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书名:别让你的孩子伤在敏感期
定价:32.0元
作者:徐霞
出版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38878073
字数:18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href='#' target='_blank'>
★经典育儿指导,塑造美好未来,0~6岁儿童敏感期捕捉完全方案,切合宝宝成长规律的早教指南。
★千万个父母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开启宝宝全智能,打造宝宝好人生。
★运用全新的理念,拿出有效的方法,帮助无数父母走出困境的开创之作,一部让无数父母茅塞顿开的读本。
★全面了解敏感期知识,让虎妈不再歇斯底里,让猫爸不再束手无策中式教育融合美式策略,还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童年。
内容提要
“儿童成长的敏感期”这一概念,是由意大利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提出来的。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通过数年的儿童教育实践,徐霞教授领导的幼儿教育专家团队发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而且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所以她呼吁所有父母要学会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说到“敏感期”,相信很多家长都不会再觉得这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追本溯源,敏感期是自然赋予人的一生仅有一次的特别生命力,反映了孩子心理成长发育方面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对于处于敏感期的孩子来说,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对孩子的成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色彩敏感期——喜欢色彩斑斓的世界
孩子的色彩敏感期到来了
一位妈妈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在忙着打扫卫生,在一旁玩耍的女儿突然对我说:“妈妈,快看,真漂亮!”
顺着女儿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窗外一株盛开的桃树,粉红的花朵满满地缀在枝桠上,特别漂亮。
女儿说:“妈妈,那是什么树呢?花朵的颜色真漂亮,跟我那条新裙子的颜色是一样的呢!”
我告诉女儿:“那是桃树,花儿都开了,就说明温暖的春天来临了。”
刚忙完手头的工作,女儿央求我说:“妈妈,带我去小辉家玩,好吗?我跟小辉都约好了,今天要给小动物们穿衣服。”
这让我听得莫名其妙。等到了小辉家,我才发现原来这两个小家伙在“搞艺术”。在小辉卧室的桌子上,放着两个小朋友的杰作。他们在给涂色书中的小动物涂颜色,哦,原来这就是女儿所说的“给小动物穿衣服”。桌子上散乱地摆放着他们做的折纸飞机和花篮,而且也都涂上了花花绿绿的颜色。
在小辉家的墙壁上,我还发现了几幅小创作,这是小辉和另外一位小朋友的作品,而屋顶上还飘着好多五颜六色的气球,这真是一个充满色彩的美丽天地呀!
看到这里,突然有一丝愧疚感掠过心头:平时自己总是借口工作忙,很少顾及孩子,我竟然忽略了女儿的色彩敏感期!
毫无疑问,故事中的两个孩子都进入了色彩的敏感期。一般来说,孩子在三四个月时,就对色彩有了初的感受,小床上方挂满的各色气球,身边摆满的色彩艳丽的小绒球、小玩具,这些都会对孩子形成有意无意的色彩刺激,帮助他们迈出逐渐认识颜色的步。在孩子6~11个月时,他们对色彩开始有了反应,会盯着一件物品看个没完,也会用小手用力地抓着什么,这个时候,父母可以用手指着这些物件,温柔亲切地对他说:“宝贝,这是红气球,这是黄气球。宝宝,往这看,这是绿色的草。”你讲得越多说得越多,越能加强孩子的色彩刺激,巩固他们对色彩的认识。当孩子到了1~2岁,会说会走了,尽管他们对颜色的辨别还不够稳定,但是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宝宝认识颜色的能力依旧是父母的一门必修课。
当孩子到了三四岁则进入了色彩的敏感期,在这个时候,他们喜欢认识色彩,而对色彩的初认识则来源于熟悉的生活。在这里,有五颜六色的衣服,色彩明丽的玩具,五彩斑斓的居室环境;在这里,他们喜欢上了涂色,喜欢上了胡乱画画。总而言之,当孩子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颜色的时候,他们就进入了色彩的敏感期。
然而,遗憾的是,在三四岁这个敏感期,很多父母因为怕孩子乱画,总会限制他,因为孩子画得不合你的心意,总会随便评价……其实,这样做只会限制儿童。一般来说,婴儿比较喜欢黄色、橙色、浅蓝、浅绿等色彩较为明快的颜色,而且心理学研究也发现,长期在这种色彩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具有较高的智商;反之,如果在婴儿的成长环境中,较多的是被黑色、茶色等暗淡的颜色所包围,只会使人感到忧郁、沉闷,甚至产生压抑等不良感觉,事实上,在这种色彩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智商也会相对较低,而且,在创造力、想象力、自信心方面也会大不如前者。
由此看来,在孩子的色彩敏感期,如果没有建立起很好的色彩感,将很可能会对其未来的成长道路造成障碍,所以,当家里有一个喜欢胡乱涂画的孩子时,父母要给子足够的耐心和正确的引导,让孩子走入那个充满无穷无尽乐趣的色彩世界中。
对颜色越来越敏感:色彩缤纷的世界才有趣
在强强很小的时候,妈妈每当看到有颜色的东西,就会有意无意地对他说“这是红色的××”,“这是绿色的××”。对于颜色,那时的强强不排斥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积极。
突然有一天,妈妈发现了一个新情况:
“妈妈,这只笔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是吗?”
