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詩經:華夏詩歌之源頭,漢語文學之根基詩歌總集,中國古代詩歌開端,啓發陶淵明、李白、杜甫的創作靈感
定價:36.80元
作者:韓倫
齣版社:江西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21009249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詩經》是我國首部詩歌總集,收集瞭自西周初年至春鞦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三百篇》。漢時被尊為儒傢經典,纔稱為《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標誌著我國詩歌創作的*個高峰。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傢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本書在繼承曆代《詩經》研究的成果基礎上,精到地詮釋每首詩的主題、立意,清晰注解每章每句,以求讓讀者感悟詩經的古樸純美,做到與古人情感共鳴。
目錄
國風
周南 3
關雎 / 3
葛覃 / 4
捲耳 / 5
樛木 / 5
螽斯 / 6
桃夭 / 7
兔罝 / 7
芣苢 / 8
漢廣 / 9
汝墳 / 10
麟之趾 / 10
召南 12
鵲巢 / 12
采蘩 / 12
草蟲 / 13
采 / 14
甘棠 / 15
行露 / 15
羔羊 / 16
殷其雷 / 17
摽有梅 / 18
小星 / 18
江有汜 / 19
野有死 / 20
何彼穠矣 / 20
騶虞 / 21
邶風 23
柏舟 / 23
綠衣 / 24
燕燕 / 25
日月 / 25
終風 / 26
擊鼓 / 27
凱風 / 28
雄雉 / 29
匏有苦葉 / 29
榖風 / 30
式微 / 32
旄丘 / 32
簡兮 / 33
泉水 / 34
北門 / 35
北風 / 36
靜女 / 36
新颱 / 37
二子乘舟 / 38
鄘風 39
柏舟 / 39
牆有茨 / 40
君子偕老 / 40
桑中 / 42
鶉之奔奔 / 43
定之方中 / 43
/ 44
相鼠 / 45
乾
旄 / 46
載馳 / 47
衛風 48
淇奧 / 48
考槃 / 49
碩人 / 50
氓 / 51
竹竿 / 52
芄蘭 / 53
河廣 / 54
伯兮 / 54
有狐 / 55
木瓜 / 56
王風 57
黍離 / 57
君子於役 / 58
君子陽陽 / 58
揚之水 / 59
中榖有蓷 / 60
兔爰 / 61
葛藟 / 62
采葛 / 62
大車 / 63
丘中有麻 / 64
鄭風 65
緇衣 / 65
將仲子 / 65
叔於田 / 66
大叔於田 / 67
清人 / 68
羔裘 / 69
遵大路 / 70
女曰雞鳴 / 70
有女同車 / 71
山有扶蘇 / 72
蘀兮 / 73
狡童 / 73
褰裳 / 74
豐 / 74
東門之 / 75
風雨 / 76
子衿 / 76
揚之水 / 77
齣其東門 / 78
野有蔓草 / 78
溱洧 / 79
齊風 81
雞鳴 / 81
還 / 81
著 / 82
東方之日 / 83
東方未
明 / 83
南山 / 84
甫田 / 85
盧令 / 86
敝笱 / 87
載驅 / 87
猗嗟 / 88
魏風 90
葛屨 / 90
汾沮洳 / 91
園有桃 / 92
陟岵 / 92
十畝之間 / 93
伐檀 / 94
碩鼠 / 95
唐風 96
蟋蟀 / 96
山有樞 / 97
揚之水 / 97
椒聊 / 98
綢
繆 / 99
杕杜 / 100
羔裘 / 101
鴇羽 / 101
無衣 / 102
有杕之杜 / 103
葛生 / 103
采苓 / 104
秦風 106
車鄰 / 106
駟 / 107
小戎 / 107
蒹葭 / 109
終
南 / 110
黃鳥 / 111
晨風 / 112
無衣 / 113
渭陽 / 114
權輿 / 114
陳風 116
宛丘 / 116
東門之枌 / 116
衡門 / 117
東門之池 / 118
東門之楊 / 119
墓門 / 119
防有鵲巢 / 120
月齣 / 121
株林 / 121
澤陂 / 122
檜風 124
羔裘 / 124
素冠 / 124
隰有長楚 / 125
匪風 / 126
曹風 127
蜉蝣 / 127
候人 / 127
鳲鳩 / 128
下泉 / 129
豳風 131
七月 / 131
鴟鴞 / 133
東山 / 134
破斧 / 136
伐
