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嵇康集校注(上下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三国魏)嵇康,戴明扬 校注 978

正版 嵇康集校注(上下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三国魏)嵇康,戴明扬 校注 97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三国魏嵇康,戴明扬 校注 著
图书标签:
  • 嵇康
  • 三国魏
  • 文学
  • 校注
  •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 戴明扬
  • 古典文学
  • 正版
  • 978
  • 魏晋风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古通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8297
商品编码:300696784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嵇康集校注(上下册)--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定价:76.00元

作者:(三国魏)嵇康,戴明扬 校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1010982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戴明扬撰著的《嵇康集校注》,详校《嵇康集》众本,厘定文字,择录旧注,征引典故,广辑嵇康事迹及其人其作之评论,对研究嵇康生平及其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几十年来一直被奉为《嵇康集》注释中的经典之作。
  由于戴明扬1953年病逝,本书发行时乃据其遗稿刊印。中华书局此次按现在通行的古籍整理规范,对本书详加修订,覆校底本,核对征引文献,正讹补缺,订正句读,划分段落,并对全书施以全式标点。同时将戴氏在校记中勘正之字,体现在正文中,用方圆括号以示区别,使《嵇康集》本文明白条畅,以便读者讽诵、研读。
  嵇康追求自然,高蹈独立,是魏晋玄学、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
  《嵇康集》诗歌峻切,论说文新颖缜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戴明扬是黄侃弟子,本书为注释《嵇康集》的经典之作。中华书局修订再版。
  叶嘉莹:戴明扬的《嵇康集校注》整理得这么好,收集的资料很全,而且对其中所收集的资料还附有自己的考证,还对《广陵散》这支曲子做了详细考证。有些人著书立说,在某一特定的时代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是具有特殊的寓意的。

目录


例言
嵇康集校注卷
 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十九首
 秀才答四首附
 幽憤詩一首
 述志詩二首
 游仙詩一首
 六言十首
 重作四言詩七首 一作「秋胡行」
 思親詩一首
 郭遐周贈三首附
 郭遐叔贈五首附
 答二郭三首
 與阮德如一首
 阮德如答二首附
 酒會詩七首
 雜詩一首
嵇康集校注卷第二
 琴賦一首并序
 與山巨源絶交書一首
 與吕長悌絶交書一首
嵇康集校注卷第三
 卜疑一首
 稽荀録一首 亡
 養生論一首
嵇康集校注卷第四
 黄門郎向子期難養生論一首附
 答難養生論一首
嵇康集校注卷第五
 聲無哀樂論
嵇康集校注卷第六
 釋私論一首
 管蔡論一首
 明膽論一首
嵇康集校注卷第七
 張叔遼自然好學論一首附
 難自然好學論一首
嵇康集校注卷第八
 宅無吉凶攝生論一首附
 難宅無吉凶攝生論一首
嵇康集校注卷第九
 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一首附
 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
嵇康集校注卷第十
 太師箴
 家誡
 附録
 佚文
 目録
 著録考
 序跋
 黄省曾嵇中散集序
 陳德文嵇中散集序
 張溥嵇中散集題辭
 吴寬叢書堂鈔本跋
 陸心源皕宋樓鈔本跋
 周樹人校本嵇康集序
 周樹人校本嵇康集跋
 葉渭清嵇康集校記序
 蘇軾跋嵇叔夜養生論後
 事迹
 誄評
 聖賢高士傳贊
 春秋左氏傳音
 吕安集
 髑髏賦
 與嵇生書
 廣陵散考
 一 嵇康所作之曲
 二嵇康所習之曲
 三嵇康之受廣陵散
 四韓皋之廣陵散解
 五韓皋之謬誤
 六晉後廣陵散之流傳
 七廣陵散譜
 八臞仙譜之時代
 九廣陵散之寓意
 十慢商調之取義
參校書目

作者介绍


嵇康(224—263),字叔夜,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
  戴明扬(1902—1953),黄侃弟子。字荔生,四川隆昌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先后任教于河北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

