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宋刻十四行本史记 | 作者 | 司马迁 |
| 定价 | 6800.00元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 |
| ISBN | 9787550605060 | 出版日期 | 2011-03-01 |
| 字数 | 页码 | 2060 | |
| 版次 | 1 | 装帧 | 盒装 |
| 内容简介 | |
| 《史记》作者司马迁,全书计130卷,详细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余年的历史。该书是我国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更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成书后,广为流传。但是史事错综,内容博杂,后世学者纷纷为之注疏。有影响者为南朝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俗称“三家注”。其中,裴骃兼采当时所见到的前人研究《史记》的成果,将传统的经史注释方法与史注新法融合,完成《史记集解》,影响至为深远。 《史记》刊刻早见于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但原刻本早已亡佚。其修补刻本流传于后世,较为的就是十四行的杏雨藏本。《宋刻十四行本:史记(线装本)》刻于北宋真宗至仁宗年间,是在淳化本的基础上,经勘校后重新开雕。今存十四行本《史记集解》即南宋绍兴初年覆刻于杭州的杏雨藏本。在后世流传中曾藏于毛氏汲古阁、传是楼、瞿氏铁琴铜剑楼等处,其中原版102卷,其余各卷为他本配补,具有极高的版本和收藏价值,是为不可多得之善本。 |
| 作者简介 | |
| 司马迁(约前145或135—?),字子长,西汉夏阳人,我国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继承父志,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开始编写《史记》,历时十余年乃成。全书计130卷,详细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余年的历史。该书是我国部纪传体通史。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翻开这本《史记》,立刻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震撼。司马迁的笔触,真不是盖的,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人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场景。尤其是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好,时而娓娓道来,细致入微,时而又疾风骤雨,将权谋斗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他对那些边缘人物的刻画,不像很多史书那样只关注帝王将相,他笔下的侠客、谋士,甚至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工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和悲剧色彩,让人读来唏嘘不已。而且,作为宋刻本的影印,那种古朴的字体和装帧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捧在手里,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与历史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对话。这本书的排版也相当讲究,注释详尽却不喧宾夺主,让人在阅读主文时,能够保持心流的顺畅,需要查阅时也能迅速找到关键信息。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史诗,值得反复品味和研读。
评分我是一个对古典文学推崇备至的人,阅读《史记》无数遍,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悟。这本特定的版本,带给我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沉静”。少了现代印刷品的喧哗感,多了一种古籍特有的内敛和肃穆。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对于礼制和乐律的记载部分,司马迁在描述这些内容时,那种严谨细致的笔法,让人对先秦的文化形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同于流水账式的编年体,他巧妙地将人物传记与历史事件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极富叙事张力的结构。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置身于历史洪流中的旁观者,见证着朝代的更迭,也洞察着人性的幽微。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那种朴实而厚重的封面材质,也强化了这种沉静感,让人在翻阅时自然而然地就放慢了节奏,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背后的深意和重量。这是一种对阅读本身的尊重。
评分对我这种非专业研究人员来说,阅读经典最大的障碍往往在于“代沟”——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但这套影印本,通过其精良的呈现方式,极大地缓解了这种阅读障碍。我发现,那些原本在普通白话译本中被“稀释”掉的历史语感,在这本宋刻本中得到了完美的保留。去感受那种古老的用词习惯和句式结构,反而能让我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始思维。它没有过多花哨的现代设计干扰,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文本本身。这就像是直接从源头取水,虽然可能会费力一点,但那份甘甜和纯粹是任何加工品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放在我的书架上,不仅仅是内容的价值,更是一种视觉上的镇宅之宝,每一次目光扫过,都提醒着我中华文明数千年薪火相传的坚韧与伟大。能拥有这样一本集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于一身的文献,实属幸事。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入手时,我有点担心影印本的清晰度和易读性,毕竟古代的刻本,墨色深浅不一,对现代读者的眼睛是个考验。但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这次的表现,真的超出了我的预期。他们的制版技术非常高超,即便是那些细节非常精微的文字,也依然保持了极高的清晰度,阅读体验竟然比一些现代的宋体排版还要更舒服。这大概就是“原汁原味”的魅力所在吧。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喜欢做大量的旁注和圈画,以前看古籍影印本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珍贵的文物。但这一本,虽然珍贵,却因为其极佳的装帧质量和纸张韧性,让我能够大胆地进行批注和标记,真正将它当成一本可以“使用”的工具书,而不是只能供在神坛上的摆设。这种“可用性”和“学术价值”的完美结合,是很多出版社难以企及的高度。它成功地架起了古代文献与现代读者之间的桥梁,既保留了历史的温度,又提供了现代的便利。
评分这次入手这版《史记》,最让我惊喜的是它那种近乎“原貌重现”的质感。拿在手上,能清晰感受到纸张的纹理,那种带着岁月沉淀的微黄,和字体边缘的微微洇墨感,简直是收藏级的享受。我通常阅读比较偏向于那种严肃的学术研究性质的书籍,但这本影印本,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别样的阅读乐趣——不是纯粹的信息获取,而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我特意比对了几个关键章节的叙事风格,司马迁的叙事逻辑,那种“实录”精神,即便隔着千年,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他那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大抱负。比如他写项羽的霸气与悲凉,那种对比和张力,后世几乎无人能及。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透露出一种对原著的尊重,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极其考究,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出版方在“卖书”,更是在“守护”一部国宝级的文献。我甚至会花时间去揣摩那些古老的书签印记,想象着当初宋代士人是如何在这些文字间穿梭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普通印刷品无法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