的阅读欲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个时代,澳门是如何一步步从一个不起眼的港口,发展成为一个在远东地区具有独特地位的商业和文化交汇点的。那种“尴尬图存”的说法,更是引人深思,想必在那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环境中,澳门的建立和发展定然充满了曲折和不易,而正是这些“尴尬”,才成就了其后来的独特风貌,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评分

“ZT”的标识,以及“尴尬图存”这样的标题,第一眼就吸引了我,它似乎预示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历史叙事。1847年至1911年,这是一个充满帝国主义扩张、民族觉醒以及社会转型的时代。在这段时期,澳门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其“业”的建立、兴起与发展,必定与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国自身的衰落与变革,以及殖民地社会的特殊生态环境息息相关。赵利峰将“尴尬图存”作为核心概念,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遐想。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澳门在葡萄牙殖民统治下的政治地位,以及它如何在夹缝中生存。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业”的具体内涵,它可能包含了哪些行业?这些行业又是如何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下,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甚至走向了繁荣?我会期待书中对当时的经济活动进行细致的描绘,例如贸易的商品、商人的群体、以及可能存在的金融活动。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揭示出,这种“尴尬”是如何促使澳门形成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又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传承和演变的。这本书,无疑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殖民地社会的运作机制,以及在变局中生存和发展的智慧。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对1847年到1911年这个时间段的精准界定,这为我的阅读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历史坐标。1847年,澳门的殖民地位可能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而1911年,则意味着辛亥革命的到来,中国历史即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前后夹击的时代背景下,澳门的“业”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顺应潮流,还是在时代的洪流中艰难求生?赵利峰的研究,似乎着力于揭示这种“尴尬图存”的内在逻辑。我猜想,书中可能会详细论述当时澳门的政治格局,例如葡萄牙总督府的运作,以及与清朝地方政府的互动。同时,经济方面的内容也必不可少,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出各种行业的兴衰,比如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或者一些新兴的、可能带有灰色地带的行业是如何萌芽和发展的。作者对于“兴起与发展”的描述,更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想了解,是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促使澳门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自身的独特发展。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对一个地理区域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模式的深度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