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养生类纂
定价:39.00元
作者:(南宋)周守忠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1010903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正本清源传世经典 原汁原味 养生养心
养生是一门人人必修课。
养生就是认识生命规律,把握生命本质。
养生帮助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养生调整我们的人生态度,完善我们的生活方式,协助我们主动规划人生,积极、健康地生活。
“中华养生经典”,让我们潜心品味先人的养生智慧,深刻领悟专家的精彩点评。
内容提要
《养生类纂》:一百三十余种古籍中养生理论和方法的汇集
南宋周守忠纂辑的《养生类纂》是一部综合性养生著作,系汇集一百三十余种古籍中有关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而成,内容全面,资料丰富,归类编次条理清晰,颇便使用。上卷分为养生、天文、地理、人事四部,下卷分为毛兽、鳞介、米谷、果实、菜蔬、草木、服饵七部,共十一部。今约请专家,精选底本,选录各部中*养生价值的文段,加以注译、点评、插图,校勘精审,翻译晓畅,注释详尽准确,点评独到,插图精美。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养生类纂》的价值,在我看来,远超出一本普通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与自我深度对话的邀请函。 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其对“体质辨识”的系统梳理。它没有用生硬的西医诊断模式,而是通过观察日常的一些细微反应,如面色、汗液、舌苔等,指导读者初步判断自己的偏性(如偏寒、偏热、气虚等)。书中针对不同体质的“四季进补侧重”的建议非常具有指导意义,让我这个过去总是在盲目进补的人,终于找到了方向。比如,对于我这种略带湿气的人,书中明确指出在梅雨季节应“重在祛湿,轻在滋补”,并推荐了几种日常的芳香化湿食材组合。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沉稳大气,它不承诺“一个月治愈百病”,而是强调“持之以恒,方得长久”。这种基于长期主义的理念,与当下快餐式的养生文化形成了鲜明对比。它要求读者不仅要“读”,更要“行”,要将书中的智慧融入到每一次呼吸、每一餐饭食之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身体的感知变得更加敏锐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身体的“故障信号”,而是能主动去聆听和回应身体的需求。这本书是一笔值得时间投入的财富。
评分读完《养生类纂》,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教育”的感觉,但这种教育是温和而潜移默化的,而非强硬灌输。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动静结合”的阐述。它并没有简单地推崇某一种运动,比如太极或瑜伽,而是根据人体的气血流注规律,巧妙地安排了一天中不同时段最适合进行的身体活动。比如,清晨宜舒展筋骨以助阳气升发,午后则应以静坐和轻柔活动为主,以固护心神。书中对“午休”的重视程度远超我此前的认知,它并非简单的打个盹,而是阐释了午间小憩如何能有效“回水入肾”。我过去对午休一向不以为意,但自从尝试书中建议的“半卧位静息法”,效果立竿见影,下午的工作效率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起大落。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说服力,它大量引用古代医家的论述,但总能用现代人的语言进行精妙的转译,使得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光彩。它不是在卖弄学问,而是在耐心地向读者展示一套完整、自洽的生命维护系统。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过去那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这本书成功地激发了我对自身健康进行主动管理的兴趣,它让我意识到,养生并非是“有病治病”,而是“无病强身”的日常艺术。
评分坦白说,我本来对这种看似“老派”的养生书籍是持怀疑态度的,觉得可能又是故纸堆里的陈词滥调,但《养生类纂》给了我一个惊喜,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做到了出乎意料的实用性。 书中对于“脾胃论”的探讨,简直是拨云见日。我一直有消化不良的老毛病,各种益生菌产品都试过,效果甚微。这本书里提到的食养方法,重点不在于“吃什么补品”,而在于“怎么吃”以及“吃完后如何引导”。书中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不同食物的“性味归经”,并提供了大量针对普通家庭厨房就能操作的食谱,比如关于如何用最简单的食材熬制适合傍晚食用的“和胃粥”,步骤清晰,易于上手。我按照书中的方法调整了晚餐的结构和进食速度,两周下来,困扰我多年的腹胀感明显减轻。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鼓吹任何高深的理论,而是将理论落地到日常的柴米油盐中。此外,书中对“情志”与健康的关联也有独到的见解,不像其他书只是笼统地说“保持心情愉快”,而是给出了具体的“安神养心”的日常小方法,比如推荐的几种听香与观景的技巧,非常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下的都市人。它更像是一本贴心、接地气的“生活说明书”,而不是高冷的学术著作。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的养生书大多是“急功近利”的,那么《养生类纂》则是一部倡导“慢生活”的宣言,它需要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去细品。 我必须承认,初读时,我曾因为书中对某些细节的反复强调而感到一丝不耐烦,比如对“饮水温度”和“进食速度”的极其精细的描述。但当我强迫自己完全依照书中的指导去生活后,才明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才是构成整体健康大厦的基石。书中对于“睡眠卫生”的论述尤其深刻,它不仅谈论睡多睡少,更侧重于“睡得深”和“睡得对时”。它详细描绘了子午流注对人体脏腑的影响,并建议了具体的入睡前后的准备仪式,比如特定的助眠茶饮和环境营造。我过去总是睡不安稳,多梦易醒,但尝试了书中提到的睡前“收心法”后,入睡时间缩短了,睡眠的连续性也明显增强。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注重逻辑的递进性,从最基础的“呼吸吐纳”开始,逐步深入到“脏腑调理”和“精神涵养”,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没有丝毫的夸张或煽动,一切论断都有据可依,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体验了《养生类纂》之后,我的感受颇为复杂,它像一本被时间打磨过的古籍,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气息。 首次翻开它时,我本以为会看到那些新潮的、以“速成”为导向的养生秘籍,毕竟市面上这类书籍太多了。然而,《养生类纂》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不像市面上很多书籍那样东拉西扯,它似乎有一种内在的脉络,将看似零散的养生知识串联成一个宏大的体系。我尤其欣赏它对“时令”的强调,书中详细阐述了不同季节身体机能的变化,并给出了相应的食疗和起居建议。举个例子,书中对春季如何“疏肝理气”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推荐某种草药,而是从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哲学高度进行探讨,让人读来心悦诚服。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调整了近期的作息,尤其是早晨的调息法,坚持了一周,感觉精神状态确实有微妙的提升,不再是那种被咖啡因强行拉起来的疲惫感,而是逐渐恢复到一种内在的平和。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十分扎实,用词考究,读起来颇有古韵,但绝不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耳边娓娓道来,让人愿意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背后的深意。它更像是一部指导长期生活哲学的指南,而非短期见效的“偏方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