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
定价:20.00元
作者:中国营养学会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11723250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由中国营养学会**制定,以科学证据为基础,为中国学龄儿童提供科学、全面、**的膳食营养指导,为中国学龄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本书还特别推出“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可视化图形,*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的五条核心推荐内容。
目录
一、修订背景二、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 (一)认识食物,学习烹饪,提高营养科学素养 【提要】 【关键推荐】 【实践应用】 【科学依据】 【链接】 (二)三餐合理,规律进餐,培养健康饮食行为 【提要】 【关键推荐】 【实践应用】 【科学依据】 【链接】 (三)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不喝含糖饮料 【提要】 【关键推荐】 【实践应用】 【科学依据】 【链接】 (四)不偏食节食,不暴饮暴食,保持适宜体重增长 【提要】 【关键推荐】 【实践应用】 【科学依据】 【链接】 (五)保证每天至少活动60分钟,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提要】 【关键推荐】 【实践应用】 【科学依据】 【链接】三、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2016)附录 学龄儿童各类食物建议摄入量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远影响,在于它对“地区差异”和“季节变化”的细致考量。我们生活在南方,饮食习惯与北方有显著不同,过去很多全国性建议难以完全套用。然而,这本指南巧妙地提供了框架性的指导原则,同时辅以大量的“可调整范围”,允许我们根据本地的食材供应和家庭的烹饪习惯进行微调。例如,对于海产品摄入的建议,就非常贴合沿海地区的特点,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方向。再者,它对不同季节的膳食侧重也有所提及,比如冬季应如何增加热量和耐寒的食物摄入,夏季如何保证水分和矿物质的补充,这些细微的差别,体现了编撰团队对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多变的现实的深刻理解。它不是一本“一刀切”的标准答案,而是一份“可定制”的营养蓝图。正是这种对本土化、动态化调整空间的预留,使得这本书在实际应用中,成为家庭餐桌上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沉默的顾问”。
评分这本《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的推出,无疑为我们这些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南。我记得当时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清晰的结构和详尽的数据所吸引。它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式指导,而是深入到具体的食物种类、营养素的摄入量,以及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活动水平相匹配的能量需求。翻开目录就能感受到那种专业性,从宏观的膳食模式到微观的维生素矿物质建议,几乎涵盖了儿童膳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它对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的考量,使得这些建议更具本土化的可行性,而不是生搬硬套国外的标准。书中对“平衡膳食”的解读非常透彻,不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要多吃蔬菜水果”,而是结合了中国学龄儿童的实际饮食结构,给出了如何巧妙地将这些健康食物融入日常三餐的实用技巧。比如,对于一些偏食的“小机灵鬼”,指南里似乎隐晦地提到了如何通过食物的形态、颜色搭配来提高吸引力,虽然没有直接写“秘诀”,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对儿童心理的理解,让阅读体验倍增亲切感。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营养师,用科学的数据和人性化的指导,帮助我们构建孩子未来健康的基石。
评分阅读《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2016)》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系统性的营养知识重塑。过去,我对“营养”的理解可能停留在“多吃点肉补钙”这种粗浅的层面。这本书彻底颠覆了这种刻板印象,它强调的是膳食结构的多样性和宏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协同作用。我深切体会到,膳食不仅仅是为了“吃饱”,更是为了“吃好”,是为了支持孩子旺盛的大脑发育和免疫系统的构建。书中关于“饮水”的篇幅虽然不长,但其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提醒了我这个常常忽略白开水价值的“粗心家长”。它将水提升到了与主食、蔬菜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种非常及时的理念更新。而且,指南中对于膳食教育的重视,也启发了我,不仅仅关注“我给孩子吃了什么”,更要关注“孩子是如何看待食物的”。它引导我们去培养孩子健康的饮食观和生活习惯,而不仅仅是喂饱他们的肚子。这种由内而外的教育理念,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简单的“食谱指导”。
评分说实话,作为一名长期在厨房里摸爬滚打的家长,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指南的“接地气”程度超乎想象。我们常常被各种“超级食物”的宣传弄得眼花缭乱,但这本书回归到了最朴素的真理——均衡的食物搭配才是王道。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健康食品”的界定和建议,那种措辞是相当谨慎而有力的,既没有一棍子打死,又明确指出了潜在的风险。例如,它对含糖饮料的讨论,不是简单地禁止,而是提供了替代方案和适量原则的把握尺度。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零食”的部分,这简直是家长们的救星。零食在现代儿童生活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如何选择,什么时候吃,吃多少,指南里给出了非常清晰的层级划分。我根据书中的建议调整了家中零食柜的结构,效果立竿见影,孩子的精神状态和饱腹感都得到了很好的平衡。这种“可操作性”是衡量一本实用指南好坏的关键,而《指南》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是束之高阁的学术论文,而是随时可以摊开来对照操作的日常工具书。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设计和信息的呈现方式给予高度评价。在阅读体验上,它成功地避免了专业书籍的枯燥感。图表的使用非常到位,那些复杂的营养素推荐量和每日食物摄入范围,通过直观的“食物份数”或“餐盘模型”来展示,大大降低了理解难度。我感觉作者团队非常懂得如何与目标读者(即便读者是家长而非专业人士)进行有效沟通。比如,在强调铁元素摄入的时候,它不仅仅是给出了毫克的数字,还会用“相当于X克瘦肉或Y克黑木耳”这样的方式来具象化。这使得我们在准备午餐时,能够迅速在脑海中构建出“今天的这顿饭是否达标”的判断框架。此外,书中对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描述也极具洞察力,青春期前后的营养侧重点差异被清晰地勾勒出来,这对于正处于“拔节期”的我家孩子来说,提供了及时的指导,让我避免了盲目进补或营养失衡。总而言之,这本书在信息架构上做到了专业性与易读性的完美融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