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龙与侯慧卿

冯梦龙与侯慧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承洲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文学
  • 冯梦龙
  • 侯慧卿
  • 戏曲
  • 鸳鸯谱
  • 文学研究
  • 明代社会
  • 文化史
  • 古典文学
  • 戏曲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爱读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37685
商品编码:3008046005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4-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冯梦龙与侯慧卿

定价:14.00元

作者:傅承洲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4-04-01

ISBN:97871010376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这套《文人情侣丛书》,是企图通过选择唐、宋、元、明、清时代的文人与女子或男子的情感交往为主要线索,以人物的生平研究和文学创作研究为主要材料,通过传记体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写出一段怀感经历,写活一对人物,再现一种社会风貌。所选择的人物,在那个时代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元稹作《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就有的生活原型,能够典型地表现出唐代文人的婚恋观念,故事演化成后来的《西厢记》,生动地表明了古人情爱观的演变。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难得的一对恩爱夫妻,他们的爱情又被置于宋代理学逐渐兴盛、妇女情爱观骤然改变以及南北宋社会大动荡的背景之下。赵孟頫既是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又是的王孙贵族,在元代异族统治的社会背景之下,婚恋观念有着某种变异,可以窥见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进程。冯梦龙生活在类似近代资本因素萌芽、市民意识觉醒、追求声色享乐的明代社会,一生注意妇女题材,他的作品是明人妇女观、情爱观的集中体现。侯慧卿嫁人后,冯梦龙不但屡屡写诗怀念,而且从此足不踏青楼。冒辟疆与董小宛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他们的情爱连接着一个时代的巨变,冒辟疆为董小宛独创的“忆语体”情诗,被后人津津乐道。 但是,古代这样一对对产生过恋情、爱情的男女,他们流传下来的资料各自不同。往往是因为其中一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功,而使他们的情爱史也变得脍炙人口,广为人们所传播。情爱关系中的另外一位,则随之而家喻户晓。具体到这一套丛书之中,元稹、李清照、赵孟頫、冯梦龙、冒辟疆都有大量的作品传世,个人生平资料也比较丰富,另外的一半,资料就相对匮乏。所以,丛书在写作过程中,必然对其中某一人有所偏重。 凡此种种,都足以展现中国古代婚恋观念的曲折演变过程,展现其五彩缤纷的表现形式。丛书追求通俗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风格。同时,这套丛书也是对特定作家文学创作的一次新的深入理解。丛书作者企愿广大读者在兴趣盎然中领略历史,获得审美愉悦,从而对建立健康的婚恋观念有所裨益。

内容提要


才子冯梦龙早年间“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对色艺双全的苏州名妓候慧卿动了真情,而候慧卿终从良,使冯梦龙在感情上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大病一场,写下了忆侯慧卿诗三十首,从此不踏青楼。刻骨铭心的恋爱悲剧,不仅改变了冯梦龙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更深深地影响了他对感情的认识。肯定生死不渝的爱情,谴责负心薄情的行为,成为冯梦龙的一生创作改编、评点婚恋题材作品永远不变的主题。

