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史记纂
定价:86.00元
作者:(汉) 司马迁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10010033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史记纂》是明清至今影响较大、流传较广泛的《史记》选本之一。作者凌稚隆是明代的出版家、史学家。此书编刻于明万历年间。全书分为二十四卷,从《史记》中选文一百零二篇,附《报任少卿书》一篇。包括『本纪』九篇,「表:八篇,『书:八篇,『世家三一十三篇,『列传」五十八篇,约三十余万字。其中全文选人的有四十五篇,都是传统的精彩段落。凌氏对《史记》底本的选择非常慎重,他根据《史记》的章法布局,恰到好处地因繁就简,所以《史记纂》不仅保持了《史记》体大思精、包罗宏富的风格,而且所选篇章节奏鲜明,条理清晰,内容集中,首尾圆融,与天头批注,正文批点的形式相辅相成,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史记》的选本。《史记纂》兼容并包,博览众采。其中以凌稚隆的点评为主,同时又收录历史上二十六位研究家对《史记》篇章的评论。既反映出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自由的学术思想,又可以提升人们学习和研究《史记》的理论水平。
目录
史记纂 卷一
史记纂 卷二
史记纂 卷三
史记纂 卷四
史记纂 卷五
史记纂 卷六
史记纂 卷七
史记纂 卷八
史记纂 卷九
史记纂 卷十
史记纂 卷十一
史记纂 卷十二
史记纂 卷十三
史记纂 卷十四
史记纂 卷十五
史记纂 卷十六
史记纂 卷十七
史记纂 卷十八
史记纂 卷十九
史记纂 卷二十
史记纂 卷二十一
史记纂 卷二十二
史记纂 卷二十三
史记纂 卷二十四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对照不同史籍来理解同一个事件。而这套书,可以说是所有后续史学研究的基石和参照系。它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古代史的用户,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也能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我特别喜欢它在历史事件描述中体现出来的洞察力,很多后世史家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在这部作品中似乎已经有了最原始、最接近事件发生时的视角。这种“第一手”的震撼感是其他任何解读本都无法替代的。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发生”,以及那些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做出选择的复杂心路历程。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大概就是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所在吧,它像一个深邃的湖泊,你每次投入石头,都会激起不同的涟漪。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慢工出细活”的享受。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畅销书,读完后脑子里只留下几个模糊的印象,而是需要你拿出时间,泡一杯茶,慢慢地去品味那些古奥的辞藻和深邃的内涵。我尤其喜欢它在人物传记部分的处理方式,那种将个体的命运与宏大的时代背景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叙述手法,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比如对某些重要谋士的描述,作者似乎总能抓住其性格中最核心的那一点,然后围绕这一点展开,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立体得不得了。我常常在想,在那个信息匮乏的年代,他是如何搜集、筛选和构建起如此庞大而精密的史料体系的?这份坚持和对“实录”的执着,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伟大精神史诗。每次合上书本,我总会陷入沉思,去琢磨那些早已尘封的历史细节,思考着自己身处的时代与古人所处的境遇,究竟有哪些共通之处,哪些又是天壤之别。
评分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光是那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我最近迷上了研究古代的史学大家,尤其是那些开创了“纪传体”的先驱人物。说实话,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确实有点被里面的文字量给震慑住了。但一旦静下心来,沉浸进去,那种感觉就像是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着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在眼前徐徐展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那种冷静和克制,既不盲目歌颂,也不肆意贬低,而是用最朴实的笔触,记录下人物的功过是非。尤其是在描写那些关键的历史转折点时,那种布局的精妙和对细节的把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我试着对比了好几个不同版本的注解,发现这套书的选材和校对工作做得相当扎实,看得出商务印馆在出版古籍方面确实是下了大工夫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能够拥有这样一套权威的底本,无疑是极大的幸事。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座通往古代智慧的桥梁,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人”的本质和历史的规律。
评分老实说,我最初买它,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总觉得读这样的鸿篇巨制,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读书人。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这种心态渐渐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粹的求知欲。它里面的政治斗争、军事谋略、文化变迁,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古代社会百科全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极其细腻地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即便是最伟大的英雄,也有其凡俗的一面;即便是最遭人唾弃的反面角色,其行为逻辑也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理解。这种深沉的人文关怀,让整部作品充满了温度,而非冰冷的史实堆砌。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兴衰,更是在记录一群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纸张和印刷品的范畴,它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承。
评分这次购入的这个版本,其装帧和纸张的质感,简直让人爱不释手。你摸上去就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带着历史温度的纸张纹理,而不是市面上常见的那些过于光滑、缺乏“书卷气”的纸张。字体排版也极为考究,疏朗有致,即使是长段的文言文,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发现,好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出版社的用心程度。在这方面,这本书无疑是典范。我并不是一个特别注重版本的人,但面对这本承载着中华文明核心记忆的巨著,自然会希望它能以最体面的面貌呈现在我面前。它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昭示着阅读者的品味和对传统的尊重。我甚至会特意放慢翻阅的速度,仿佛担心动作太大,会惊扰了书页中沉睡已久的历史灵魂。这种仪式感,让阅读不再仅仅是获取信息,而成为了一种对传统的致敬和对历史的朝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