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四庫全書 彆集類 知稼翁集
定價:60.00元
作者:黃公度
齣版社:中國書店
齣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4919028
字數:
頁碼:27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四庫全書 彆集類·知稼翁集》宋黃公度撰。黃公度,字師憲,號知稼,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紹興八年(1138)進士,除秘書省正字,坐貽書颱官言時政,罷為主管颱州崇道觀。過分水嶺時,因題詩中有“誰知不作多時彆,依舊相逢滄海中”句,得罪秦檜,令通判肇慶府。檜死方召還,終考功員外郎。其詩文皆平易淺顯,在南宋之初,未能淩駕諸傢之上,但其詞“氣恬靜而軒爽,無一絲腆澀齷齪之態。”著有《漢書鎸誤》,已佚。《知稼翁集》二捲今見《四庫全書·集部彆集類》。
目錄
無
作者介紹
無
文摘
無
序言
無
這本《四庫全書·彆集類·知稼翁集》的影印本,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那份曆史的厚重感。裝幀雖然是現代工藝,但那種撲麵而來的古典氣息是模仿不來的。我特地找來研究宋代文人黃公度的思想脈絡,因為他的一些觀點在後世的理學發展中,常常被忽略或簡化。初讀下來,最令人贊嘆的是其詩歌部分。黃公度的詩,不像當時一些流派那樣追求奇險或雕琢,而是帶著一種田園牧歌式的淡泊,尤其在詠物詩中,他對自然細微之處的觀察入木三分,仿佛能透過紙張聞到宋代江南的泥土芬芳。比如他寫竹子的幾首小令,寥寥數語,便勾勒齣君子之風,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感,遠勝過那些聲嘶力竭的抒懷。不過,作為一部珍貴的古籍影印本,我得說,印刷的清晰度有時候還是會成為一個小小的心礙。有些字跡過於潦草或墨色洇開的地方,即便是放大鏡也得費一番神。但瑕不掩瑜,對於緻力於宋學研究的學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珍藏。它不僅僅是一部“集”,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內心世界的縮影,值得反復揣摩。
評分我購買《知稼翁集》是為瞭深入瞭解宋代文人階層在麵對靖康之恥後的精神重建過程。黃公度雖然不是一綫的主戰派,但其後期作品中那種由盛轉衰的巨大失落感是壓抑而深沉的。與同時代那些激烈憤懣的詩人不同,他的悲哀是內斂的,是通過對傢鄉風物、對逝去美好時光的追憶來含蓄地錶達齣來的。這種“溫和的哀傷”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不煽動情緒,而是引導讀者進行深層次的自我反思。通過閱讀這些文字,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無奈與堅守。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瞭一個人的生平著述,更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士大夫群體在社會巨變麵前,如何調整其道德坐標和價值取嚮的絕佳案例。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群體在曆史關鍵時刻所錶現齣的復雜人性與文化擔當。
評分我是一個對宋代筆記文學抱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所以拿到這本《知稼翁集》時,主要翻閱的是其中雜著的部分。這部分內容展現瞭黃公度作為一名文人的廣博涉獵。他似乎對音律、醫藥、甚至一些奇門術數都有所涉獵,雖然這些記錄大多是片段式的,但足見宋代文人的那種無所不包的求知欲。其中有一篇關於夢境解析的短文,寫得極其玄妙,充滿瞭道傢和佛傢的影子,顯示瞭他內心深處的精神掙紮與追求。與其他文集相比,《知稼翁集》的“雜”得很有章法,不像有些集子將雜文與政論混雜在一起,使得閱讀體驗較為破碎。黃公度似乎有意將這些“非主流”的思考單獨歸類,保持瞭其思想的純粹性。當然,這些雜著的價值,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閱讀者是否對當時的文化思潮有足夠的瞭解,否則,那些典故和隱喻很容易被現代的讀者所忽略,從而錯失瞭作者想要傳達的更深層次的文化密碼。
評分從文獻學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的校勘工作做得相當到位,對於我們後世研究者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福音。雖然影印本的局限性在於它忠實地保留瞭原刻本的時代痕跡,比如那些錯字、訛漏,但配有現代點校本的注釋和對照,極大地提高瞭研究效率。我對比瞭前人關於黃公度某一特定詩篇的爭議性解釋,發現通過查閱此集中的多個不同版本(雖然大多是底本的翻刻),能夠更清晰地辨析齣哪些是後人附會,哪些是作者本意。這種“追本溯源”的過程,是閱讀任何現代整理本都無法替代的體驗。特彆要贊揚的是,編者在收錄篇目時,對存疑作品的處理非常審慎,沒有草率斷言,而是采用瞭更傾嚮於保留原始狀態的做法,這體現瞭對古籍整理應有的嚴謹態度。這本集子,與其說是給大眾閱讀的,不如說是為曆史的探幽者準備的工具書。
評分說實話,我買這本書是衝著“彆集”這個分類去的,期待能看到一些不同於正史記載的私人視角和生活細節。黃公度的《知稼翁集》在這方麵錶現得相當齣色。其中收錄的尺牘和書信往來,簡直就是一部生動的宋代士大夫社交百科全書。從他與同僚討論朝堂局勢的謹慎措辭,到與傢人書信中流露齣的生活瑣事,如對稻榖收成的擔憂、對子女婚嫁的期盼,都使得這位曆史人物瞬間變得立體起來,不再是教科書上那個刻闆的符號。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地方治理的論述,可以看到黃公度在基層實踐中遇到的睏境和他的解決方案,這與他在理論著作中闡述的“緻良知”等宏大敘事形成瞭有趣的對照。這種實踐與理論的張力,正是我們今天研究古代政治智慧時最需要挖掘的寶藏。唯一遺憾的是,部分書信的篇幅略顯零散,上下文的銜接需要讀者自己去梳理,這對於初涉宋代文風的讀者來說,門檻稍高,需要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儲備纔能更好地理解其深層含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