目录


引言
章 文学家的摇篮
节 吴中多才子
第二节 人间天堂
第三节 海内繁华地
第二章 晚明文人的时尚
节 适意——文人的人生追求
第二节 趋俗——文人的审美情趣
第三节 纵欲——文人的生活态度
第三章 才子
节 游戏烟花里
第二节 早年戏笔《双雄记》
第四章 恋爱悲剧
节 是一生凄绝处——冯梦龙与侯慧卿的恋情
第二节 相思四季都尝遍——冯梦龙的散曲创作
第五章 民歌的贡献
节 举世传诵《挂枝儿》
第二节 借男女之真情 发名教之伪药
第三节 传统的民歌艺术
第六章 李贽追随者
节 酷嗜李氏之学
第二节 增补《忠义水浒全传》
第七章 文人话本作家
节 教化与虚构
第二节 文人话本的奠基人
第八章 “三言”的创新
节 极摹人情世态之岐 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第二节 叙事艺术的进化
第九章 菩萨心肠
节 “三言”果报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果报小说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 劝善惩恶的良苦用心
第十章 情教教主
节 《情史》辑评者
第二节 我欲立情教
第三节 诗文达情
第十一章 历史小说的成就
节 严守史实的作家
第二节 据史演义的范本
第十二章 寿宁知县
节 清廉的父母官
第二节 庸俗的《万事足》
第三节 阳明才是仲尼徒
第十三章 戏曲批评家
节 在汤沈之间
第二节 情节新奇
第三节 当行本色
第四节 场上之谱
第十四章 明朝忠臣
节 感愤填心胸 浩然返太始
第二节 甲申之变的记录人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历史的镜影,人性的写照:一部关于时代、情感与抉择的深邃探寻 在中国的文学长河中,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笔下的故事,或荡气回肠,或细腻婉转,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光怪陆离与人情冷暖。而在一众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一对在历史的洪流中各自命运跌宕的人物——冯梦龙和侯慧卿。他们的名字,仿佛已成为某种历史侧影的代名词,引人遐想,激发着我们对那个遥远年代更深层次的探求。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或人物传记,而是以一种更为宏大而细腻的视野,深入剖析冯梦龙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创作的思想根源、艺术追求以及对时代的影响。同时,我们将侯慧卿这位在史书中可能留下零星记载,或是被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个体,置于时代的背景下,尝试去还原她可能经历的人生轨迹,探寻她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本书旨在构建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逝去时代的真实肌理,理解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鲜活的人性光辉。 关于冯梦龙:时代的记录者与人性的洞察者 冯梦龙,这位生活在明朝万历、天启、崇祯年间的文坛巨匠,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是一位多产的作家,更是一位对社会有着敏锐洞察力的观察者。他的作品,如《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以及《情史》等,以其广泛的题材、鲜活的人物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在中国白话小说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将首先聚焦于冯梦龙的创作理念。我们并非仅将他视为一个故事的讲述者,而是将其置于明代社会转型的宏大背景下。那个时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冯梦龙的作品,正是对这些社会变迁的回应。他关注市井小民的生活,同情底层人民的疾苦,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他笔下的商人、手艺人、妓女、侠客、书生,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更重要的是,冯梦龙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既有善良与正直,也有贪婪与狡诈;既有忠诚与爱情,也有背叛与欺骗。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他敢于触及社会禁忌,探讨情欲,揭露官场的腐败,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勇气。本书将深入分析冯梦龙作品中对爱情、婚姻、友情、忠孝等传统观念的呈现与反思,以及他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冯梦龙的文学贡献。他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汲取了民间故事、戏曲、以及前代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的精华,并加以创新。他对白话文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小说的普及和发展,为后世白话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我们将追溯他创作的时代语境,理解其作品在当时的意义,以及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于侯慧卿:历史尘埃中的个体生命 相比于名垂青史的冯梦龙,侯慧卿这个名字,或许更为低调,甚至只存在于一些零散的史料记载或民间传说之中。然而,每一个被历史记录的个体,都承载着一段独一无二的生命故事。本书将尝试,在有限的史料基础上,为侯慧卿这位女性勾勒出她可能的生活图景,以及她在那个时代的处境。 我们或许无法得知她确切的生平细节,但我们可以从冯梦龙的作品,以及同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去推测她可能的生活环境和所处的社会阶层。她是一位大家闺秀?一位普通的女子?还是一位身处困境的弱者?本书将试图从那个时代女性的普遍命运出发,去理解侯慧卿可能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她的人生,是否与某种历史事件息息相关?她是否是冯梦龙笔下某个故事的原型,或是有着某种间接的联系?本书不会妄加猜测,而是会基于历史的逻辑和人性的常理,去描绘一个可能存在的侯慧卿。我们将关注她可能经历的家庭生活,她的情感世界,以及她在那个男权社会中的挣扎与坚守。 也许,侯慧卿代表了那个时代无数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前进的女性。她们的命运,或许并不轰轰烈烈,但她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构成了那个时代真实的脉搏。本书希望通过对侯慧卿可能的个体命运的探寻,来展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个体在历史大潮中的渺小与坚韧。 