“妈妈,我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对了,是蓝色的。”
“妈妈,白云是不是白色的呢?”
“妈妈,蜜蜂是什么颜色的?”
“爸爸,有绿色的花朵吗?”
一连串的问题看似幼稚,虽说这时的强强偶尔也会混淆,但是在2岁左右的时候,他已经能够分辨出红色和绿色了。
后来,强强到了4岁,对颜色越来越敏感,从他的日常用语就可见一斑:
“妈裙子是粉色的。”
“爸爸的衬衣是蓝色的。”
“这朵黄色的花不好看,我要那朵红色的。”
“这个绿色的发卡真漂亮。”
当全家人欣慰于强强在这种不经意间表露出来的色彩敏感时,在平时生活中,妈妈反而会更加留意在这方面的互动。
一次晚饭后,当妈妈陪强强看画报时,就玩起了这样的游戏。
“强强,你看小熊的脸是什么颜色的?”
强强的两只眼睛紧盯着小熊,一言不发。
妈妈以为他不知道,又试探性地补充道:“哦,强强说是不是灰色的呀?”
“不是,棕色!”一直在静静观察的小家伙突然给出了答案,而且是一副不容置疑的神态。
妈妈听了,使劲地夸奖了他一番。
紧接着,妈妈又问道:“强强,你再仔细看看,小熊的裤子什么颜色的?”
小家伙琢磨了一会儿,调皮地冲妈妈笑着说:“葡萄的颜色。”
哈哈,真是个机灵鬼,妈妈知道他还不清楚怎样表达紫色,就用葡萄的颜色代替了。看着强强的聪明劲儿,妈妈又好好地夸了他一番,并认真地告诉他那是紫色。
3~4岁是儿童对色彩的敏感期,在这一阶段,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更多地体现在生活中,他喜欢选择玩具的颜色、衣服的颜色等等。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更好地教孩子认识和区分颜色呢?
许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孩子可以指着香蕉认黄色,指着苹果认红色,指着葡萄认紫色,结果,孩子看到香蕉才说黄色,而看到黄色杯子却不认识颜色。其实,这种教育方法混淆了概念,因为与“黄色”对应的,不仅是颜色,还有形状材质等多个属性。
所以,教孩子认识一种色彩时,要为孩子提供不同形状与材质的物品,相同之处就是颜色一样,当孩子找到内在的规律,就认识了这种色彩;而认识不同颜色时,则要为孩子提供形状与材质都一样的色板,不同的属性就是颜色不同,孩子才能把观察力集中在区分色彩上。
蒙台梭利三阶段学习法,可以帮助孩子快速认知色彩。比如,您制作一套纸片,纸质、大小都一样,唯有颜色不同,您另做相对应的文字:“红色”、“黄色”、“蓝色”等。步骤,您先来命名:指着红纸片告诉孩子——“红色”;第二步骤,您来指认:“孩子,红色在哪里?”,让孩子把红色找出来;第三步骤,您指着红纸片问孩子:“这是什么颜色啊?”三个步骤下来,孩子就容易掌握颜色了。
总之,如果父母能够抓住孩子的色彩敏感期这个契机,帮助孩子认识颜色,就会对其以后的智力发展产生有利的影响。
序言
作为父母,你是爱孩子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你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呢?你是否知道孩子很多行为背后都隐藏着鲜为人知的原因呢?比如:刚刚出生的可爱的小婴儿,他为什么喜欢黑白相间的玩具胜过缤纷多彩的气球和各种视觉性的物体?他为什么那么爱吃手,而且还吃得津津有味?当他稍稍长大了一些,到了学步期的时候,又为什么那么喜欢走楼梯,而且不知疲倦?学说话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喜欢重复大人的话,并不停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到了两三岁的时候,他为什么仿佛一刻也闲不住,将积木垒好再推倒,将玩具“折腾”得满屋子都是……其实,这一切都说明孩子进入了“成长的敏感期”。
“儿童成长的敏感期”这一概念,是由意大利的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提出来的。蒙台梭利认为,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本能感觉,在某个时间段内,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会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地重复实践。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而且,敏感期得到充分发挥的儿童头脑灵活、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刻地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但是,父母也应该注意,敏感期是一种灵光乍现的禀性,是自然赋予儿童的一次生命助力,一旦错过,不可复得。或者即便能够弥补,也会耗费很多倍的精力和时间。如何运用这股有效动力,帮助儿童成长,是父母不可推脱的职责。
因此,为了在大程度上向父母展示孩子在成长敏感期的各种表现,使父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破解孩子内心的秘密,并为父母提供应对孩子敏感期的科学对策,我们采集了生活中的很多实例,它们真实、丰富、有趣,很好地展现了处于成长敏感期阶段的孩子的特点,同时结合深刻却易懂的理论知识,编写了此书。谨此希望,家长们在读完此书之后能够有所收获和感悟,更好地教导、辅助孩子健康、快乐、顺利成长。
pt; mso-font-kerning:0.0000pt; background:rgb(255,255,255); mso-shading:rgb(255,255,255); ' >让虎妈不再歇斯底里,让猫爸不再束手无策中式教育融合美式策略,还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童年。天哪,这本书我真的太惊喜了!我一直很想了解育儿这块,但市面上那些书要么讲得太理论,要么就是一堆道理说教,听得人脑壳疼,感觉离实际操作太远了。但是这本《别让你的孩子伤在敏感期》真的不一样!它没有上来就灌输一大堆“你应该怎么做”,而是特别接地气地,用我能理解的语言,把孩子成长的那些“小怪癖”、“大挑战”剖析得清清楚楚。读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我自己的孩子,然后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 尤其是关于一些行为背后,它并没有简单地贴标签,而是深入探讨了孩子内心的需求和发展规律。这种视角让我觉得,我不是在“管教”孩子,而是在“理解”和“陪伴”。书里好多小故事和案例,读起来就像在听身边朋友分享经验一样,一点也不枯燥。我特别喜欢它里面提到的那些“小技巧”,感觉瞬间就有了几个秘密武器,能更从容地应对孩子那些让我头疼的行为。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个非常耐心、非常有经验的育儿导师,在我身边悄悄地耳语,让我能更温柔、更有效地和我的孩子一起成长。
