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学文选类纂
:36.00元
作者:傅宏星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622632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学文选类纂》收录钱基博先生国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文章和著作,也有先生治学的心得和体会,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章有《国学历代变异的问题》、《中国古代学者治学的方法》、《国学之意义及治国学方法之评判》、《今日之国学论》、《十年来国学之商兑》、《孔子圣诞演说》、《治学篇上》、《治学篇下》等,约计25万字。除《国学文选类纂》之外,均未见再版。
内容提要
《国学文选类纂》收录钱基博先生国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文章和著作,也有先生治学的心得和体会,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章有《国学历代变异的问题》、《中国古代学者治学的方法》、《国学之意义及治国学方法之评判》、《今日之国学论》、《十年来国学之商兑》、《治学篇上》、《治学篇下》等。
目录
作者介绍
钱墓博(1887—1957),字子泉,别号潜庐,江苏无锡人。与弟基厚孪生,钱锺书之父。民国时期的古文学家,文史专家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崇章学诚“记诵者学问舟车”的观点,学而不厌,”于车尘马足间,也总手执一卷”,以至。生平读书无一字滑过”。他治学范围极广,博通四部之学,以治集部之学见称于世,有“集部之学,海内罕对”的美誉。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对于群经、诸子、古史地学、古典文学理论,无不淹贯,造诣深湛。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装帧”和“体例设计”也抱有很高的期待。毕竟,阅读体验本身就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国学文选类纂》的排版能够做到既典雅又实用,那就太棒了。比如,采用左右分栏设计,左边是原文,右边是必要的注释和典出索引,这样可以避免眼睛在不同页面间频繁跳转带来的阅读疲劳。字体选择上,如果能兼顾古籍的韵味和现代阅读的舒适度,采用适中的宋体或者仿宋体,配上合理的行距和字距,那光是捧在手里把玩的欲望都会增加不少。更进一步说,如果编纂者能在卷首或卷末增加一份“国学脉络图谱”,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示选篇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者不同流派的交汇点,那简直是点睛之笔。我不希望它看起来像一本冷冰冰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这种对阅读美学的追求,往往也反映了编者对所选内容的敬畏之心和认真程度。好的形式,才能承载好的内容,这是相辅相成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很多所谓的“文选”都持保留态度,它们往往为了追求“包罗万象”而显得零散芜杂,读起来抓不住重点,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漂浮,却找不到可以停靠的岛屿。我更青睐那种经过深思熟虑、带有强烈编纂者个人印记的作品。这本书的“纂”字尤其吸引我,它暗示着一种结构性的重构和提炼,而非简单的堆砌。我希望它能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打磨出的艺术品,每一篇选文的取舍、每一段文字的排列,都服务于一个宏大的叙事目标。比如,它能否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古代“士”的精神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过来的?从早期的忧患意识,到中期的道德实践,再到后期的艺术升华,如果能通过篇章的选择来串联起这条精神主线,那价值就非同一般了。而且,如果能对不同时代的文风差异做一些提纲挈领的分析,哪怕只是在导读中略加点拨,也会让初学者茅塞顿开。我最怕的就是那种“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深入”的泛泛而谈,我希望这本《国学文选类纂》能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精选”后的震撼,是提炼后的精华力量,而不是海量信息的轰炸。
评分这本《国学文选类纂》听名字就让人心生敬畏,想必是收录了中华文化精髓中的经典篇章。我最近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脉络的读物,希望能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找到一个清晰的导引。我特别期待它能在文体上有所创新,比如不仅仅是简单的篇章罗列,而是能有一套独到的编排逻辑,或许能按时间顺序、思想流派,甚至是某一主题的演变来组织材料。如果能配上详尽的注释和现代语译,那就更好了,毕竟许多古文的语境和生僻词汇对于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门槛。我心目中的“文选”典籍,应当是一座知识的宝库,不仅能让人领略古人的风采,更能从中汲取智慧,照见当下。我非常好奇,编者是如何平衡“选”的广度与“纂”的深度的,是侧重于先秦诸子的思辨之美,还是汉赋唐诗的辞藻华章?无论如何,能将这些经典汇集一册,本身就是一项功德。我希望翻开书页时,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感,仿佛能听到那些先贤的低语,领悟他们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刻洞察。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应该是一本可以伴随人一生的精神食粮,每次重读都能有新的体悟。
评分我个人对历史的演进过程总是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文化领域,我想看到“变”与“不变”之间的张力。《国学文选类纂》如果能在我手中展现出一种动态的演变史,那将是一次非凡的阅读体验。我设想,它或许可以按“立世之言”、“修身之道”、“经世之学”、“寄情之美”等更具功能性的维度进行划分,而非拘泥于传统的“经史子集”。例如,我想看看不同时代的大思想家是如何论述“君子”的标准的,这种标准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乃至唐宋时期,经历了哪些微妙的调整和侧重?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文本,读者就能切身感受到社会环境对思想形态的塑造作用。如果编者能巧妙地在章节之间设置“对比阅读提示”,引导读者去发现不同时代对同一主题的不同理解,那么这本书就成功地从“文选”升级为一部“思想史的片段集锦”。这种引导,比任何长篇大论的导论都来得更为直观和深刻,真正体现了“选”的艺术,选的不是篇目,而是思想的轨迹。
评分作为一名非专业人士,我阅读国学经典时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的隔阂和文化背景的缺失。很多时候,我能勉强读懂字面意思,却完全捕捉不到字里行间那种韵味和张力。因此,一本优秀的文选,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桥梁”功能。我非常期待《国学文选类纂》在这方面能有超越性的表现。我不是指那种大段大段的现代白话翻译,那种往往会削弱原文的力量。我更期待的是对特定文化概念、历史典故的精准注疏,比如对“仁义”、“礼乐”、“中和”等核心概念在不同篇章中的具体体现进行对比分析。设想一下,如果能在一篇文章后,附上几条简短但深刻的“文化透视”小注,解释为什么古人会这样表达,这对于提升阅读的深度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再是一本简单的“文选”,而成为了一个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思维模式的“工具箱”。我希望它能帮助我构建起一个稳固的知识框架,让我未来在接触其他国学著作时,能更快地找到参照系,不再迷失在知识的森林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