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我们的第二次成长——幸福家长修炼札记 9787556113194 湖南人民出版社

正版图书 我们的第二次成长——幸福家长修炼札记 9787556113194 湖南人民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景利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育儿
  • 成长
  • 心理学
  • 幸福
  • 沟通
  • 教育方法
  • 亲子沟通
  • 家庭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556113194
商品编码:3008999862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我们的第二次成长——幸福家长修炼札记

定价:38.00元

作者:赵景利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55611319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紧扣当下中国社会家庭教育实际,以讲故事的方式提出独到的家庭教育理念。书中故事简单却发人深省,严肃性与通俗化结合,专业性与趣味性相融,可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改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可引起对中国家庭教育的诸多思考。同时,本书还附赠配套光盘,在闲暇时分,读者可以以听故事的方式来感受作者的教育理念。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的家庭原创作品,是一本教子手记。全书共分为七个篇章,分别是习惯篇、品质篇、情商篇、沟通篇、管理篇、态度篇、行动篇。以平实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一系列父母与孩子相处的小故事,书中的小故事,不仅有经典案例,还有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有正面教材,也有反面案例。故事通俗易懂,面面俱到,发人深省,可以帮助家长读者理解教育理论。

目录


习惯篇 0

品质篇 41

情商篇 75

沟通篇 105

管理篇 131

态度篇 155

交往篇 185

行动篇 207

作者介绍


赵景利,湖南长沙人,1978年出生,湖南省家庭教育常务理事,长沙市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长沙市家庭教育学会会长,长沙市家庭教育讲师团主任、首席讲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并举行多场家庭教育的讲座,深受广大家长和专业人士的好评吗,为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拓展了新的思维和空间。

文摘


序言



《家庭教育的智慧:看见孩子,也看见自己》 内容简介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父母们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同时也面临着自我成长的课题。本书《家庭教育的智慧:看见孩子,也看见自己》并非一本教条式的育儿指南,而是一份深情而真诚的家庭教育实践札记。它旨在邀请每一位家长,踏上一段看见孩子、理解孩子,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看见和遇见更好的自己的旅程。 本书以温暖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作者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点滴感悟、实践探索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反思。它摒弃了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将家庭教育的复杂性、挑战性以及其蕴含的无限可能性娓娓道来。作者相信,真正的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行为矫正,而是一场心灵的对话,一次爱的传递,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 第一部分:唤醒内在的父母力量 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父母常常是那个最容易被忽视的“成长者”。我们忙碌于工作,操心于生计,将大部分精力投注在孩子身上,却常常忽略了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成长。本书的第一部分,便是以此为起点,引导父母们重新审视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唤醒内在的父母力量。 看见自己:放下完美的枷锁,接纳真实的自己。 许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常常被社会和自身的期望所裹挟,追求“完美父母”的形象,这反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作者分享了自己从“全能父母”的幻想到“够好父母”的转变过程,强调接纳不完美,认识到父母也不是神,也会犯错,也会有情绪,而这份真实,恰恰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不确定性共处,如何面对挫折的宝贵一课。 情绪管理:成为孩子情绪的稳定器,而非引爆器。 孩子的情绪往往是父母情绪的放大器。当孩子哭闹、发脾气时,父母的失控情绪很容易升级矛盾。本书深入探讨了父母自身情绪的来源,如何识别和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及如何有效地回应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绪认知和表达能力。作者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小技巧,例如“暂停呼吸法”、“情绪倾听”等,让家长学会如何在情绪的风暴中保持冷静,成为孩子情绪的港湾。 内在驱动:重拾生活的初心,让成长成为一种享受。 育儿的过程,也是父母重新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乐趣的过程。作者鼓励父母们找回自己曾经的热情和兴趣,即使是微小的爱好,也能为父母带来能量,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家庭生活中。当父母自身充满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时,这种积极的能量会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孩子,形成良性的家庭氛围。 第二部分:与孩子共舞,看见他们的世界 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人”。每一位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他们拥有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成长节奏。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孩子,深入探索如何真正地看见孩子,理解他们的世界。 倾听的力量:从“听到”到“听见”,读懂孩子的心。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听孩子说话,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等待他们说完,然后给出我们的“答案”。作者强调了深度倾听的重要性,即不仅仅是用耳朵听,更是用心去感受孩子的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情感和需求。通过具体的对话实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开放式提问、复述确认、同理心回应等方式,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界限的艺术:爱与规则的平衡,守护孩子的独立与安全。 设立界限是父母的重要职责,它并非束缚,而是为了让孩子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学习自我管理和承担责任。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以尊重和理解的方式设定规则,如何灵活运用奖惩机制,以及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间。作者认为,清晰而坚定的界限,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独立人格的基石。 看见天赋,点燃内在的火花。 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能,而父母的使命,便是帮助他们发现和点燃这些内在的火花。本书鼓励父母们放下固有的教育模式,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尊重他们的选择,并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支持。作者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发掘孩子特长,鼓励孩子尝试不同领域,以及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学习中的挑战和挫折的经验。 同理心沟通:搭建爱的桥梁,化解亲子间的冲突。 冲突在亲子关系中在所难免,但关键在于如何化解。本书强调了同理心沟通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感受,从而以更温和、更有建设性的方式解决问题。作者通过一系列真实的亲子冲突案例,演示了如何运用同理心,将冲突转化为理解和成长的机会。 第三部分:家庭的生命力:爱与成长的共同体 家庭是生命的摇篮,也是滋养心灵的土壤。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聚焦于家庭整体,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充满爱与活力的家庭系统。 亲密关系的滋养:父母的恩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家庭中最核心的能量场。作者强调了夫妻之间保持良好沟通和情感连接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如何共同面对育儿挑战,互相支持,成为彼此的“成长伙伴”。父母恩爱和谐的氛围,是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源泉。 家庭规则的共建:尊重与协商,让每个家庭成员都参与其中。 家庭规则并非父母单方面的命令,而是需要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和协商的过程。本书鼓励父母们与孩子一起讨论家庭的规章制度,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从而更愿意遵守和执行。 从“管”到“引”的转变:激发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传统的家庭教育常常侧重于“管束”,而本书倡导的是“引导”。作者认为,与其用外在的压力去驱动孩子,不如去发掘和激发他们内在的兴趣和动力。通过榜样示范、鼓励探索、提供支持等方式,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有自我驱动力、热爱学习和成长的人。 放手与陪伴:在分离中看见爱,在陪伴中感受幸福。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需要学会放手,给予他们独立的空间。然而,放手并非意味着放弃,而是以一种更智慧、更成熟的方式陪伴。本书探讨了如何把握好放手与陪伴的度,如何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给予他们支持,又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撒手,让他们自由飞翔。 结语: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旅程 《家庭教育的智慧:看见孩子,也看见自己》并非一本速成手册,它更像是一次陪伴,一次邀请。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点亮更多父母心中的智慧之光,让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能找回自己的初心,感受成长的喜悦,最终与孩子一起,踏上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旅程。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育儿道路上探索、坚持、迷茫,又满怀希望的父母们。愿我们都能在看见孩子的同时,也看见那个更完整的自己,一起创造更加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一种动态的、互相学习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灌输。孩子在成长,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行为模式都在不断地变化,而作为家长,我们也理应随着他们的步伐,进行自我更新和提升。然而,现实往往是,我们习惯了用过去的方式去应对现在的孩子,用过去的经验去指导现在的情况,结果可想而知,常常会碰壁。特别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或者进入新的学习阶段,他们会展现出我们从未预料过的想法和行为,这时候,如果家长固步自封,就很容易和孩子产生隔阂。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理解这种“同步成长”理念的书籍,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我渴望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种新的平衡点,既能保持父母的引导作用,又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空间,让他们能够真正地“第二次成长”,而我,也能随之一起蜕变。

