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冯梦龙与侯慧卿
定价:14.00元
作者:傅承洲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04-04-01
ISBN:97871010376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这套《文人情侣丛书》,是企图通过选择唐、宋、元、明、清时代的文人与女子或男子的情感交往为主要线索,以人物的生平研究和文学创作研究为主要材料,通过传记体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写出一段怀感经历,写活一对人物,再现一种社会风貌。所选择的人物,在那个时代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元稹作《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就有的生活原型,能够典型地表现出唐代文人的婚恋观念,故事演化成后来的《西厢记》,生动地表明了古人情爱观的演变。李清照与赵明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难得的一对恩爱夫妻,他们的爱情又被置于宋代理学逐渐兴盛、妇女情爱观骤然改变以及南北宋社会大动荡的背景之下。赵孟頫既是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又是的王孙贵族,在元代异族统治的社会背景之下,婚恋观念有着某种变异,可以窥见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的进程。冯梦龙生活在类似近代资本因素萌芽、市民意识觉醒、追求声色享乐的明代社会,一生注意妇女题材,他的作品是明人妇女观、情爱观的集中体现。侯慧卿嫁人后,冯梦龙不但屡屡写诗怀念,而且从此足不踏青楼。冒辟疆与董小宛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他们的情爱连接着一个时代的巨变,冒辟疆为董小宛独创的“忆语体”情诗,被后人津津乐道。 但是,古代这样一对对产生过恋情、爱情的男女,他们流传下来的资料各自不同。往往是因为其中一人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功,而使他们的情爱史也变得脍炙人口,广为人们所传播。情爱关系中的另外一位,则随之而家喻户晓。具体到这一套丛书之中,元稹、李清照、赵孟頫、冯梦龙、冒辟疆都有大量的作品传世,个人生平资料也比较丰富,另外的一半,资料就相对匮乏。所以,丛书在写作过程中,必然对其中某一人有所偏重。 凡此种种,都足以展现中国古代婚恋观念的曲折演变过程,展现其五彩缤纷的表现形式。丛书追求通俗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风格。同时,这套丛书也是对特定作家文学创作的一次新的深入理解。丛书作者企愿广大读者在兴趣盎然中领略历史,获得审美愉悦,从而对建立健康的婚恋观念有所裨益。
内容提要
才子冯梦龙早年间“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对色艺双全的苏州名妓候慧卿动了真情,而候慧卿终从良,使冯梦龙在感情上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大病一场,写下了忆侯慧卿诗三十首,从此不踏青楼。刻骨铭心的恋爱悲剧,不仅改变了冯梦龙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更深深地影响了他对感情的认识。肯定生死不渝的爱情,谴责负心薄情的行为,成为冯梦龙的一生创作改编、评点婚恋题材作品永远不变的主题。
目录
引言
章 文学家的摇篮
节 吴中多才子
第二节 人间天堂
第三节 海内繁华地
第二章 晚明文人的时尚
节 适意——文人的人生追求
第二节 趋俗——文人的审美情趣
第三节 纵欲——文人的生活态度
第三章 才子
节 游戏烟花里
第二节 早年戏笔《双雄记》
第四章 恋爱悲剧
节 是一生凄绝处——冯梦龙与侯慧卿的恋情
第二节 相思四季都尝遍——冯梦龙的散曲创作
第五章 民歌的贡献
节 举世传诵《挂枝儿》
第二节 借男女之真情 发名教之伪药
第三节 传统的民歌艺术
第六章 李贽追随者
节 酷嗜李氏之学
第二节 增补《忠义水浒全传》
第七章 文人话本作家
节 教化与虚构
第二节 文人话本的奠基人
第八章 “三言”的创新
节 极摹人情世态之岐 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第二节 叙事艺术的进化
第九章 菩萨心肠
节 “三言”果报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果报小说的艺术特征
第三节 劝善惩恶的良苦用心
第十章 情教教主
节 《情史》辑评者
第二节 我欲立情教
第三节 诗文达情
第十一章 历史小说的成就
节 严守史实的作家
第二节 据史演义的范本
第十二章 寿宁知县
节 清廉的父母官
第二节 庸俗的《万事足》
第三节 阳明才是仲尼徒
第十三章 戏曲批评家
节 在汤沈之间
第二节 情节新奇
第三节 当行本色
第四节 场上之谱
第十四章 明朝忠臣
节 感愤填心胸 浩然返太始
第二节 甲申之变的记录人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开篇的悬念设置极具吸引力,一下子就把我牢牢地抓住了。接着,故事在层层递进中不断展现出新的谜团和更广阔的背景。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写场景时所使用的意象和比喻,画面感极强,简直像是在看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细节的处理上,更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往往在后续的章节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巧妙,犹如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严丝合缝地咬合在一起,最终推动着整个故事走向一个令人深思的结局。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功力绝对是上乘之作。它没有刻意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追求一种精准而有力的表达。很多段落的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律美,读完后久久不能忘怀。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严肃的历史背景下,成功地融入了通俗易懂的叙事技巧,使得作品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大众读者的接受度。这是一部跨越了题材界限,成功地在艺术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完美平衡点的作品。它值得被反复阅读,因为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时代洗礼。作者对社会风貌的描绘,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个体命运,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书中对人性善恶的探讨,更是深刻入骨,没有简单的脸谱化处理,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复杂和多面性。那些关于忠义、背叛、情爱与责任的探讨,都触及到了人类情感中最本质的部分。文笔老辣,旁征博引的典故运用得恰到好处,既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底蕴,又没有让叙事变得晦涩难懂。这本书的格局很大,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探讨一种文化现象,一种历史的必然。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配角塑造同样出色,完全不输主角的光芒。每一个次要人物,都有其独立的生命力和完整的故事线,他们的出现绝非工具化,而是为了丰富和支撑起整个世界的真实感。作者对于世俗百态的洞察力令人佩服,无论是市井小民的斤斤计较,还是庙堂之上的尔虞我诈,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它让你相信,在那个遥远的年代,真真切切地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存在过这样一群鲜活的人。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回味那些富有哲理性的对话,它们像是被时间打磨过的宝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江湖的群像。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些复杂的情感纠葛,那些难以言说的无奈与挣扎,都被描摹得淋漓尽致。读起来,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仿佛就站在眼前,与我一同呼吸。情节的推进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却又不失沉稳,每一次转折都让人拍案叫绝。书中的语言风格典雅又不失生动,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乏现代的叙事张力,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欲罢不能。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佳作,它的内涵和深度远超一般的消遣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