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魏晋南北朝文献丛稿
定价:98.00元
作者:张金龙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42342638
字数:
页码:5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魏晋南北朝文献丛稿》作者张金龙在全面掌握魏晋南北朝史的基础之上,围绕四个专题,即南北朝武官制度、北魏州郡建置沿革、南朝历史文献及《南巡碑》所录姓氏等学术热点,充分利用文献史料逐一展开了全面的论述。以严密的史料分析与史实考证,呈现出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真实面貌;对一些未曾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亦做了深入探讨。体例独特,内容新颖。其中多数内容皆为作者新研究成果,所引文献也为学界提供了准确的手资料,对于其他学者进一步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魏晋南北朝武官制度文献概说
一、已佚魏晋南北朝官制文献目录
二、晋宋齐隋诸史《百(职)官志》概观
1.诸史志所载魏晋南北朝职官名称比较表
2.诸史志所载魏晋南北朝官制概观
三、魏晋南北朝武官分类
1.将军号(军号、戎号)
2.皇宫禁卫武官
3.东宫禁卫武官
4.公卿尚书系武官
5.都督(监、督)诸军事
6.武职僚佐
四、唐宋政典对魏晋南北朝武官制度的记述
1.杜佑《通典》
2.李林甫等《唐六典》
3.马端临《文献通考》
五、唐宋类书对魏晋南北朝武官制度的记述
1.虞世南《北堂书钞》
2.李防等钛平御览》
【《册府元龟》附】
3.孙逢吉《职官分纪》
六、三部类书引用文献比较:以禁卫将军诸条为例
1.中军将军与领军将军、中领军、北军中候条
2.护军将军、中护军条
3.左、右卫将军条
七、清代史表对魏晋南北朝武官制度的考订
1.万斯同《补历代史表》
2.纪昀等《历代职官表》
3.洪饴孙仨国职官表》
【篇贰】南朝历史文献与学术论著举隅
一、隋唐时期南朝历史文献的存佚状况
二、南朝正史概述
三、宋元《通鉴》学著述与南朝史
1.《资治通鉴》与宋代《通鉴》学著述概说
2.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
3.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4.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与《通鉴释文辩误》
四、赵翼《廿二史札记》对南朝历史的考述
五、今人有关南朝历史的概述与专题研究举例
1.夏曾佑仲国古代史》与钱穆《国史大纲》
2.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与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3.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附论梁朝灭亡原因
4.周一良有关南朝史的论著
【篇叁】《魏书·地形志》丛札——北魏州郡建置沿革杂考
一、恒代河东区
1.北魏前期的司州与后期的燕州
2.云中朔州
3.吐京镇、离石镇与西河郡
4.京军、刑军、岭东、岭西与定阳
5.正平郡
6.泰州与河东郡
7.怀州与河内郡
二、河北青齐区
1.勃海郡
2.清河郡
3.南青州、东徐州与南徐州
4.光州与平州
三、关陇河西区
1.北华州
2.长蛇镇(戍)
3.梁州与南秦州
4.凉州与河州
四、河洛沔北区
1.四中府与四中郎将
2.孝文帝末年的荆州
3.南兖州与东荆州
【篇肆】《南巡碑》所见姓氏丛考
一、“宗族十姓”
1.宗室(直懃)
2.宗族九姓
二、勋臣八姓
三、鲜卑其他各部
1.慕容鲜卑
2.鲜卑段部
3.白部鲜卑
4.其他鲜卑姓氏
四、其他胡姓
1.柔然与高车
2.匈奴/铁弗与乌桓
3.氐族与羌族
4.羯族与卢水胡
5.蛮族/屠各(?)
五、汉族官贵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完这本书的几篇核心论文后,我深刻体会到作者张金龙先生在史料挖掘和考证上的功力之深厚。他似乎拥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从浩如烟海的史料碎片中,精准地拼凑出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细节。比如,他对某个特定宗派在南朝地方豪强支持下的兴衰过程的分析,就颠覆了我过去对该事件的传统认知。他不仅仅是在描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深入剖析“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微妙的影响”。这种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探究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我尤其欣赏他对史料引用的严谨态度,几乎每一处关键论点都有确凿的文献支撑,让人不得不信服。在行文风格上,虽然是严肃的学术论述,但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逻辑推进犹如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即便是复杂的思想交锋,也能被他阐述得井井有条,让非专业读者也能大致跟上他的思路。这种学术的深度与可读性的完美平衡,是很多同类著作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立体”的视角来看待魏晋南北朝。我们通常对这个时期的印象,往往集中在那些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上,或者仅仅停留在竹林七贤的洒脱不羁。然而,丛稿中的一些篇章,却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比如地方士族的日常经济活动,或是底层民众在战乱中的生存状态,甚至是对当时服饰礼仪变迁的细致描摹。这种“向下看”的史学研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扁平化的概念,而是一个充满烟火气和真实挣扎的复杂社会结构。其中一篇关于南北方士人婚嫁习俗差异的比较研究,分析得入木三分,展现了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内在张力与妥协。这种对社会肌理的精微刻画,让我对“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鸣,也让我明白了,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是由无数个体经验交织而成的宏大织锦。
评分如果说学术著作的价值在于“启发思考”,那么这本《丛稿》无疑是成功的。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陷入沉思,甚至开始反刍作者提出的某些观点。作者似乎总能精准地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盲点,并给出富有建设性的未来研究方向。例如,在讨论某一时期佛教造像风格演变时,作者并未满足于风格的描述,而是将其与当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力的闭环解释。这种研究的“前瞻性”和“批判性”,非常具有感染力。它不仅仅是在总结过去的研究成果,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不断挑战既有的知识边界。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激发了我去查阅更多原始文献的动力,让我明白历史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的质疑和再诠释。它成功地将我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思考参与者,这是非常宝贵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触摸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封面设计上,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风格,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书脊的排版也十分讲究,虽然是学术性的丛稿,但丝毫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反而透露着一股子深厚的文化底蕴。拿到手之后,我特意翻阅了目录和前言,感觉编者在选材和编排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内容跨度广,脉络清晰,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特别是对于那些致力于研究那个时代历史和文化的学者或者爱好者来说,光是这样的硬件配置,就已经值回票价了。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新颖的视角,去解读那个“玄学”与“佛学”交织,英雄辈出又充满悲剧色彩的时代。这本书的排版字体选择也恰到好处,间距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细节体现。总而言之,从外在的质感来看,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和细细品读的精品。
评分这本书的编辑和校对工作做得极其出色,这对于一本涉及到大量专业名词和古籍引用的学术文集来说,简直是巨大的成功。我翻阅了数十页内容,几乎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错别字或是引文标注的失误,这在当代出版物中是相当难得的品质体现。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是对作者心血和读者时间的一种尊重。此外,书后附带的索引和人名地名对照表,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特定信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的贴心设计。这表明出版方在制作这本书时,是充分站在了最终使用者的角度考虑问题的,绝非草草付梓。正是这种对质量的坚守,让这本厚重的文献研究得以以最清晰、最可靠的面貌呈现出来,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效率,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加专注于思想本身,而不必为排版或抄录的错误而分心,这种专业度值得高度赞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