评分

最近总觉得自己在育儿这件事上陷入了一种循环,孩子好像长大了,但我的方式却似乎停滞不前,甚至有时候觉得在原地打转。这种感觉非常令人沮丧,总在想,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是不是我错过了孩子成长的某个关键阶段?我尝试阅读了一些育儿文章,观看了一些育儿视频,但很多内容都显得过于理论化,或者说,它们描述的“理想状态”离我的现实生活太远了。我需要的,是一种更接地气的,能够真正触及我内心深处困惑的分享。我渴望找到一种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孩子,并且找到真正有效的沟通和引导方式的方法。这种成长,不是简单地学习技巧,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我的心态和认知,成为一个更能与孩子同步成长的家长。我期待通过阅读,能够获得一些启发,一些能够帮助我打破僵局的思路,让我不再感到迷茫和无力,而是能更有信心地陪伴孩子走过他们的每一个“第二次成长”。

评分

我感觉自己在育儿这条路上,常常会陷入一种“当局者迷”的困境。孩子的一些行为,我可能当下觉得不理解,甚至有些生气,但过后冷静下来,又会觉得也许是自己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尤其是在孩子进入新的年龄段,他们的需求和想法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时候,如果我们家长还用老一套的思维去应对,很容易适得其反。我渴望能有一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用一种充满智慧和同理心的方式,引导我去看待孩子成长中的种种挑战,帮助我拨开眼前的迷雾,看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我想要学习如何更敏锐地捕捉孩子成长的信号,如何更恰当地回应他们的需求,以及如何在不经意间,引导他们走向更好的自己。这种“第二次成长”,对我来说,既是对孩子的期盼,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反思,作为家长,我们常常会把自己的期望、焦虑,甚至是一些未竟的梦想,不自觉地投射到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够替我们完成,或者走上我们认为“正确”的道路。但这样做,不仅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负担,也会让他们失去发掘自己独特潜能的机会。我越来越意识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另一个“我”。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找到一种能够让我放下这些不必要的执念,真正看见孩子独立个体的价值,并学会如何支持他们去探索属于他们自己的生命轨迹。这种“第二次成长”,对我而言,是一种自我放下的过程,也是一种对孩子真正尊重的开始。我期待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种既能保护孩子,又能让他们自由飞翔的平衡方式。

评分

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仿佛是一种“赶鸭子上架”的状态,总想着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期望的样子,却忽略了他们本身的可能性和需求。我们总在强调“你必须做到什么”,却很少去问“你想要什么”,或者“你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单向度的关注,让孩子感受到的压力远大于支持,也让他们失去了自我探索和发现的机会。我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帮助我转变这种教育观念的书,让我从一个“控制者”转变为一个“陪伴者”,从一个“评判者”转变为一个“倾听者”。我想要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如何用一种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与他们沟通,让他们在被爱和被理解的环境中,实现属于他们自己的“第二次成长”。这种成长,应该是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