文摘


序言



《三国风骨·竹林七贤之首·嵇康传》 卷一·竹林风起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在乱世的烽火中,一个不同寻常的生命降临了。他出生于谯国(今安徽亳州)的一个书香门第,家族世代为官,然而,冥冥之中自有命运的安排,他的人生轨迹,注定要与权力、世俗渐行渐远,而奔向一个更为清高、更为独立的精神境界。他,便是嵇康。 嵇康的童年,笼罩在东汉末年动荡不安的氛围中。曹操的魏国已然建立,却仍不免战火连绵,民生凋敝。乱世之中,人们或为求自保而谄媚权贵,或为寻求生计而奔波劳碌,然而,在嵇康幼小的心灵中,却悄然滋生着一股与众不同的志趣。他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尤其钟爱《庄子》中那自由逍遥、超然物外的思想。这股思想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发,预示着他未来将成为一位与众不同的士人。 曹丕称帝后,魏国的统治初显稳定,士人阶层在政治舞台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伴随着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士人的生存环境也变得愈发复杂。嵇康的父辈,虽有官职,却也并非身处权力核心,这或许也为嵇康日后不愿依附权贵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少年时代的嵇康,已显露出过人的才华与不羁的风采。他身材颀长,风姿翩翩,不仅在学问上有着深厚的造诣,更在音乐、文学、养生等领域展现出极高的天赋。他勤于练习古琴,琴声悠扬,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弦;他擅长诗文,笔下生花,意境高远,流露出对自由与本真的不懈追求。 大约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哲学思潮——玄学的兴起,为嵇康的人生轨迹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土壤。玄学以老庄思想为核心,强调“虚无”、“自然”,反对浮华的儒学礼教,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这与嵇康内心深处的向往不谋而合。他渴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嵇康开始游历四方,与志同道合的士人交流。他结识了同样是玄学大家、后来成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他们的相遇,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在黑暗中相遇,激荡起智慧的火花。他们谈论老庄,辩论哲学,分享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的精神世界。 然而,即使在玄学盛行的时代,政治的风波也如影随形。当时的魏国,司马氏的势力日益增长,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嵇康深知,在这样的环境中,真正的自由和独立是何其不易。他开始有意识地避开政治的漩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之中。 他常常隐居山林,临水而坐,抚琴吟诗。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真人”、“至人”的精神境界,是与自然合一,与大道同行的生命姿态。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涤荡着当时士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和迷茫。 即便如此,他偶尔也会与当时的士人保持交往,参与一些文人雅集。他的才情、他的风度、他的言谈举止,都吸引着无数人。然而,他内心深处,始终保持着一份警惕和疏离,不愿轻易被世俗所同化。 卷一的尾声,嵇康已不再是那个懵懂少年,而是一位初露锋芒的士人。他内心怀揣着对自由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本真的敬畏。他注定要踏上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之路,在乱世之中,为后世留下一个关于独立、关于风骨的传奇。 卷二·竹林之约 魏明帝时期,天下暂归平静,然而,权力斗争的阴影从未散去。司马氏的势力如日中天,对曹魏政权的威胁日益明显。在这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士人的处境也变得愈发微妙。嵇康,这位已经声名鹊起的玄学大家,开始了他的“竹林”生活。 “竹林七贤”,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群体。他们包括嵇康、山涛、阮籍、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他们因着对当时政治的失望,对世俗的厌倦,选择了一种半隐居的生活方式,聚于竹林之中,饮酒赋诗,纵情山水,任情而谈。这种生活方式,既是对当时社会虚伪礼教的反抗,也是对个体生命自由的张扬。 嵇康是这群人中最为核心的人物。他不仅在玄学上造诣极深,更以其卓绝的音乐才华和深邃的哲学思想,吸引着众多追随者。他与阮籍、刘伶等人,常常在竹林深处,或是临近山水之处,置酒高会。他们时而高谈阔论,时而抚琴吟咏,时而醉卧酣歌。他们的聚会,与其说是排遣寂寞,不如说是构建一个远离尘嚣的精神国度。 在这些聚会中,嵇康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提倡“清静无为”,追求“自然”的生命状态。他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被外物所役使,被礼法所束缚。他主张通过“绝圣弃智”、“离道弃义”,回归生命的本真。他的《养生论》,更是深刻阐述了其养生之道,强调“形神合一”,以“适性”为要,反对过度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 他的音乐造诣,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以琴声表达情感,以琴音传达哲理。传说中,他曾于丘陵之上,一人弹琴,引来群鸟栖息,更有蛇蝎避退,可见其琴声之妙,已达“感天地,泣鬼神”的境界。他的《广陵散》等乐曲,至今仍被视为不朽的艺术瑰宝,承载着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诉求。 然而,尽管嵇康选择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他始终无法完全摆脱政治的阴影。司马氏集团对魏国的掌控越来越紧,朝堂之上,任人唯亲,权臣跋扈。当时的士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是继续隐居,还是出仕为官? 山涛,作为嵇康的老友,却选择了出仕,并担任了重要官职。他希望嵇康也能出来为国效力,于是多次写信劝他。然而,嵇康却坚决地拒绝了。在他看来,为官之道,往往意味着妥协、迎合,意味着丧失个体的独立性。他认为,与其在官场上蝇营狗苟,不如在精神世界里自由翱翔。 “予昔自京师,道出高阳,闻有邻家有女,年已二八,甚美丽,而无姿容。及与相见,殊有异色,令人乐而忘忧。” 这类随性的文字,也可见他对待女性的态度,不拘泥于世俗的眼光,看重真情实感。 他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更是表现出一种鄙夷的态度。