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
定价:68.00元
作者:董煟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731
字数: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介绍:是书前有自序,谓上卷考古以证今,中卷条陈救荒之策,下卷备述本朝名臣贤士之所议论施行可为法戒者。书中所序,如以常平为始自隋,义仓为始自唐太宗,皆不能远考本原。然其载常平粟米之数,固《隋书》所未及志也。其宋代蠲免优恤之典,载在《宋史》纪志及《文献通考》、《续通鉴长编》者,此撮其大要,不过得十之二三。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我近期在读的这本《古代农耕文明中的生态智慧》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本书将焦点放在了农业生产技术与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微妙平衡上,而非单纯的灾害记录。它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农耕模式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古代农业社会如何通过轮作、水利设施的精妙设计以及对特定作物品种的选择,来适应变幻莫测的气候条件。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古代的“节水农业”技术,比如古代西北地区利用坎儿井和梯田进行精细化灌溉的记录,其科学性即使放在今天看来也令人赞叹。作者的语言非常具有画面感,通过对古籍中对风雨、土壤的描写,构建起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图景。尽管如此,作者也坦诚地指出了过度开发和不当的土地利用最终导致的环境退化,这些历史教训对于我们今天面临的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问题,无疑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这本书的视角很宏大,但落脚点又很扎实,是本能让人思考“如何长久地活下去”的佳作。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明代赈灾史料汇编》的古籍,这本书的装帧典雅,纸张泛着古朴的微黄,光是抚摸着它的封面,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收录了大量明代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救荒、赈济的原始档案和官员奏折,资料详实得令人惊叹。比如其中关于万历年间陕西大旱的记载,不仅仅停留在灾情数字上,还细致描摹了灾民流离失所的景象,以及官员们在筹集粮草、开仓放粮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采取的奇特对策。我尤其对其中一段描述官员如何利用地方特产如盐、茶等与周边省份进行物资互换以解决粮荒的部分印象深刻,这远比教科书上简单的“国家拨付赈灾款项”要复杂和生动得多。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来观察古代的社会治理,让我们得以窥见在极端自然灾害面前,古代的行政体系是如何运转、挣扎乃至最终应对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历了那些与饥饿和绝望抗争的岁月。对于研究明代社会经济史和灾害史的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座亟待深入挖掘的宝库。
评分我刚看完一本名为《中国古代军事后勤与战时物资调配》的专著,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聚焦于兵法谋略,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粮草”与“军需”上,探讨了古代庞大军队的维持是如何在后方进行的组织和保障。作者以大量的篇幅,详细梳理了从汉代到清代,历代王朝在战时如何建立和运作临时性的物资转运体系,包括征集民力、管理仓储、防范贪污腐败以及如何应对运输线上的自然灾害和敌军袭扰。其中关于隋炀帝征高句丽失败的分析,作者很大篇幅归因于后勤系统无法承受超负荷的压力,物资转运速度跟不上军队消耗速度,这种“后勤决定战略”的论点非常具有说服力。书中对不同地理环境下物资调配难度的对比,如南方水路与北方陆路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漕运体系进行战略储备,都描述得细致入微。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古代战争的胜负,往往不是比拼谁的士兵更勇敢,而是比拼谁的“管家能力”更强,是后勤部门在幕后的默默支撑,铸就了历史的走向。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地方志整理与考据学的著作,名叫《方志学中的地理信息与人文叙事》。这本书的风格非常学术化,它侧重于分析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是如何将自然地理信息(如山川河流、气候变迁)与人文历史事件(包括饥荒、瘟疫、移民)进行交叉记录和相互印证的。它教我们如何像一个专业的“文献侦探”一样去阅读地方志,识别哪些是经过后人润饰的“官样文章”,哪些是真正反映当时困境的“一手口述”的残留。书中特别提到,在记录灾情时,一些地方志会用非常隐晦的词语来描述饥馑的严重程度,比如用“草木尽空”、“人相食”等极端词汇,而要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真实灾难水平,就需要结合同期其他省份的记载和气候资料进行多重比对。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灾情数据,而在于提供了一套解读这些历史数据的“方法论”,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地方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它让冰冷的历史文献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待解的谜题。
评分手上这本《清代民间互助与社会稳定研究》简直是社会学研究者的福音。它完全跳脱了以往只关注朝廷政策的窠臼,而是深入挖掘了清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各种互助组织,比如善堂、义庄、帮会中的济困职能,以及家族内部的扶助机制。作者似乎花了数十年时间,走访了无数地方志、宗族谱牒和民间信札,才拼凑出如此细致的民间社会网络图景。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在官方赈灾力量不足或响应迟缓时,这些民间组织是如何迅速介入,扮演“第一道防线”角色的。作者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这些地方性、自发性的救助体系虽然缺乏统一的法律框架,却往往因为更贴近地气、更懂得本地需求而展现出惊人的效率和韧性。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国家”与“社会”在危机应对中的边界问题。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注释翔实,尤其适合对晚清社会结构演变和基层治理模式感兴趣的读者,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社会自身的修复能力和民间智慧的强大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