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
定价:79.00元
作者:毛绵逵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97893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研究旨在考察引入参与式发展干预后,各权力主体参与程度的变化对权力主体之间权力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以人文主义方法论为指导,采用过程-事件分析、案例分析、归纳(induction)推理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G省山乡的参与式发展干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定性研究。全文以结构冲突论的视角贯穿始终,从权力和制度两个主要分析视角入手,结合理论综述和案例分析,重点阐述了五方面的内容,分别是:(1)关于参与式发展干预的理论综述和实践;(2)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多中心制度结构;(3)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多中心权力结构;(4)参与式发展干预中权力的话语表达;(5)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非匀质性信息对称与权力结构均衡。
内容提要
在发展领域,项目是行使资源配置、推进发展进程、落实发展规划的重要也是常见的手段。但具体某个项目能否产生预计的效果,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既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背景因素,也包括项目本身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更受到项目中的各利益相关者的能动性影响。本书通过权力和制度视角的考察,描绘了项目中各利益相关者能动性过程的基本逻辑。
目录
作者介绍
毛绵逵,1982年出生,江西安义人。2009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博士学位,现在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工作;专业方向为社会学,关注农村发展、水利社会学、项目社会评价等领域。拥有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其他国际双边和多边发展机构发展项目咨询的丰富经验。
文摘
序言
我对社会学和发展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引发深刻社会变革的理论和实践。《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这个书名,以其直观且富有张力的表述,瞬间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发展过程并非一个纯粹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深刻的社会政治议题。书名中的“权力”,直接指向了发展干预中不可忽视的利益分配、话语权争夺以及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动态平衡。在我看来,任何形式的发展,如果忽视了权力的运作机制,都可能沦为新的不平等制造者。而“制度”一词,则将我带入了对结构性因素的思考。制度,无论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存在,还是以不成文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习俗的形式显现,都深刻地塑造着社会行为模式,并构成权力关系得以维系或颠覆的土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理论性的框架,用于分析在参与式发展实践中,权力是如何被运用、被规训,以及制度又是如何成为权力运作的载体或制约。它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制度性的设计和革新,来重塑权力格局,从而促进更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来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创新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仿佛在我探索社会变革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灯。我一直对那些看似美好的发展项目感到一丝疑虑,总觉得它们在落地执行的过程中,总会被某些看不见的手所扭曲。书中“权力”这个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阻碍:社区内部的既得利益者如何阻挠新项目的推行,外部专家和当地居民之间知识和话语权的不对等,以及政府部门在资源分配上扮演的微妙角色。这些权力动态,往往决定了一个项目能否真正惠及最需要帮助的人群。而“制度”,更是让我看到了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制度框架,从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到地方层面的管理惯例,再到社区内部的社会契约,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网络。这些制度,有时是发展的催化剂,有时却是发展的绊脚石。如何理解制度的逻辑,如何识别制度中的不公平之处,如何寻求制度性的变革,从而为参与式发展创造更宽松、更公平的环境,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分析框架和丰富的案例,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权力与制度在发展干预中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升我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乡村一线工作的基层干部,我深切体会到,再好的政策和项目,如果不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能真正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最终都可能落空。《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这个书名,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困境是,如何让村民真正“参与”进来,而不是让他们仅仅成为旁观者。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参与”,只是象征性的,真正的决策权依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书名中的“权力”,让我想到的是,村干部、乡镇领导、甚至是外来工作队,他们各自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他们的权力边界在哪里,这些权力又如何影响着项目的设计和执行。而“制度”,则是我工作中经常需要应对的各种规章制度、政策要求,以及村里的传统习惯和人情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制度性因素是如何与权力交织在一起,影响着村民的参与意愿和程度。它能否提供一些方法,让我们能够识别和应对这些挑战,从而让村民真正成为发展的受益者和推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我渴望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智慧,用以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真正实现“共商共建共享”。
评分每当我接触到那些旨在改善社区生活的项目时,内心深处总会浮现出一个疑问:谁在真正决定“好”与“坏”?《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这个书名,精准地触碰到了我心中的痛点。我一直坚信,真正的参与式发展,不应是自上而下的“告知”,而是自下而上的“赋权”。然而,现实中,权力关系的扭曲无处不在。那些掌握资源和信息的人,往往更容易定义“需求”和“解决方案”,而真正身处困境的群体,他们的声音却常常被淹没。书名中的“权力”二字,让我联想到那些隐藏在项目背后的利益链条,那些决定资源流向的政治考量,以及不同群体在协商过程中的力量对比。而“制度”,则是这个权力游戏的重要舞台。我期待书中能够揭示,现有的制度是如何固化或挑战这种权力不平等,如何影响着参与式发展的进程和结果。是否有一些制度性的障碍,需要被打破?是否有一些制度性的创新,可以促进更公平的参与?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审视那些看似中立的发展干预,并为构建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发展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公平和基层发展的研究者,当我偶然翻阅到这本书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封面上的书名,《参与式发展干预中的权力与制度》,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的堆砌,更触及到了我工作中长期以来困扰我的核心问题。我一直认为,任何发展干预,无论其初衷多么美好,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并妥善处理权力关系,以及对现有制度的运作机制进行细致考察,都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甚至适得其反。参与式发展,顾名思义,强调的是被发展者的主体性,但“参与”二字背后,往往潜藏着不同层级的权力博弈。谁拥有话语权?谁能够定义“发展”?谁的利益在过程中被优先考虑?这些都是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书名中的“制度”二字,更是将我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制度,无论是正式的法律法规,还是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和惯例,都深刻地塑造着权力结构,并影响着参与式发展干预的有效性。理解制度的演变、韧性以及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表现,对于设计和实施真正能够赋权于基层、促进可持续改变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帮助我理解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在我的实践中找到更有效的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