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
定价:69.00元
作者:梁景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097427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0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社会文化史在中同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一般而言,社会文化史主要是以研究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历史。而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容又是极其广泛和复杂的,它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等等。就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言,也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增减相关的生活内容。但是人类的社会生活又有其基本的一些内容,诸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两性伦理、娱乐休闲、生老病死,等等。我们编辑的这本书是以婚姻、家庭和性别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婚姻、家庭和性别问题有的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有的是接近于人类的永恒话题,在相当久远和相当漫长的时代里,我们的生活都要和婚姻、家庭、性别相联系,与其联系的主体是人类中的绝大多数人。所以婚姻、家庭和性别问题一直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热点话题,经久不衰。婚姻家庭问题又各具时代特色,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婚姻家庭观念、不同的婚姻家庭礼俗、不同的婚姻家庭生活、不同的婚姻家庭模式,等等。那么这些各个时代的不同是怎样形成的,与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又是怎样密切联系着的,这就是人类所一直关心的重要问题。
目录
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
——以1953年北京贯彻婚姻法运动月为中心
引子
一 宣传准备与典型试验
二 运动月阶段:家喻户晓、深人人心
三 发展生产与婚姻家庭的张力
四 在安定团结中重塑婚恋家庭观
五 建立在政权认同之上的基层行政网
六 结语
“姹紫嫣红”的回光返照
——“美化服装”运动(1955—1957)初探
一 希求进步——革命时尚的兴起与泛滥
二 “怎样的服装才能与社会主义时代的新中国相称”
——“美化服装”运动话语的逻辑困境
三 “乍暖还寒时候,怎敌它晚来风急”
——“美化”凋零为哪般
结语:赶时髦还是随大溜——时尚与衣着的二重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
女性服饰问题研究
北京地区性伦理探索(1966~1976)
北京婚姻文化嬗变研究(1966~1976)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地区家族关系与家庭教育研究(1949~1966)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在追读这个系列的几本旧作,发现这一辑在议题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显著的提升,尤其是在探讨新兴社会现象如何重塑传统家庭结构方面,展现了非常敏锐的洞察力。文章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陈述上,而是大量引入了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比如对A国某种特定家庭支持政策如何影响夫妻双方职业发展路径的案例分析,对比了B国在同等问题上采取的完全不同的社会干预模式,这种对比的张力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理解维度。此外,作者群对于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的运用也令人印象深刻,他们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定性描述,而是运用了严谨的统计模型来量化某些以往被认为是“难以言说”的社会张力指标,这让结论的说服力大大增强。其中有一篇关于“数字原生代”的亲密关系模式转变的文章,让我对当下年轻人处理冲突和建立依恋的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颠覆了我过去一些固有的“经验之谈”。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手中的工具箱里多了几把趁手的“手术刀”,能够更精准地解剖复杂的社会现实,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标签了事。这套书系列,已经成为我梳理社会学脉络时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色彩搭配上选择了沉稳的深蓝与跳跃的亮黄作为主色调,既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又透露出对现代议题的关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在长时间阅读时对眼睛的友好度非常高,能让人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而不易感到疲劳。装订工艺紧密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书脊也保持得很好,这一点对于经常需要查阅引文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个加分项。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章节标题和副标题的字体大小、行间距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复杂的理论推导和大量的案例分析都能被有效地组织起来,逻辑脉络一目了然。特别是在引用部分的处理上,注释清晰,索引详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和研究的效率。整体而言,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都展现出了一种对知识应有的尊重和对读者体验的细致关怀,让人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用心,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是值得收藏的一本。
评分这本书里收录的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一种极具个性和活力的多样性,简直像是一场思想的“无界限”沙龙。有些作者的笔触如同散文般细腻流畅,即便是探讨最枯燥的制度变迁,也能用充满画面感的叙述将读者带入情境之中,读起来完全没有学术论文的架子气,更像是在听一位智者娓娓道来人生的经验与教训。然而,紧接着下一篇,可能就是一位青年学者运用大量尖锐的后现代批判理论,其论证逻辑严密得如同瑞士钟表,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充满了精确的学术指向性和张力,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这种强烈的风格反差,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避免了整本书都沉浸在一种单一的语态中而产生的审美疲劳。它鼓励读者在不同的语境中切换思维模式,一会儿是感性的共鸣,一会儿是理性的解构,这种阅读体验的丰富性,恰恰是许多单一主题的专著难以企及的。我特别喜欢这种“百家争鸣”的气势,它证明了严肃的研究也可以拥有丰富的表达方式。
评分我对这本书中关于“代际流动性”部分的处理方式感到非常满意。它没有陷入那种老生常谈的“上一代如何理解下一代”的简单二元对立叙事中。相反,作者们深入挖掘了在经济结构剧烈转型背景下,父辈与子辈在资源获取、价值排序上产生的微妙断裂点。例如,书中有一篇关于城市化进程中,新移民家庭中“情感资本”代际传递的困境,论述了物质条件的改善并未自动带来精神上的和解,甚至可能催生了新的隔阂。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尤其是在探讨那些被主流话语忽略的边缘化群体内部的权力动态时,显得尤为重要。它挑战了我们对于“家庭进步”的单一、线性的理解,提醒我们每一个家庭内部都可能存在着静默的、尚未爆发的革命。通过大量田野调查的片段,我仿佛亲身参与了那些家庭会议,感受到了那种无声的博弈与妥协。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宏大的社会结构变迁,拆解到微观的家庭互动场景中去审视,体现了扎实的社会学功底。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内容的前沿性,更在于它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和丰富的方法论参考。对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关于社区支持网络的研究项目来说,书中关于“社会资本衰减”的章节提供了几个极具启发性的测量指标和理论模型,我可以直接借鉴并进行本地化修正。更重要的是,它在方法论部分坦诚地讨论了在研究那些高度敏感、涉及个人隐私的家庭议题时,研究者需要具备的伦理自觉和应对手法。它没有提供一套僵硬的“标准操作流程”,而是倡导一种基于具体情境的“灵活伦理实践”。这种对研究过程本身的深刻反思,对于任何想进入该领域的新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教会我们如何负责任地进行探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站在了一个前辈们搭建好的、坚实可靠的知识高台上,视野瞬间开阔了许多,能够更自信地迈出下一步的研究步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