历史的交织与人性的共鸣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将冯梦龙与侯慧卿割裂开来,而是试图探寻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隐秘联系,或是以他们各自的形象,来映照那个时代的风貌。冯梦龙的创作,本身就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百态和人性悲欢离合的记录,而侯慧卿,则可能是那个时代无数个体命运的缩影。 通过深入分析冯梦龙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他对女性的理解,对社会不公的同情,以及他对美好情感的向往。而侯慧卿的形象,即使是推测性的,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具体地感受那个时代女性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她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本书的叙述将力求客观而富有感染力。我们不会用空洞的理论去解读,而是会借助生动的历史细节,细腻的人物刻画,以及引人入胜的情节,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我们将探讨那个时代的道德观念,婚姻制度,社会等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个体的人生轨迹。 本书更是一次关于情感的探索。无论是冯梦龙作品中描绘的各种爱情故事,还是侯慧卿可能经历的情感波折,都触及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体验。本书将尝试去理解,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如何表达爱,如何承受失去,如何维系情感。 最终,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冯梦龙的智慧,侯慧卿的坚韧,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他们的名字,虽然在历史的长卷中或许有着不同的分量,但他们所代表的,却是人类永恒的关注——关于爱与恨,关于生与死,关于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活出生命的尊严。 阅读本书,就如同推开一扇尘封的历史之门,走进一个充满故事的时代。我们将与冯梦龙一同审视世界,与侯慧卿一同感受生活,在历史的镜影中,发现人性的复杂与美好,感悟生命的深邃与力量。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关于历史与人性的深度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开篇的悬念设置极具吸引力,一下子就把我牢牢地抓住了。接着,故事在层层递进中不断展现出新的谜团和更广阔的背景。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场景时所使用的意象和比喻,画面感极强,简直像是在看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细节的处理上,更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往往在后续的章节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巧妙,犹如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一起,最终推动着整个故事走向一个令人深思的结局。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功力绝对是上乘之作。它没有刻意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追求一种精准而有力的表达。很多段落的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律美,读完后久久不能忘怀。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严肃的历史背景下,成功地融入了通俗易懂的叙事技巧,使得作品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大众读者的接受度。这是一部跨越了题材界限,成功地在艺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点的作品。它值得被反复阅读,因为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时代洗礼。作者对社会风貌的描绘,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个体命运,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书中对人性善恶的探讨,更是深刻入骨,没有简单的脸谱化处理,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复杂和多面性。那些关于忠义、背叛、情爱与责任的探讨,都触及到了人类情感中最本质的部分。文笔老辣,旁征博引的典故运用得恰到好处,既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又没有让叙事变得晦涩难懂。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探讨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历史的必然。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配角塑造同样出色,完全不输主角的光芒。每一个次要人物,都有其独立的生命力和完整的故事线,他们的出现绝非工具化,而是为了丰富和支撑起整个世界的真实感。作者对于世俗百态的洞察力令人佩服,无论是市井小民的斤斤计较,还是庙堂之上的尔虞我诈,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它让你相信,在那个遥远的年代,真真切切地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存在过这样一群鲜活的人。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回味那些富有哲理性的对话,它们像是被时间打磨过的宝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江湖的群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些复杂的情感纠葛,那些难以言说的无奈与挣扎,都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读起来,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仿佛就站在眼前,与我一同呼吸。情节的推进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却又不失沉稳,每一次转折都让人拍案叫绝。书中的语言风格典雅又不失生动,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乏现代的叙事张力,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欲罢不能。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佳作,它的内涵和深度远超一般的消遣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