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12650374 中华国学经典 茶经 团结出版社 [唐] 陆羽,刘畅

9787512650374 中华国学经典 茶经 团结出版社 [唐] 陆羽,刘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陆羽,刘畅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国学
  • 茶文化
  • 茶经
  • 陆羽
  • 唐朝
  • 团结出版社
  • 经典
  • 文化
  • 历史
  • 饮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50374
商品编码:3001476354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国学经典 茶经

定价:35.00元

作者: 陆羽,刘畅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1265037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茶经》共分上、中、下三卷,包括茶的起源、制茶器具、茶的采制,煮茶方法、历代茶事,茶叶产地等十章,内容丰富、翔实。千百年来,后人不断以陆羽《茶经》为范本,续写一本本《茶经》新篇使我国传统茶学不断发扬光大。本书对陆羽《茶经》进行了解读。

目录


作者介绍


刘畅,原名胡精易,长期研读国学文化。从事编辑工作。先后参编《中国古典名着百部藏书》《中华经典智慧》《中华传世国学经典》等图书。

文摘


序言



茶道之源,文脉千年 茶,这片承载着东方古老智慧的叶子,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而在浩瀚的茶文化长河中,有一部著作,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茶的起源、发展与精髓,它便是被誉为“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 《茶经》,这部诞生于唐代盛世的伟大文献,以其严谨的考证、深邃的洞察和优美的文字,系统地阐述了茶的起源、种类、制作、饮用、器具以及茶与生活、茶与文化的关系。它不仅是茶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更是中华茶文化的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溯源而上,探寻茶的起源与演变 《茶经》开篇便将我们带回遥远的古代,探寻茶的起源。陆羽以史料为凭,结合传说,描绘了茶最初的形态与用途。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神话传说,到汉代“茶荈”的称谓,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逐渐成为一种饮品,陆羽层层递进,勾勒出茶从药用走向饮用的历史脉络。他追溯了茶的地理分布,指出南方山谷是茶树最适宜生长的地域,为我们理解茶的天然属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品类万千,洞悉茶叶的纷繁世界 《茶经》第二卷“四之具”,则详尽介绍了茶叶的种类。陆羽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当时的茶叶按照产地、制作方法、风味等进行分类。他提及了“紫笋”、“白叶”等珍贵品种,也介绍了普通百姓饮用的“野茶”。他对茶叶的形态、色泽、香气、滋味都有着精妙的描述,仿佛能让我们亲手触摸到那些古老的茶叶,嗅到它们特有的芬芳。陆羽对茶叶品质的判断标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匠心独运,揭秘茶叶的精湛工艺 《茶经》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对茶叶制作工艺的详细描述。陆羽在第三卷“三之造”中,系统地介绍了唐代蒸青制茶的工艺流程。从采摘嫩芽,到蒸汽杀青,再到揉捻、干燥,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确,一丝不苟。他讲述了如何辨别采摘时间、如何掌握火候、如何区分不同程度的发酵,这些细节无不展现了陆羽对茶的极致追求。他所描述的“团茶”、“末茶”等形制,代表了当时茶叶制作的最高水平。 器物之美,品味饮茶的雅致生活 饮茶之道,离不开精美的茶具。《茶经》第四卷“五之煮”,则将我们的目光引向了饮茶的器具。陆羽详细列举了煮茶所需要的二十四种器物,从煮水用的“风炉”,到盛茶用的“碗”,再到品尝用的“盏”,每一件器物都被赋予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实用功能。他对于各种器具的材质、形状、制作工艺都有着精细的描述,仿佛让我们置身于一个琳琅满目的茶具博物馆。这些器具不仅是饮茶的工具,更是承载着茶人审美情怀的艺术品。 烹煮之道,领略茶汤的醇厚滋味 “六之饮”是《茶经》的核心章节之一,陆羽在这里向我们展示了饮茶的完整过程。从煮水的水温、水质,到茶叶的投放量、冲泡时间,再到饮用茶汤的顺序、方法,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学问。他强调了“五之煮”和“六之饮”的紧密联系,认为得当的烹煮才能泡出甘醇鲜爽的茶汤。陆羽描述的“渴而饮之,香而饮之,甘而饮之,美而饮之”的饮茶境界,将饮茶提升到一种身心愉悦的艺术享受。 茶与生活,感悟人生的哲学智慧 《茶经》不仅仅是一部茶学著作,更是一部融入了哲学思考的人生指南。陆羽在最后几卷中,将茶与人的生活、与自然、与社会紧密相连。他论述了茶的功效,认为饮茶可以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延年益寿。他更是将茶的品性与君子的德行相类比,强调了茶的“清、静、和、雅”等特质,认为通过饮茶可以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他对茶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也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茶可以增进友谊,促进交流。 文化传承,千年茶韵绵延不绝 《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不仅为后世的茶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中华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唐代的煎茶法,到宋代的点茶法,再到明清的冲泡法,陆羽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为各种饮茶方式的演变提供了理论支撑。无数文人墨客、僧侣道士,都从《茶经》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无数与茶相关的诗词歌赋、书画作品,将茶文化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时至今日,《茶经》依然散发着不朽的魅力。它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提供了钥匙,更启示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重拾那份宁静致远、淡泊从容的茶道精神。品读《茶经》,仿佛穿越千年,与茶圣陆羽对话,感悟那份纯粹、那份智慧,以及那份流传千年的茶韵。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色彩的还原度极高,尤其是一些配图和插画,其层次感和细节描摹得惟妙惟肖,仿佛能闻到墨香,触摸到竹器的质地。我仔细对比了不同批次的印刷效果(如果有的话),发现品控非常稳定,没有任何模糊或套色不准的情况出现。要知道,对于这类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书籍,视觉效果是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我翻到介绍特定茶具的章节时,那些精美的图解让我对历史上的制器工艺有了直观而深刻的认识,远胜于干巴巴的文字描述。这种对视觉体验的重视,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学习和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一种视觉盛宴。看来,这家出版社在工艺流程上的投入是毫不吝啬的,这也是好书得以流传的基石。

