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食达人山本优莉的简餐食谱集,280万读者的选择;
◎150道食谱花样丰富,涵盖主菜、主食、下酒菜、沙拉、汤饮、三明治、甜点等,一扫饮食的单调,唤醒身体的活力;
◎只用普通的食材和常备的调味料,无需高超的手艺,简单又美味;
◎简约的摆盘提升餐桌格调,在家也能享用咖啡馆风格的简餐;
◎幽默的语言让人会心一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尽情享受下厨的乐趣。
“生活难免有鸡毛蒜皮,要心怀包容,保持幽默感。有时间的话就做点好吃的,让自己时刻元气满满。”
内容简介《不一样的元气简餐》是日本美食达人山本优莉的食谱。书中收录了150道简单又美味的简餐,涵盖主食、菜品、甜点、沙拉等,用的都是常见的食材和厨房常备的调味料,却能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满足,让人精力充沛,元气满满。
每道菜看似寻常,却又与众不同:容易变柴的鸡胸肉可以煎得酥香滑嫩;只花10分钟烤出的肉串颇有居酒屋的风味;细滑的布丁用豆浆代替了鲜奶油,美味不变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卡路里。
用好做又好吃的简餐唤醒身体的活力,过好每一天。
作者简介山本优莉
1986年生于大阪,结婚前任职于广告代理公司,目前是家庭主妇。从小喜欢看烹饪书,一直希望能写出“读起来很有意思的烹饪书”,由此开始写美食博客。她用随处可以买到的常见食材和普通家庭常备的调味料,通过巧妙地搭配做出了绝佳的味道,俘获了粉丝们的胃。
2011年以来相继出版了《zui好吃的咖啡馆简餐》《zui好吃的和风简餐》《好吃又好做的活力简餐》,大受读者欢迎,在日本累计销量超过280万册。
目 录前言2
Part1绝 对是zui受欢迎的20道菜5
Part2让心情好起来的家庭式咖啡馆简餐21
Part3随手就能完成的厨房小家电食谱35
Part4日思夜想的饭&面47
Part5有格调的小酒馆风味下酒菜61
Part6吃不够的丰盛沙拉73
Part7马虎一点也能做好的下午茶&甜点85
recipecolumn
不用动刀的食谱18
划算的食材豆芽&鸡胸肉44
微波炉冷冻乌冬面vs.面馆风味中华面58
三明治82
笑一笑column
歌手兼作曲家食谱20
求亲食谱34
厨余食谱46
莫名电子邮件食谱60
少女漫画食谱72
俱乐部集训食谱84
开运吐司边食谱94
山本优莉的18个问答32
与烹饪无关的生活记事70
后记95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烹饪不再是厨房里的“例行公事”,而变成了一种积极的自我疗愈方式。我记得有那么一段时间,工作压力特别大,情绪低落,对着冰箱里的食材都提不起兴趣。但鬼使神差地,我翻开了这本书里关于“清晨粥品”的那一章。作者推荐了一个用糙米和少量陈皮熬制的粥,步骤简单到让人不好意思失败。当我亲手将米粒放入水中,看着它们慢慢舒展、膨胀,那种看着食物逐渐变化的过程,奇妙地缓解了我内心的焦虑。粥熬好后,那种温热、醇厚的香气弥漫在房间里,瞬间驱散了心头的阴霾。这本书的魔力就在于,它提供的不是复杂的技巧,而是简单、可执行的“仪式感”。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平凡的一餐,通过注入心意和时间,也能成为对抗生活虚无感的有力武器。这种心灵上的慰藉,远超出了任何一本纯粹的食谱书所能给予的价值。它让我重新找回了掌控感和对日常生活的掌控欲。
评分这本书在“餐桌美学”上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但它强调的并非是那种高不可攀的法式摆盘,而是更贴近日常的“氛围营造”。作者似乎深谙,食物的味道很大程度上被环境所影响。书中用了不少篇幅来谈论如何利用光线、背景布、以及最简单的器皿,来提升一盘家常菜的观感。比如,她建议在拍摄或享用食物时,尽量使用自然光,并推荐使用未经高度抛光的陶土餐具来搭配清淡的食物,以突出食材本身的质感。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开始不再满足于随便找个盘子把菜盛上桌就完事,而是会花几分钟时间,思考一下色彩的对比度,器皿的纹理是否与菜品和谐。这种小小的转变,让每一次用餐,都变成了一场小型的、充满仪式感的发布会,主角就是我亲手制作的食物。这种对“呈现”的重视,让“吃”这件事的体验层次一下子提升了,不再只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感官盛宴,也让家庭聚餐的气氛变得更加温馨而值得回味。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目录的提示,去搜集了一些平日里不太会用到的香料和调味品。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让你跳出固有的烹饪思维定势,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日常食材背后的无限可能性。比如,其中一个关于“发酵”的小章节,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她没有用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生活化的语言,将微生物的奇妙作用娓娓道来,让我这个原本对发酵望而生畏的人,竟然跃跃欲试地开始了我的第一个酸奶实验。虽然第一次成品不尽完美,但那种从无到有的成就感,是任何外卖都无法替代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时间”在烹饪中的角色把握得极其精准。很多菜肴的精髓,恰恰在于慢炖和静置,而这本书恰恰强调了这种“等待的美德”。它教会我,烹饪不是一场速度的竞赛,而是一场与食材耐心的博弈,只有慢下来,才能真正品尝到食物深层的味道。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影响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对待工作、对待人际关系,也多了一份从容和耐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色彩搭配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温暖又不失活泼的感觉,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记得当时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它摆在角落里的那种低调的魅力所吸引,虽然没有那种花哨的宣传语,但就是有种“这就是我一直在找的”那种默契感。翻开扉页,作者的序言写得非常真诚,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在分享自己厨房里的小秘密,让我感觉非常亲切。尤其是她描述制作食物时的那种专注和享受,让我这个平时做饭总是心浮气躁的人,都忍不住慢了下来,开始期待自己动手实践那些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生活哲学的步骤。我尤其欣赏她对于食材选择的执着,那种对自然馈赠的尊重,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配比和处理方式上,让人读完后,对“吃”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纯的果腹,而是一种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和解的过程。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便是那些复杂的步骤,也因为清晰的图示和简洁的文字描述,变得易于上手,这对于我这种厨房新手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返璞归真”,但这种“真”绝不是粗糙,而是经过了无数次打磨后的极致简约。我发现作者在讲解每一个食谱时,都有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感。她不会一股脑地把所有材料堆砌在前面,而是像讲故事一样,在讲述操作步骤的同时,巧妙地融入食材的来历、季节的变化,甚至是她本人在某个特定季节的感悟。这种多维度的信息输入,使得阅读过程极其丰富,而不是枯燥地跟随指令。比如,当介绍一道以根茎类蔬菜为主的菜肴时,她会穿插描述秋日土壤的温度和湿度如何影响蔬菜的甜度,这种细腻的观察力,让我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泥土的芬芳。我喜欢这种不急不躁、步步为营的讲解方式,它不仅仅是在教我做菜,更像是在引导我如何更好地感知周围的世界,用更敏锐的感官去体验生活中的微小美好。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也体现在照片的拍摄上,那些光影的运用,简直可以媲美艺术摄影作品,每一张图都充满了故事感和烟火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