评分我最近在看这本《别让你的孩子伤在敏感期》,简直颠覆了我对孩子教育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教育就是要“规矩”和“管教”,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孩子的发展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充满“敏感期”的螺旋上升过程。它非常有系统地解释了每个敏感期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我们家长应该如何“顺应”而不是“对抗”。以前我总是觉得孩子莫名的哭闹、执拗,是在故意和我对着干,现在才意识到,这可能只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个信号,一个需要我们去解读和回应的信号。书里提到的“观察”和“耐心”这两个词,我印象特别深刻。它鼓励我们放下自己的焦虑,去真正地看见孩子,理解他们的内在驱动力。我试着按照书里的一些建议,比如在孩子探索期给予更多的空间,在他们进行语言爆发期多鼓励他们表达,效果真的非常明显!孩子似乎变得更快乐、更自信了,我们之间的冲突也减少了很多。这本书不光是给了我理论,更给了我实践的方法,让我感觉育儿这件事,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了。
评分最近读完《别让你的孩子伤在敏感期》,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太实用,太及时了!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育儿方面挺努力的,但总感觉有些地方不对劲,孩子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让我感到头疼的“怪毛病”。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育儿路上的迷茫。它系统地讲解了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敏感期”,并且非常详细地描述了每个敏感期孩子可能出现的行为特点,以及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我以前对很多孩子的行为都感到困惑,甚至有些生气,现在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阶段,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书里提供了很多非常具体的应对方法,不是那种空泛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可以操作的建议。我试着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而不是只看到他们“不乖”的表现,然后用一种更温和、更具引导性的方式去处理。效果是惊人的!孩子似乎变得更愿意与我沟通,也更配合了。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管教者”变成了一个“引导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成长。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书的期待值并没有那么高,感觉育儿书都差不多。但《别让你的孩子伤在敏感期》真的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不像很多书那样,把家长描绘成救世主,而是强调了家长和孩子是共同成长的伙伴。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敏感期”的定义和解读,不是那种生硬的心理学名词堆砌,而是用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秒懂。比如,它把某个敏感期比作“孩子的小宇宙爆发”,我立刻就get到了那种感觉。书中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孩子行为的全新视角,让我们学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需求。我尝试着在孩子表现出某个“不乖”行为的时候,停下来,想想是不是正处于某个敏感期,然后温柔地回应,而不是立刻严厉批评。这种转变,不仅仅改变了孩子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也改变了我自己的心态,我不再那么焦虑,而是享受这个过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轻松愉快,读起来毫无压力,感觉就像和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辈在聊天,听他们分享宝贵的育儿经验。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育儿路上的“定心丸”!作为一个新手妈妈,我每天都在被各种育儿信息轰炸,焦虑得不行。市面上很多育儿书要么讲得太宏大,要么讲得太细节,让我不知道从何下手。《别让你的孩子伤在敏感期》真的不一样,它用一种非常温暖、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带我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它没有要求我成为一个完美的妈妈,而是鼓励我做一个“看见”孩子、理解孩子、陪伴孩子的妈妈。关于“敏感期”的解释,简直是太到位了!它让我明白,孩子那些所谓的“叛逆”和“捣乱”,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故意为之,而是他们生命成长中一种本能的需求。我以前总是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现在我学会了停下来,去观察,去倾听,去理解。书里提供的很多小技巧,比如如何引导孩子度过某个特别难缠的敏感期,真的非常实用。我试着去这样做,结果发现,孩子好像没有那么“难带”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密。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了怎么育儿,更让我学会了怎么去爱孩子,怎么去享受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