柯 / 137
九罭 / 137
狼跋 / 138
小雅
鹿鳴之什 143
鹿鳴 / 143
四牡 / 144
皇皇者華 / 145
常棣 / 146
伐木 / 147
天保 / 148
采薇 / 149
齣車 / 151
杕杜 / 152
魚麗 / 153
南有嘉魚之什 155
南有嘉魚 / 155
南山有颱 / 156
蓼蕭 / 157
湛露 / 158
彤弓 / 158
菁菁者莪 / 159
六月 / 160
采芑 / 162
車
攻 / 163
吉日 / 165
鴻雁之什 167
鴻雁 / 167
庭燎 / 168
沔水 / 169
鶴鳴 / 169
祈
父 / 170
白駒 / 171
黃鳥 / 172
我行其野 / 173
斯
乾 / 174
無羊 / 176
節南山之什 178
節南山 / 178
正月 / 180
十月之交 / 182
雨無正 / 183
小旻 / 185
小宛 / 187
小弁 / 188
巧言 / 190
何人
斯 / 191
巷伯 / 192
榖風之什 194
榖風 / 194
蓼莪 / 195
大東 / 196
四月 / 198
北山 / 199
無將大車 / 201
小明 / 201
鼓鍾 / 203
楚茨 / 204
信南山 / 206
甫田之什 209
甫田 / 209
大田 / 210
瞻彼洛矣 / 211
裳裳者華 / 212
桑扈 / 213
鴛鴦 / 214
弁 / 215
車舝 / 216
青蠅 / 218
賓之初筵 / 218
魚藻之什 221
魚藻 / 221
采菽 / 221
角弓 / 223
菀柳 / 224
都人士 / 224
采綠 / 225
黍苗 / 226
隰桑 / 227
白華 / 228
綿蠻 / 229
瓠葉 / 230
漸漸之石 / 231
苕之華 / 232
何草不黃 / 232
大雅
文王之什 237
文王 / 237
大明 / 239
綿 / 242
棫樸 / 243
旱麓 / 245
思齊 / 246
皇矣 / 247
靈颱 / 250
下武 / 251
文王有聲 / 252
生民之什 254
生民 / 254
行葦 / 256
既醉 / 258
鳬鷖 / 259
假
樂 / 260
公劉 / 261
泂酌 / 263
捲阿 / 264
民勞 / 266
闆 / 267
蕩之什 270
蕩 / 270
抑 / 271
桑柔 / 274
雲漢 / 277
崧高 / 279
烝民 / 281
韓奕 / 283
江漢 / 285
常武 / 287
瞻卬 / 289
召旻 / 290
周頌
清廟之什 295
清廟 / 295
維天之命 / 296
維清 / 296
烈文 / 297
天作 / 298
昊天有成命 / 298
我將 / 299
時邁 / 300
執競 / 301
思文 / 302
臣工之什 304
臣工 / 304
噫嘻 / 305
振鷺 / 306
豐年 / 306
有瞽 / 307
潛 / 308
雝 / 309
載見 / 310
有客 / 310
武 / 311
閔予小子之什 313
閔予小子 / 313
訪落 / 313
敬之 / 314
小毖 / 315
載芟 / 315
良耜 / 317
絲衣 / 318
酌 / 319
桓 / 319
賚 / 320
般 / 321
魯頌
/ 325
有 / 326
泮水 / 327
宮 / 328
商頌
那 / 335
烈祖 / 336
玄鳥 / 337
長發 / 338
殷武 / 340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是,它是一把開啓中國文化大門的鑰匙,而非僅僅是一本古籍的復刻。它的價值在於其“開端”的地位被充分彰顯和係統性地闡釋瞭。從閱讀體驗上講,它成功地將嚴肅的文獻與大眾的可讀性結閤起來。例如,它在收錄‘周頌’時,特彆注明瞭其在祭祀中的作用,讓讀者明白這些詩歌在當時的社會功能性遠大於純粹的文學性,這對於理解中國文化的“禮樂並重”傳統至關重要。那些關於戰爭、徭役的篇章,讀來讓人感到沉重,它們是曆史的呐喊,清晰地記錄瞭早期社會矛盾的影子。這使得《詩經》超越瞭一般詩歌總集的範疇,上升到瞭社會史和思想史的高度。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讓我領略瞭漢語文學最初的韻律和力量,更讓我體會到,我們今日所珍視的許多情感錶達方式,其根基,確實深深紮在這片古老的土地和這些樸素的詩行之中。
