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未聞 古風水彩/岩彩手繪技法教程|8049329 |
| 圖書定價: | 98元 |
| 圖書作者: | 伏蝣 |
| 齣版社: | 人民郵電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8/7/1 0:00:00 |
| ISBN號: | 9787115482822 |
| 開本: | 16開 |
| 頁數: | 200 |
| 版次: | 1-1 |
| 內容簡介 |
| 本書圍繞古風插畫這一主題,以水彩、工筆、岩彩三個畫種為依托,詮釋瞭中國古代傳統祥瑞元素,如花木、古器、瑞獸、敦煌等的畫法,可以給讀者提供創作的靈感和活力。 此外,書中還包含三個畫種的材料介紹、繪畫靈感來源與心得體會,以及完整的過程示範圖解。作者將自己學習插畫三年來微末的心得體會集結成冊,既是對自己這一階段學習的總結,也希望能夠給讀者提供藉鑒。 世間萬物紛呈,繪畫艱辛而有幸,願我們秉性前行。 |
| 目錄 |
1.1 古風水彩簡析/057 1.2 靈感來源與構思/058 2.1 水彩紙/061 2.2 水彩顔料/062 2.3 畫筆/062 2.4 關於裱紙/063 2.5 描綫稿小工具/064 2.6 畫型實例/069 2.7 經典構圖方式/071 2.8 水彩色彩搭配/074 2.9 常用的水彩技法/075 3.1 墨/079 3.2 鈦白、蛤粉白/079 3.3 國畫顔料/082 3.4 古風水彩背景繪製方法/083 4.1 蓮心鹿——巧用主題色與背景色的對比/091 4.2 古燈——掌握光感的層次和對比/094 4.3 飛天——控製墨的濃淡程度/099 4.4 海碗——熟悉傳統用色/105 4.5 團扇——注意明暗對比/110 4.6 天女——如何畫齣白色的層次感/116 4.7 魯山行——小的元素往往更點題/121 5.1 工筆概述/128 5.2 膠礬水及蛤粉的配製方法/129 5.3 常用且實用的工筆技法/132 6.1 霓凰——艷麗的色彩更提神/136 6.3 荷繪——熟練掌握礦物質顔料/139 6.3 鷺鷥——注意構圖的趣味性/145 7.1 岩彩概述/150 7.2 岩彩畫闆畫紙的處理/156 7.3 岩彩顔料及工具講解/160 7.4 常用的岩彩技法/163 8.1 月光河——注意色彩的過渡/172 8.2 瑞獸——掌握撒金的方法/178 8.3 瑞獸-鶴/182 8.4 拈花-尋——控製好顔料的濃度/186 8.4 拈花-歸——色彩搭配要和諧/191 8.5 拈花-逝/196 |
| 編輯推薦 |
| 微博、樂乎紅人伏蝣經典作品。 16個作品詳細繪製教程。 結閤中國精美古器與祥瑞靈獸,糅閤水彩、工筆、岩彩多種技法。 畫型、裱紙、背景肌理製作手法、顔料介紹及製作等多重技法講解剖析。 |
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在很多藝術教程中,我們常常遇到圖片和文字在同一個版麵上相互遮擋或者對齊混亂的問題,但這本書裏,無論是大段的文字說明還是關鍵步驟的圖解標注,都保持瞭極高的可讀性。尤其是那些專業術語的注釋,不是簡單地用小字放在角落,而是用瞭一種非常優雅的、不打斷閱讀流程的方式嵌入到版麵設計中,顯得既專業又不失美感。我發現自己可以非常流暢地從一個技法點過渡到下一個,中間幾乎不需要停下來去“重新定位”視綫。對於長時間閱讀和學習的人來說,這種流暢的閱讀體驗至關重要。可以說,這本書的整體設計理念體現瞭一種“尊重讀者”的態度,讓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愉悅和高效,這在同類書籍中是比較少見的,細節決定成敗,這一點做得非常齣色。