他认为,这些都是“浮华”、“虚妄”,是阻碍人们回归真我的绊脚石。他更看重的是内心的宁静,精神的丰盈。 嵇康的拒绝,也反映出当时士人思想的复杂性。一方面,他们渴望自由,追求个体的精神独立;另一方面,他们又肩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使命。嵇康的选择,是那个时代士人对儒家传统与道家思想进行融合与反思的典型代表。 卷二的结尾,嵇康在竹林中营造了一个精神的乐园,他与他的朋友们,在这里找到了短暂的慰藉和自由。然而,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政治的暗流也悄然逼近。嵇康的超然独立,是否能抵挡住世俗的侵蚀?他的风骨,又将面临怎样的考验? 卷三·风骨铮铮 魏晋时期,政治的舞台风云变幻,权力的更迭如同过眼云烟,然而,在每一次风暴的中心,总能看到士人复杂的身影。嵇康,这位竹林中的高士,以其卓绝的才华和独立的精神,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即便他选择避世,也终究无法完全置身事外。 当时的士人,尤其是玄学大家,往往被视为社会的精神导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整个社会风气有着深远的影响。嵇康的超然物外,他的不羁风采,他的率真言语,既是个人选择,也无形中成为了当时一种反抗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象征。 然而,这种象征,在权力的眼中,却可能成为一种挑战。特别是当司马氏集团逐步巩固其统治,开始整顿朝纲,清除异己之时,像嵇康这样不愿屈服、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士人,便成为了他们眼中潜在的威胁。 事情的转折点,源于一起棘手的官司。当时的官场,常常充斥着徇私舞弊、阿谀奉承。嵇康曾与一位姓吕的人有些争执,似乎是在一件小事上,嵇康不愿妥协,而吕姓之人依仗权势,对他进行诬陷。嵇康的率直,不善于官场应酬的性格,在这次事件中暴露无遗。 更重要的是,这次事件牵扯到了当时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权臣。这位权臣,本身就对嵇康这类“狂放不羁”的士人怀有戒心。嵇康的正直不屈,在他看来,是对自己权威的挑衅。 于是,以诬陷为名,嵇康被卷入了政治的漩涡。他被逮捕入狱,面临着生命危险。然而,即使在狱中,嵇康依然保持着惊人的冷静和尊严。他没有为自己辩解,更没有向权贵屈服。他所做的,只是完成自己人生最后的创作。 在狱中,他写下了那篇传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在这篇书中,他以一种近乎嘲讽的笔调,列举了自己种种不适合做官的“罪状”,例如“不善言语”、“无所用心”、“喜怒不形于色”等等。他用一种极其戏谑的方式,拒绝了山涛的举荐,也拒绝了出仕的可能性。这封绝交书,与其说是与山涛绝交,不如说是他对自己人生选择的一种最终确认。他以这种方式,向世人昭示,他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违背自己的本心。 在临刑前,嵇康还做了另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他向监刑官借来了古琴,在刑场之上,在即将慷慨赴死的那一刻,他弹奏了《广陵散》。他的琴声,不再是往日的悠扬,而是充满了悲愤、激昂与不屈。那是一种面对死亡的从容,一种对生命价值的最后呐喊。 “昔闻管仲、乐毅、贲育、要离,皆能感忿而死。今之请死,非徒遇故,亦将使斯人知吾非徒也。” 他的心中,并非没有对生命的眷恋,但他更看重的是“吾非徒也”——他不是一个庸俗之辈,他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他有自己的价值所在。 嵇康被处死,年仅四十岁。他的死亡,震惊了当时的士人阶层。许多人对他的遭遇感到悲愤,对他的风骨表示敬佩。他的离去,也标志着“竹林七贤”一个时代的结束。 然而,嵇康的死,并没有让他失去生命。相反,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作品,却因此而获得了永恒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风骨”二字。他告诉后人,在黑暗的时代,保持内心的独立和清醒是多么重要。他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以及他对自由和本真的不懈追求,成为了后世士人精神上的重要指引。 在那个充斥着虚伪和权谋的时代,嵇康如同一株挺拔的竹子,在风雨中巍然屹立,不屈不挠。他的生命,或许短暂,但他的精神,却如同一曲不朽的《广陵散》,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回响。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文人的命运,更是那个时代士人精神困境与抗争的缩影,是对“自由”与“风骨”最深刻的注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担心这套书的“校注”二字会显得过于学院派、太过枯燥,毕竟原文的魅力本身就足够强大,生怕过多的旁注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套校注本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做到了极高的可读性。它巧妙地将那些复杂的历史背景、哲学概念融入到不引人注目的脚注或尾注中,需要时可以查阅,不影响通读时的情感代入。我特别欣赏它在篇章结构上的处理,很多篇目的编排,似乎也参考了后世对嵇康思想发展的梳理,使得阅读体验从零散的片段串联成了一部完整的精神史诗。读到《与山巨源绝交书》时,那些充满血性的、对生命本真的执着呼喊,在清晰的校注对照下,更显得掷地有声,那份刚烈与孤独感仿佛穿透了千年的时光,直击人心。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保存,更像是一部关于士人精神困境的深度剖析报告,对于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期许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永恒张力,提供了极佳的文本基础。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套书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来说,简直是一份巨大的便利。过去想深入了解嵇康,往往需要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和晦涩的注疏间来回查找,效率低下且容易迷失方向。而这套校注本,就像是把图书馆里最核心、最关键的参考资料,用最清晰的方式整合到了这本书里。它不仅仅是嵇康的文字集合,更是一本浓缩了历代研究成果的工具书。校注者对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对于理解文本的流变和可能的误传至关重要。比如,对某些诗歌的韵脚和用典解释得非常到位,让我这个古音学的外行也能大致体会到原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这种将基础研究与文本呈现完美融合的做法,极大地降低了我们接触和欣赏先秦魏晋文学巅峰作品的门槛,让“高冷”的学术成果真正走进了普通读者的书房,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