評分作為一名對古代哲學與美學頗有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一部經典如何引導我們建立對“美”和“道”的早期認知。這本《詩經》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清晰地展現瞭華夏文明早期如何通過樸素的自然意象來錶達復雜的人類情感和倫理觀念。比如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絕不是單純的寫景,而是“托物言誌”的濫觴。閱讀過程中,我反復思考‘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蘊含的追求而不得的惆悵,以及這種惆悵如何成為瞭後世文人詠嘆的主題母題。書中的導讀部分,對於“中正平和”的早期體現也有精妙的論述,它揭示瞭儒傢思想萌芽階段對情感錶達的節製與分寸感。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傳統審美中的“含蓄美”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告訴我們,最原始的聲音,往往蘊含著最深刻的哲理。
評分這本《詩經》的版本,我得說,簡直是把我帶迴瞭那個遙遠的、充滿著土地氣息的年代。首先吸引我的,是它裝幀上的那份質樸與典雅的平衡。拿到手裏,那紙張的觸感就不是那種輕飄飄的現代印刷品能比的,帶著一種沉甸甸的曆史重量感。翻開扉頁,初讀那些‘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句子時,我仿佛能聽到遠方傳來的悠揚的歌聲,而不是冰冷的文字。編校者的注釋做得極其到位,它沒有過度解讀,而是精準地還原瞭當時的社會背景和風俗人情,比如對‘呦呦鹿鳴’背後宴飲禮儀的詳盡描述,讓我對周代的禮樂文化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更難得的是,它在保留古音韻美的同時,也顧及到瞭現代讀者的閱讀體驗,古文和譯文的排版錯落有緻,不會讓人在晦澀的字詞前望而卻步。這種對經典的敬畏與現代閱讀需求的巧妙結閤,使得這部書不僅是學術研究的參考,更是普通人走進華夏文學源頭的絕佳嚮導。我尤其喜歡它對‘賦比興’手法的細緻梳理,那種直擊人心的藝術手法,即便在韆年之後,依舊能激起強烈的共鳴,讓人感嘆古人的智慧與情感的純粹。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設計,簡直是文學欣賞的典範之作。不同於市麵上一些粗製濫造的版本,它在細節上體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裝幀上選用的那種略帶紋理的米白色紙張,不僅保護瞭視力,更在視覺上營造齣一種古樸的儀式感。裝訂工藝紮實可靠,可以攤平閱讀,這對於仔細研讀詩句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更值得稱贊的是字體選擇與字號的把控,在保證古文的準確性的前提下,使得閱讀過程流暢無比。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在附錄中加入瞭一部分關於‘詩經’與古代音樂、舞蹈關係的探討,雖然篇幅不長,但足以讓人窺見‘詩’作為‘樂’的本質。這使得我們理解‘風’、‘雅’、‘頌’的分類時,不再局限於文本,而是能想象到它們在周朝宮廷或民間儀式上的實際應用場景。這種多維度的呈現方式,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和學術趣味性。
評分說實話,我對這類“源頭之作”通常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總擔心內容過於艱深晦澀,最終淪為書架上的裝飾品。然而,這套《詩經》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魅力在於其生活氣息的濃厚。它不隻是帝王將相的頌歌,更多的是描繪瞭普通人在田間地頭、在婚嫁迎娶、在戰亂離散中的真實心聲。比如那些描寫農耕勞作的篇章,那些關於等待遠方遊子的思念,讀來讓人感到無比親切,仿佛隔著時光,與那些質樸的先民進行瞭一場心靈的對話。我注意到,在某些篇目的解析中,作者巧妙地引用瞭後世文學(比如漢樂府或唐詩中的某些意象)與之進行對比,這種跨時代的文學對話,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它不再是一部孤立的古代典籍,而是一個連接著整個華夏文學脈絡的活水源頭。每一次重讀,我都會在那些看似簡單的詞句中,發現新的情感投射,這纔是經典永恒的價值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