評分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我最擔心的就是教程裏的範畫對我來說太過高不可攀。然而,這本書在案例選擇上顯得非常接地氣。它不僅展示瞭精美的成品圖,更重要的是,它將復雜的構圖拆解成瞭幾個簡單的幾何結構,讓初學者也能快速上手模仿。我嘗試跟著其中一個關於“山石皴法”的步驟練習,發現即便是最基礎的“披麻皴”,作者也用非常直觀的圖示解釋瞭力度和水分的控製,這比單純看文字描述有效多瞭。最令我驚喜的是,教程裏還專門闢齣瞭一章來講解“如何處理畫麵中的留白”,這對東方美學至關重要的部分,很多教程往往一帶而過,但這本書卻用瞭專門的篇幅去剖析留白的意境和功能,這一點真的非常到位。通過這些細緻的分解,我感覺自己對“畫得像”和“畫得有味道”之間的區彆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極大地增強瞭我繼續鑽研下去的信心。
評分這本書的“預售”標簽讓我有些迫不及待,但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期待,特彆是那種融閤瞭岩彩獨特肌理的古風水彩技法。我之前嘗試過一些水彩教程,但總感覺畫麵偏“淡”,缺少瞭傳統國畫那種沉穩的厚度和曆史感。這本書顯然緻力於彌補這個空白,它似乎在探索一種新的平衡點,即利用水彩的輕盈來勾勒意境,再利用岩彩的礦物質顆粒感來增強物象的實體感和年代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保持水彩的透明度的同時,融入岩彩那種獨有的“澀感”和“厚重”,這對於錶現唐宋時期的那種宏大敘事會非常有幫助。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教會我如何駕馭這兩種看似矛盾的媒介,那它對我創作古代曆史題材的作品將是革命性的突破。我預感這不僅僅是一本技法書,更是一次關於媒介融閤和風格創新的深度探索之旅。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用心瞭,光是拿到手就能感受到那種古典的韻味。我尤其喜歡封麵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觸感溫潤,讓人忍不住想多摸幾下。裏麵的插圖排版也十分講究,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既不會顯得單調,也不會讓人眼花繚亂。感覺作者在每一個細節上都傾注瞭大量的心血,完全不是那種流水綫作業的産物。特彆是內頁的色彩呈現,那種水墨的暈染效果和岩彩的厚重感,通過印刷技術完美地復刻瞭齣來,讓人在翻閱的過程中仿佛能觸摸到畫筆的痕跡。雖然我還沒開始深入學習裏麵的技法,但僅僅是欣賞這些精美的圖例,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這本書的裝幀本身,就已經超越瞭一本普通教程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對於喜歡傳統美學的讀者來說,光是這份視覺上的享受就已經值迴票價瞭,真心佩服裝幀設計團隊的功力。
評分我一直對手繪古風題材非常感興趣,但市麵上很多教程要麼過於偏重於數碼繪畫,要麼就是技法講解過於晦澀難懂,讓人望而卻步。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顯得非常清晰和有條理,它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復雜的概念,而是循序漸進地從最基礎的筆觸練習開始引入。我特彆欣賞它在基礎部分對“氣韻”的探討,這不僅僅是教你如何握筆,更是引導你理解中國傳統繪畫中那種內在的精神氣質。書中對不同顔料特性的解析也極其細緻,比如水彩的透明流動感和岩彩的顆粒質感是如何在畫麵中相互作用,形成瞭獨特的視覺衝擊力,這些都是我之前在其他地方學不到的寶貴經驗。而且,教程中穿插的古代畫論引用,也讓我能更好地將技法與傳統文化背景聯係起來,感覺學習過程不再是枯燥的模仿,而是一種深層次的理解和傳承。這種將理論深度與實操指導完美結閤的方式,非常適閤想要打下堅實基礎的進階學習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