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钱币丛书甲种本之四--中国钱票
定价:86.00元
作者:戴建兵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1-07-01
ISBN:978710102095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1.68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着重对有关钱票的档案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汇集和整理。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介绍中国钱票发展的历程,钱票在中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钱票与其他部门经济的关系,钱票中的文化内涵以及一些特殊的钱票种类等。下编详细地介绍了各省市县钱票发行的商号、数量、面额等。他的这部著作,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钱票的产生、发生、繁荣、消亡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各历史时期钱票的承继关系和演进脉络。
目录
序
前言
上编 中国钱票综述
一、中国钱票的发展历程
  1、中国钱票的兴起
  2、中国钱票的普及
  3、中国钱票发展的几个阶段
二、特殊的钱票
  1、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流通券
  2、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流通券
  3、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流通券
  4、外国企业商行租界等在中国发行的钱票、辅币
三、钱票在中国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1、清代钱票与银铜复本位
  2、多元本位下的钱票
  3、对钱票发行的管理
  4、钱票和其他货币的关系
四、钱票与其他部门经济
五、钱票和文化
下编 中国近代各县线钱票发行概况
一、东北的钱票
二、华北的钱票
三、华东的钱票
四、华南的钱票
五、华中的钱票
附图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讲,我买这套书是冲着“甲种本”这个名头来的,总觉得官方出品,质量总是有保障的,这本《中国钱票》更是让我领教了什么叫“专业典藏”。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拿到手里就知道是下过血本的。纸张的质感厚实,彩色印刷的图版清晰度简直达到了博物馆级别的展示水准。很多钱票的细节,比如水印、雕版的花纹、乃至那些细微的修补痕迹,都纤毫毕现。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不同票种的版别差异的对比分析。同样面值的钱票,不同年份、不同发行机构的细微差别,书里都做了非常直观的图示对比,甚至连用词的细微变动都能捕捉到。这说明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下了番苦功,绝不是泛泛而谈。它提供给我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点,而是一套系统的、可供深入研究的图像学和版本学资料库。这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有分量。
评分老实说,我刚开始接触这类专题书籍时,最怕的就是遇到那种只罗列史料,缺乏解读的“工具书”。但《中国钱票》这本书,在史料的严谨性与解读的趣味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行文风格可以说是“学者的严谨与说书人的生动”相结合。例如,在谈到清朝“宝钞”的发行乱象时,作者引用了一些当时的民间俚语和轶事,让原本沉重的金融史变得活泼起来。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假币制造者”的描述,古代的制假技术和官府的打假手段之间的“猫鼠游戏”,读起来惊心动魄。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较量,更是国家权力与民间投机心理的博弈。这本书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而是坦诚地展现了纸币制度从诞生到成熟,再到衰落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阵痛与挣扎。它提供给读者的,不仅仅是鉴别的知识,更是一种对金融工具本质的深刻反思,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从一个收藏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但更吸引我的是其中蕴含的社会史意义。很多钱票的背面,或者在边角上,会印有一些当时的告示、广告,甚至是民俗的图案。戴建兵先生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边缘信息”。他没有仅仅把钱票当做价值符号,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信息载体”。比如,通过特定钱票上关于物价或税收的记录,我们可以侧面了解到当时的通货膨胀水平或者地方财政的紧张程度。书里有一段描述徽州地区钱庄的票据往来,那种跨区域、高频率的资金流动,让我对明清时期商业资本的活跃程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哪里是单纯的钱币研究,这简直是一部微观的社会经济史切片。我感觉自己像是通过这些纸张的残片,拼凑出了一个鲜活的、充满交易和算计的古代商业社会的全景图,收获的知识密度非常高,远超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结构安排,非常符合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流畅且逻辑清晰。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最复杂的概念,而是采用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式讲解方式。开篇部分,更多地关注钱票的诞生和早期形态,语言相对平实,让人容易进入状态。随着章节深入,谈到明清两代的民间票号和金融组织时,内容立马变得丰富起来,涉及的社会阶层也更广了。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信用”这个核心概念的反复强调。在金属货币体系下,信用是内嵌于材料本身的,但纸币的出现,迫使统治者必须建立一套强有力的信用体系来支撑其价值。书中列举了许多因为信用崩塌而导致大规模废止或流通受阻的案例,这些历史教训,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发人深省。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古代的官员们是如何顶着巨大的压力,去维护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纸面财富”的稳定性的,这种对宏观经济治理的探讨,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钱币鉴赏范畴。
评分这本《中国钱票》的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毕竟,钱币这个领域,水太深了,不是个随便翻翻就能懂的门道。我之前对古代的钱币多少有点接触,什么五铢钱、开元通宝之类的,总觉得那些是硬邦邦的金属,有重量有质感。但这本书一翻开,映入眼帘的那些纸质的“钱”——交子、会子、关子,一下子把我拉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隧道。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图片和年代,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纸币背后的社会和经济逻辑。比如,我特别留意了宋代发行这些纸币的背景,那会儿商业活动如此繁荣,金属货币供应跟不上需求,简直是市场自发需求催生出来的金融创新。作者戴建兵先生的文字,没有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梭于历史的街巷,让你真切感受到当时百姓日常交易的场景。尤其是对不同时期纸币的防伪技术和流通范围的描述,简直是细致入微,让我对古代金融体系的复杂性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之后,我才明白,那些看似轻飘飘的一张纸,承载的可是国家信用和千家万户的生计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