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 9787514918731 董煟-WHBH

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 9787514918731 董煟-WHB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煟 著
图书标签:
  • 四库全书
  • 政书类
  • 救荒活民
  • 董煟
  • 清代文献
  • 古代农业
  • 社会经济
  • 历史文献
  • 地方志
  • 民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书店
ISBN:9787514918731
商品编码:2998879497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

定价:68.00元

作者:董煟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8731

字数: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介绍:是书前有自序,谓上卷考古以证今,中卷条陈救荒之策,下卷备述本朝名臣贤士之所议论施行可为法戒者。书中所序,如以常平为始自隋,义仓为始自唐太宗,皆不能远考本原。然其载常平粟米之数,固《隋书》所未及志也。其宋代蠲免优恤之典,载在《宋史》纪志及《文献通考》、《续通鉴长编》者,此撮其大要,不过得十之二三。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一部穿越时空的生命保障指南 在中国浩瀚的典籍宝库中,《四库全书》宛如璀璨的星河,囊括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智慧结晶。而在其政书类卷帙之中,一部名为《救荒活民书》的著作,以其前瞻性的视角和切实可行的策略,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本书由董煟所著,其 ISBN 号为 9787514918731,出版单位为 WHBH,这不仅是一本古籍的再版,更是对我们理解古代社会治理、应对自然灾害以及保障民生福祉的一次深刻回溯与珍贵启迪。 一、 洞悉历史背景:灾荒频仍时代的忧患与智慧 《救荒活民书》诞生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期。自然灾害,如水旱蝗虫、严寒酷暑等,频发且往往造成大规模的饥荒,严重威胁着民众的生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预防、缓解和最终战胜饥荒,成为历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救荒活民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土壤中孕育而生,它凝聚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殷切期盼。 董煟,作为本书的作者,并非仅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具备实践经验和深邃洞察力的官员。他亲历了灾荒带来的民生凋敝,也参与了朝廷的救灾措施的制定与执行。因此,《救荒活民书》并非空穴来风的纸上谈兵,而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理解,并结合了前人积累的经验教训,所形成的系统性论述。本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在应对灾荒问题上,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系统化、科学化的阶段,从单纯的临时救济,逐步转向了预防、减灾、善后并重的综合治理模式。 二、 内容精要:多维度构建的立体救灾体系 《救荒活民书》的价值,在于其全面而细致的救荒策略。它并非局限于单一的粮食赈济,而是从多个维度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生命保障体系,涵盖了从预防到恢复的各个环节。 预防为先:农事指导与生产力提升 本书深刻认识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道理。因此,其首要的救荒原则便是“预防为先”。董煟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关于农事生产的各项技术与经验。这包括对土壤的耕作、灌溉、施肥等基本环节的指导,以及对不同农作物品种的选择、种植密度、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建议。他强调了因地制宜、适时播种的重要性,并为当时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 更为重要的是,董煟还关注到了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他提出的措施,不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危机,更是为了提升整体的农业生产能力,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对天灾的依赖。这其中可能包含了对水利设施的兴修、对农具的改进、对耕作制度的优化等方面的论述,这些都是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抵御饥荒的坚实基础。 预警机制:灾情侦测与信息传播 任何有效的救灾,都离不开准确及时的信息。董煟在书中必然会涉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灾情预警机制。《救荒活民书》或许会详细描述监测天气变化、农作物生长状况、水源情况等方面的途径,并提出一套信息上报和传递的流程。通过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能够及早发现潜在的灾害风险,从而为采取预防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 信息的及时传播,对于指导生产、引导民众、调配资源至关重要。早期准确的预警,能够让地方官员和民众提前做好准备,例如修筑堤坝、疏通河道、储存粮食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 仓储管理:粮食物资的储备与调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充足的粮食储备是应对饥荒的生命线。《救荒活民书》必然会对粮食的仓储管理进行详尽的论述。这包括了对粮仓的选址、修建、管理,以及粮食的收储、保管、防潮、防虫等方面的技术细节。董煟或许还会探讨如何合理规划储备量,确保在灾荒发生时,能够有足够的粮食供应给受灾民众。 此外,本书还应包含关于粮食物资调配的策略。在灾情爆发后,如何将储备的粮食、棉被、药品等物资,快速、公平、有效地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是检验救灾成效的关键。这涉及到运输、分发等一系列组织管理工作。 应急救助:施粥放粮与医疗援助 当灾害已经发生,如何组织有效的应急救助,是《救荒活民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书中必然会详细指导如何设立粥厂、发放赈灾粮款,以及如何组织巡视,将救济物资送达偏远和贫困地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发放,更涉及到如何组织人力、物力,以及如何进行监督,确保救灾工作不被贪污腐败所侵蚀,真正惠及受灾民众。 除了粮食援助,疾病防治也是古代饥荒期间的重大挑战。本书很可能还会涉及一些基本的医疗救助知识,例如如何处理因饥饿引起的疾病,如何进行简单的伤口处理,以及如何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基础的医疗知识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善后恢复:鼓励生产与恢复民生 救灾并非一蹴而就,灾后的恢复工作同样至关重要。《救荒活民书》不会止步于临时的赈济,而是会关注灾后的长远恢复。这可能包括鼓励民众复耕,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支持,以及减免税负,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此外,书中也可能涉及到对灾民的安置,以及对社会秩序的恢复。经历灾荒的人们,身心俱疲,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引导,才能重新站起来。《救荒活民书》的智慧,在于其整体性思维,将救灾视为一个从预防到恢复的完整链条。 三、 价值与意义:跨越时空的生命守护之光 《救荒活民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历史文献的意义,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普世智慧和人道主义精神。 历史研究的宝贵史料: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农业、技术以及民生史的学者而言,《救荒活民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时所采取的措施、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所取得的经验。通过对本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行机制,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 现实治理的借鉴意义: 尽管时代变迁,自然灾害的形态和应对手段也在发展,但《救荒活民书》所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科学、系统、预防为主的救灾思路,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在当今社会,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和全球性的挑战,我们依然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例如,对于粮食储备、预警机制的建设、基层社区的动员能力等方面,都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人道主义精神的传承: 《救荒活民书》最闪耀的价值,在于其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和对民众的深切关怀。董煟在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忧民之忧、急民之急的情怀,是穿越历史的强大力量。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对于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守护生命的责任,永远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沉甸甸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古代典籍,更是中华民族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迸发出的坚韧、智慧和对生命的无限珍视的生动写照。它以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方式,向我们讲述着一段关于生命守护的史诗,也为我们指引着一条通往更安全、更美好的未来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近期在读的这本《古代农耕文明中的生态智慧》给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本书将焦点放在了农业生产技术与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微妙平衡上,而非单纯的灾害记录。它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农耕模式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古代农业社会如何通过轮作、水利设施的精妙设计以及对特定作物品种的选择,来适应变幻莫测的气候条件。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古代的“节水农业”技术,比如古代西北地区利用坎儿井和梯田进行精细化灌溉的记录,其科学性即使放在今天看来也令人赞叹。作者的语言非常具有画面感,通过对古籍中对风雨、土壤的描写,构建起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图景。尽管如此,作者也坦诚地指出了过度开发和不当的土地利用最终导致的环境退化,这些历史教训对于我们今天面临的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问题,无疑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这本书的视角很宏大,但落脚点又很扎实,是本能让人思考“如何长久地活下去”的佳作。