评分

我通常对一些经典著作的解读本抱持着谨慎的态度,总担心过度阐释会冲淡原作的意境。然而,这本书在保持原文精髓的基础上,加入的注释和背景资料却显得恰到好处,像是一位温和而博学的向导,适时地为读者点亮前路的迷津。它没有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去堆砌,而是采用了非常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的方式来阐释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学思想和饮茶礼仪。每一次阅读,都会发现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古人的智慧,这绝非走马观花的阅读体验。它引导着我不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更是去体会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去感受茶汤入口时,万籁俱寂的内心平和。这种恰如其分的解读力度,让这本书既适合初窥门径的新手,也足以让老茶客从中汲取新的灵感和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让人眼前一亮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打磨过的精品。封面的设计兼具古典韵味和现代审美,那种水墨晕染的效果,仿佛能让人瞬间穿越回那个茶香四溢的时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细腻,字迹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的细致考量,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整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流畅,让人有种想要一页页细细品味的冲动。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现代出版工艺的完美结合。光是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就已成为一种享受,让人对手中的这份文化瑰宝更加珍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是许多速食出版物所无法比拟的,让人感受到了出版人对阅读者最真诚的尊重。

评分

坦率地说,我购买这本书是带着一丝对传统文化“复兴”的热情,但很多时候,这种热情往往在看到内容空洞或翻译僵硬的出版物后冷却。然而,这本书完全没有给我带来这种失望。它带来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连接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古人那种在柴米油盐中寻求超脱与雅致的生活态度。文字的温度感极强,即便时隔千年,那种对自然的热爱、对简朴生活的推崇,依然能够穿透时空,直接触动现代人略显浮躁的心灵。它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锚点,提醒我们在追逐效率和物质的同时,不要遗忘了生活本真的美好与韵味。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深度的精神洗礼,令人心神宁静,获益良多。

评分

作为一个热衷于文化探索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展现出一种令人称奇的结构美学。它并非简单地将史料堆砌,而是遵循着一种逻辑严密的脉络,从茶的起源、器具的演变,到饮茶的社会风气和精神追求,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而立体的知识体系。每一章的过渡都自然得像是溪水汇入江河,毫无生硬之感。读完一章,总会带着清晰的脉络去迎接下一部分的深入探讨,这种结构安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认知负担,使得复杂的历史信息也能被大脑高效地吸收和整理。这种高水平的编纂能力,体现了编者对所涉猎领域的驾驭能力已臻化境,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叙事技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