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未闻 古风水彩/岩彩手绘技法教程|8049329 |
| 图书定价: | 98元 |
| 图书作者: | 伏蝣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7/1 0:00:00 |
| ISBN号: | 978711548282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00 |
| 版次: | 1-1 |
| 内容简介 |
| 本书围绕古风插画这一主题,以水彩、工笔、岩彩三个画种为依托,诠释了中国古代传统祥瑞元素,如花木、古器、瑞兽、敦煌等的画法,可以给读者提供创作的灵感和活力。 此外,书中还包含三个画种的材料介绍、绘画灵感来源与心得体会,以及完整的过程示范图解。作者将自己学习插画三年来微末的心得体会集结成册,既是对自己这一阶段学习的总结,也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借鉴。 世间万物纷呈,绘画艰辛而有幸,愿我们秉性前行。 |
| 目录 |
1.1 古风水彩简析/057 1.2 灵感来源与构思/058 2.1 水彩纸/061 2.2 水彩颜料/062 2.3 画笔/062 2.4 关于裱纸/063 2.5 描线稿小工具/064 2.6 画型实例/069 2.7 经典构图方式/071 2.8 水彩色彩搭配/074 2.9 常用的水彩技法/075 3.1 墨/079 3.2 钛白、蛤粉白/079 3.3 国画颜料/082 3.4 古风水彩背景绘制方法/083 4.1 莲心鹿——巧用主题色与背景色的对比/091 4.2 古灯——掌握光感的层次和对比/094 4.3 飞天——控制墨的浓淡程度/099 4.4 海碗——熟悉传统用色/105 4.5 团扇——注意明暗对比/110 4.6 天女——如何画出白色的层次感/116 4.7 鲁山行——小的元素往往更点题/121 5.1 工笔概述/128 5.2 胶矾水及蛤粉的配制方法/129 5.3 常用且实用的工笔技法/132 6.1 霓凰——艳丽的色彩更提神/136 6.3 荷绘——熟练掌握矿物质颜料/139 6.3 鹭鸶——注意构图的趣味性/145 7.1 岩彩概述/150 7.2 岩彩画板画纸的处理/156 7.3 岩彩颜料及工具讲解/160 7.4 常用的岩彩技法/163 8.1 月光河——注意色彩的过渡/172 8.2 瑞兽——掌握撒金的方法/178 8.3 瑞兽-鹤/182 8.4 拈花-寻——控制好颜料的浓度/186 8.4 拈花-归——色彩搭配要和谐/191 8.5 拈花-逝/196 |
| 编辑推荐 |
| 微博、乐乎红人伏蝣经典作品。 16个作品详细绘制教程。 结合中国精美古器与祥瑞灵兽,糅合水彩、工笔、岩彩多种技法。 画型、裱纸、背景肌理制作手法、颜料介绍及制作等多重技法讲解剖析。 |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光是拿到手就能感受到那种古典的韵味。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让人忍不住想多摸几下。里面的插图排版也十分讲究,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单调,也不会让人眼花缭乱。感觉作者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完全不是那种流水线作业的产物。特别是内页的色彩呈现,那种水墨的晕染效果和岩彩的厚重感,通过印刷技术完美地复刻了出来,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仿佛能触摸到画笔的痕迹。虽然我还没开始深入学习里面的技法,但仅仅是欣赏这些精美的图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教程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喜欢传统美学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份视觉上的享受就已经值回票价了,真心佩服装帧设计团队的功力。
评分这本书的“预售”标签让我有些迫不及待,但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特别是那种融合了岩彩独特肌理的古风水彩技法。我之前尝试过一些水彩教程,但总感觉画面偏“淡”,缺少了传统国画那种沉稳的厚度和历史感。这本书显然致力于弥补这个空白,它似乎在探索一种新的平衡点,即利用水彩的轻盈来勾勒意境,再利用岩彩的矿物质颗粒感来增强物象的实体感和年代感。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保持水彩的透明度的同时,融入岩彩那种独有的“涩感”和“厚重”,这对于表现唐宋时期的那种宏大叙事会非常有帮助。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教会我如何驾驭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媒介,那它对我创作古代历史题材的作品将是革命性的突破。我预感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法书,更是一次关于媒介融合和风格创新的深度探索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在很多艺术教程中,我们常常遇到图片和文字在同一个版面上相互遮挡或者对齐混乱的问题,但这本书里,无论是大段的文字说明还是关键步骤的图解标注,都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尤其是那些专业术语的注释,不是简单地用小字放在角落,而是用了一种非常优雅的、不打断阅读流程的方式嵌入到版面设计中,显得既专业又不失美感。我发现自己可以非常流畅地从一个技法点过渡到下一个,中间几乎不需要停下来去“重新定位”视线。对于长时间阅读和学习的人来说,这种流畅的阅读体验至关重要。可以说,这本书的整体设计理念体现了一种“尊重读者”的态度,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愉悦和高效,这在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细节决定成败,这一点做得非常出色。
评分我一直对手绘古风题材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很多教程要么过于偏重于数码绘画,要么就是技法讲解过于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显得非常清晰和有条理,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概念,而是循序渐进地从最基础的笔触练习开始引入。我特别欣赏它在基础部分对“气韵”的探讨,这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握笔,更是引导你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那种内在的精神气质。书中对不同颜料特性的解析也极其细致,比如水彩的透明流动感和岩彩的颗粒质感是如何在画面中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冲击力,这些都是我之前在其他地方学不到的宝贵经验。而且,教程中穿插的古代画论引用,也让我能更好地将技法与传统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感觉学习过程不再是枯燥的模仿,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和传承。这种将理论深度与实操指导完美结合的方式,非常适合想要打下坚实基础的进阶学习者。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最担心的就是教程里的范画对我来说太过高不可攀。然而,这本书在案例选择上显得非常接地气。它不仅展示了精美的成品图,更重要的是,它将复杂的构图拆解成了几个简单的几何结构,让初学者也能快速上手模仿。我尝试跟着其中一个关于“山石皴法”的步骤练习,发现即便是最基础的“披麻皴”,作者也用非常直观的图示解释了力度和水分的控制,这比单纯看文字描述有效多了。最令我惊喜的是,教程里还专门辟出了一章来讲解“如何处理画面中的留白”,这对东方美学至关重要的部分,很多教程往往一带而过,但这本书却用了专门的篇幅去剖析留白的意境和功能,这一点真的非常到位。通过这些细致的分解,我感觉自己对“画得像”和“画得有味道”之间的区别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极大地增强了我继续钻研下去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