评分

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明代赈灾史料汇编》的古籍,这本书的装帧典雅,纸张泛着古朴的微黄,光是抚摸着它的封面,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这本书收录了大量明代中央和地方政府关于救荒、赈济的原始档案和官员奏折,资料详实得令人惊叹。比如其中关于万历年间陕西大旱的记载,不仅仅停留在灾情数字上,还细致描摹了灾民流离失所的景象,以及官员们在筹集粮草、开仓放粮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采取的奇特对策。我尤其对其中一段描述官员如何利用地方特产如盐、茶等与周边省份进行物资互换以解决粮荒的部分印象深刻,这远比教科书上简单的“国家拨付赈灾款项”要复杂和生动得多。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来观察古代的社会治理,让我们得以窥见在极端自然灾害面前,古代的行政体系是如何运转、挣扎乃至最终应对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历了那些与饥饿和绝望抗争的岁月。对于研究明代社会经济史和灾害史的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座亟待深入挖掘的宝库。

评分

我刚看完一本名为《中国古代军事后勤与战时物资调配》的专著,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聚焦于兵法谋略,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粮草”与“军需”上,探讨了古代庞大军队的维持是如何在后方进行的组织和保障。作者以大量的篇幅,详细梳理了从汉代到清代,历代王朝在战时如何建立和运作临时性的物资转运体系,包括征集民力、管理仓储、防范贪污腐败以及如何应对运输线上的自然灾害和敌军袭扰。其中关于隋炀帝征高句丽失败的分析,作者很大篇幅归因于后勤系统无法承受超负荷的压力,物资转运速度跟不上军队消耗速度,这种“后勤决定战略”的论点非常具有说服力。书中对不同地理环境下物资调配难度的对比,如南方水路与北方陆路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漕运体系进行战略储备,都描述得细致入微。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古代战争的胜负,往往不是比拼谁的士兵更勇敢,而是比拼谁的“管家能力”更强,是后勤部门在幕后的默默支撑,铸就了历史的走向。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关于地方志整理与考据学的著作,名叫《方志学中的地理信息与人文叙事》。这本书的风格非常学术化,它侧重于分析地方志在编纂过程中,是如何将自然地理信息(如山川河流、气候变迁)与人文历史事件(包括饥荒、瘟疫、移民)进行交叉记录和相互印证的。它教我们如何像一个专业的“文献侦探”一样去阅读地方志,识别哪些是经过后人润饰的“官样文章”,哪些是真正反映当时困境的“一手口述”的残留。书中特别提到,在记录灾情时,一些地方志会用非常隐晦的词语来描述饥馑的严重程度,比如用“草木尽空”、“人相食”等极端词汇,而要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真实灾难水平,就需要结合同期其他省份的记载和气候资料进行多重比对。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灾情数据,而在于提供了一套解读这些历史数据的“方法论”,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地方史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它让冰冷的历史文献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待解的谜题。

评分

手上这本《清代民间互助与社会稳定研究》简直是社会学研究者的福音。它完全跳脱了以往只关注朝廷政策的窠臼,而是深入挖掘了清代民间自发形成的各种互助组织,比如善堂、义庄、帮会中的济困职能,以及家族内部的扶助机制。作者似乎花了数十年时间,走访了无数地方志、宗族谱牒和民间信札,才拼凑出如此细致的民间社会网络图景。书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在官方赈灾力量不足或响应迟缓时,这些民间组织是如何迅速介入,扮演“第一道防线”角色的。作者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这些地方性、自发性的救助体系虽然缺乏统一的法律框架,却往往因为更贴近地气、更懂得本地需求而展现出惊人的效率和韧性。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国家”与“社会”在危机应对中的边界问题。这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注释翔实,尤其适合对晚清社会结构演变和基层治理模式感兴趣的读者,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社会自身的修复能力和民间智慧的强大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