评分

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更多源于对生活美学的追求,那些魏晋风度里的洒脱与旷达,总能在我疲惫的都市生活中带来片刻的喘息。这套《嵇康集校注》的装帧和排版,首先就给人一种沉静而高雅的感觉。纸张的质感、字体大小的适中,都体现了出版社对经典应有的尊重。翻开这上下册,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秩序的美感。校注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或传闻的段落时,展现出的审慎态度非常值得称道。他们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列出不同的考证意见,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种开放性的研究态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例如,对于某些篇章的真伪考证,注释部分提供了详尽的证据链,这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既是知识的普及,也是治学方法的潜移默化。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风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自身思想和时代脉络深刻洞察的基础之上,这份沉静的力量,远比单纯的狂放更具感染力。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魏晋风骨心驰神往的古文爱好者量身定做的瑰宝!我原本对那个时代的名士风流总有些朦胧的印象,读了一些零散的篇章,总觉得意犹未尽,像是隔着一层纱看月亮。拿到这本校注本,首先就被它扎实的学术功底震撼到了。戴明扬先生的校注工作,绝非简单的文字勘误,而是融入了对嵇康生平、思想脉络乃至当时整个玄学思潮的深刻理解。尤其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字词辨析,背后往往牵扯出对原文意义的全新阐释,让人豁然开朗。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立地面对一篇篇古文,而是有了一位博学又耐心的向导,为我拨开了历史的迷雾。书中的注释详尽而精准,不仅解释了生僻字词,还常常引用同时代的其他文献进行旁证,极大地拓宽了理解的维度。每一次翻阅,都像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学术考察,让人对嵇康这位“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狂士,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那种在字里行间与古人神交的畅快淋漓,是其他普通注本无法比拟的体验,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精装典藏。

评分

我收藏了很多不同版本的古代文集,但能让我愿意反复翻阅,并且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的,实在不多。这本《嵇康集校注》无疑名列其中。它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对文本的精确还原上,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魏晋士人精神世界的立体透镜。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那些带有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段落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克制而又充满敬意的笔调。它没有过度渲染嵇康的悲剧性,而是专注于展现其思想内核的深刻与矛盾。对于那些关于他如何看待生命、死亡、友谊乃至政治参与的思考,校注者的解读保持了必要的距离感和客观性,使得这些跨越时空的议题,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当代处境的深思。这是一套需要时间去慢慢品味的“慢阅读”书籍,每一次合上书卷,都会留下一股清新的、带着竹林气息的思考余韵,让人对那个时代的人与事,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与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