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国民党职名录(1894—1994)
定价:58.00元
作者:刘维开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1011006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党自总理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前十八年即西元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创建兴中会以来,迄今届满一百年,本会特辑录自兴中会至本(一九九四)年九月之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重要职名,为刘维开编著的《中国国民党职名录(1894-1994)》,以资查参,并为纪念。
本书内容分为甲、乙两编,甲编辑录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及中国国民党(民国十三年改组前)之职名;乙编自民国十三年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起,按届辑录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监察委员、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候补中央监察委员、中央评议委员、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暨中央党部各单位正、副主管姓名,并附注相关任免资料。
本书内容于甲、乙两编中,每一时期前,均有一概述,以明此一时期的重要人事变革及机构之增置或裁撤。
本书引用资料,以本会库藏史料及会议纪录为主,中国国民党工作纪实、大事年表及相关著作为辅。
目录
中国国民党党史会一九九四年初版编辑例言
甲编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国民党
中华革命党
中国国民党
乙编
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
第二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
附:上海中央执行委员会(民国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十六年九月十五日)
第三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
第四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
第五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
第六届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
三民主义青年团
中央改造委员会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对民国时期政治人物的流变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党派内部担任过重要职务的角色的背景和晋升轨迹。市面上关于宏大叙事和重大事件的论述汗牛充栋,但真正系统梳理某一特定组织内部层级结构和人事变动的资料,却常常散佚或难以获取。我希望能通过权威的、结构化的名录,构建起一个更清晰的权力网络图谱。那种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个复杂的机械内部的零件清单,只有零件的型号、出厂日期和安装位置都明确了,才能真正理解整个机器是如何运作的。我希望能从中挖掘出一些被主流历史叙事忽略的、在幕后推动历史进程的个体贡献者,他们的升迁记录本身就是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生动写照。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坚实的数据基础,让我可以跳出“谁是领袖”的简单框架,去审视“谁在执行,如何升迁”的复杂现实。
评分说实话,我对于这种“职名录”类型的工具书,最看重的是其资料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跨度。毕竟,一个政党横跨百年,内部人员的更迭是常态,而且不同历史阶段对“职务”的定义和级别划分也存在微妙的变化。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既能涵盖早期同盟会时期的角色,又能延伸至后半世纪变迁的完整序列。查阅这类资料,最怕的就是遗漏或信息冲突,那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研究的可靠性。这本书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本身就是一份强大的信用保证,他们在古籍整理和历史文献方面的声誉是毋庸置疑的。这让我对内容质量有了更高的预期,相信它在名词解释和时间节点的界定上,会采取极其审慎和严谨的态度。如果能清晰标注每个任职期的起止时间,那就太棒了,这将为交叉比对其他史料提供绝佳的参照系。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典雅而不失庄重,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出版物。封面那种素雅的色调,搭配着工整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特别注重书籍的实体感受,好的装帧能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它仿佛是通往那个遥远年代的精致请柬。翻开内页,排版清晰,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让人心生敬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条目,但仅仅是初步的翻阅,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在细节处理上的耐心与专业。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对于一部旨在记录历史人物名录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从这种精良的制作中,获得更沉浸式的历史考察乐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仿制品。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工具书的阅读体验往往是碎片化的,但我更看重的是它作为“索引”和“核对表”的功能。我不是要逐字逐句去背诵,而是希望在阅读其他人物传记或回忆录时,当遇到一个陌生的党内头衔或一个不甚清晰的职位变动时,能够迅速翻到相应词条进行“身份认证”。它应该是一个可靠的“背景支持系统”。想象一下,当你读到某人“曾任某部门次长,后调任中央常委”时,这本书能立即告诉你,这个“次长”在当时是什么级别,与“常委”的权力距离有多远。这种即时性的信息反馈,极大地提升了非专业研究者阅读复杂政治史料的效率和信心。它让那些晦涩的组织架构变得可视化、可量化了。
评分我个人对历史文献的检索和整理工作抱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敬意,尤其是这种跨越百年、涉及海量人名的工作。编辑和校对这样一套系统性的名录,其工作量和潜在的差错风险是巨大的。我猜想,编纂者必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文献收集、交叉印证和分类梳理过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罗列人名,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组织结构史”的视角。它帮助我们理解,在一个庞大的政治实体中,权力是如何被层层细分和分配的,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哪些部门最受重视,哪些职位最具实权。我希望能从中看出,随着时代的推移,国民党内部的权力重心是如何从早期的军事化向后期的文职化或更侧重于特定意识形态职能转移的轨迹。这对于理解其组织韧性与衰变过程,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微观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