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國學研究文萃·考古捲 國學/古籍 書籍 |
| 作者: | 袁行霈 |
| 定價: | 150.0 |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8-05-01 |
| ISBN: | 9787301292587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 內容簡介 | |
北京大學袁行霈先生主編《國學研究》自1993年3月創刊一來,收錄瞭諸多學術大傢名傢的學術文章,該刊收錄文章嚮來以高水平、高規格、高要求著稱學界,同時又以其學科議題的交叉性、廣泛性和開放性享譽學壇。《國學研究文萃》(考古捲)擷取《國學研究》二十餘年收錄的考古學方麵具有典範性和代錶性的學術文章,集其大成而萃為一編,故可以稱謂考古學闆塊中的濃縮版或精華版“文萃”,此次收錄的22篇文章涉及考古學的各個發生時代,也兼及各個專業方嚮,內容麵廣而深,學思博雅而精,體現瞭《國學研究》具有的學術品格和研究水準。另外,收錄論文的作者群主要是北京大學從事考古學專業的諸位學術名傢,這些文章不僅能充分呈現北京大學考古學豐富的學術成就和學術貢獻,也能充分展示其特有的學術風格和研究進路。因此該書對宣傳和展示《國學研究》刊物以及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具有雙重效果和文化意義,從而對於學界的相關學術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和推動價值。 |
| 目錄 | |
| 發刊辭袁行霈 重建早期中國的歷史 嚴文明 中國環濠聚落的演變 嚴文明 中國早期原始文化的相對獨立性及其成因 王幼平 中國古代禮製文明的考古學觀察 高崇文 中國北方的史前石鏃 趙輝 沙井文化研究 李水城 黃銅冶煉工藝在中國的産生與發展 周衛榮 新疆青銅時代諸文化的比較研究 ——附論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 水濤 湯都垣亳説考辨 鄒衡 召公奭、燕國始封及相關史事的考察 孫慶偉 周代棺槨多重製度研究 趙化成 峽江地區的先秦文化 孫華 圍棋與中國文化 齊東方 包山二六六號簡所記木器研究 李傢浩 秦漢帝陵陵寢製度探討 高崇文 永固陵與北魏政治 瀋睿文 內濛古土默川、大青山的北魏鎮戍遺跡 蘇哲 吐火羅神祇考 林梅村 阿裏地區劄達縣境的寺院遺跡 ——《古格王國建築遺址》和《古格故城》中 部分寺院的有關資料讀後 宿白 西藏寺廟建築分期試論 ——西藏寺廟調查記之六 宿白 北京紫禁城在規劃設計上的繼承與發展 侯仁之 火之爲藥 ——《本綱目·火部》考證 李建民 後記 |
從一個資深古籍愛好者的角度來看,《考古捲》的價值,更在於它為我們建立瞭一個堅實的“物證”基礎,來反觀和修正那些流傳已久但缺乏實證的文獻記載。它將冰冷的考古發掘成果,轉化為可供闡釋的曆史敘事。我特彆關注其中關於簡帛文獻齣土後,如何反過來校勘和訂正傳世古籍的篇章。書中有專門的章節,對比瞭《說文解字》中某些字形與齣土戰國竹簡上字形的異同,那種文字形體變遷的清晰展示,仿佛曆史的側臉被鏡頭捕捉瞭下來。這種“文獻考古”與“田野考古”的有機結閤,是這套文集最閃光的地方。它不僅對考古工作者有指導意義,對於研究早期思想史、文字史的文史學者來說,更是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庫。每篇文章的引用格式都非常規範,注釋詳實,足見編者團隊的專業水準。讀完後,我感覺對“國學”的理解更加立體瞭,它不再是高閣之上的典籍,而是與腳下這片土地緊密相連的、鮮活的研究對象。
評分說實話,最初拿到這套書時,我有點擔心它的“文萃”之名會過於龐雜,但《考古捲》的編排方式非常精妙,它似乎按照主題和時間綫做瞭一個非常流暢的切割。我最喜歡它處理“器物與製度”關係的部分。比如,書中對商周青銅禮器製度的研究,不是停留在禮器形製上,而是深入到鑄造技術、銘文內容與周禮條文的相互印證。作者用非常生動且極具畫麵感的語言,重構瞭當年諸侯宴饗或祭祀的場景,讓人感覺仿佛置身於那個青銅閃耀的時代。這種“考古學參與曆史重構”的敘事手法,比單純的文獻解讀要鮮活得多。它沒有刻意使用晦澀難懂的術語,但在關鍵的學術概念上,又保持瞭高度的專業性,這使得跨學科的讀者也能找到切入點。而且,書中的許多插圖和圖錶設計得非常用心,數據可視化做得很好,幫助我們直觀理解復雜的年代序列和器物譜係。讀完這部分內容,我對“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理解,有瞭一個全新的、基於實物證據的認識。
評分這套文集在處理一些敏感或有爭議的考古發現時,展現齣極高的學術風範。它沒有采取“一錘定音”的態度,而是像一個耐心的辯論傢,將不同學派的觀點並列呈現。例如,關於某地史前遺址的斷代爭議,書中清晰地列齣瞭碳十四測年數據、地層學分析和齣土陶器類型學的不同論據,然後引導讀者思考每種證據的可靠性和局限性。這種“存疑”的治學精神,纔是真正的國學風範。我個人對早期文明的區域互動非常感興趣,而這本書中關於紅山文化與中原文化接觸點的考古學證據分析,提供瞭很多新的綫索。它通過對玉器紋飾、石器製作工藝的區域性差異對比,勾勒齣一條條此前未被充分認識的早期文化交流通道。閱讀體驗非常充實,因為它迫使我不斷地去查閱和比對原始的田野報告,極大地激發瞭我主動求知的欲望。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給齣標準答案,而在於提供瞭一套分析復雜考古材料的“工具箱”。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魏晉南北朝的碑刻藝術,想找一些深度解析,結果翻閱這套文集時,發現《考古捲》裏關於這一時期的材料簡直是意外之喜。它沒有把重點放在書法藝術的審美上,而是聚焦於碑文背後的社會結構和宗教傳播路徑。有一篇專門探討瞭某處石窟造像題記的銘文,作者不僅考證瞭施主的名字和身份,還根據其用詞習慣和地域方言特徵,反推瞭當時佛教信徒群體的構成,簡直是“以小見大”的典範。這種研究範式,把我從純粹的文物欣賞者,拉升到瞭曆史細節的探究者。閱讀過程中,我甚至需要對照著幾本地理誌和官製誌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這說明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絕非休閑讀物。我尤其欣賞它對考古報告的“再詮釋”,很多早期發掘的結論,由於工具和理論的限製,現在看來或許有商榷之處,但這本書沒有簡單地推翻,而是將新的研究成果巧妙地嵌入舊的脈絡中,展現齣一種動態的學術視角。對於那些想做深度研究,不想滿足於二手資料提煉的學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提供瞭更紮實的原始語料支持和更具啓發性的分析框架。
評分這套《國學研究文萃·考古捲》簡直是挖掘古籍寶藏的絕佳嚮導!我得說,光是拿到書的那一刻,那種厚重感和油墨的香氣,就讓人瞬間穿越迴瞭那些埋藏在曆史塵埃下的故事中。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通識讀物,而是真正深入到瞭文獻考據的細微之處。舉個例子,書中對於某段齣土文字的摹寫和釋讀過程,那種嚴謹到近乎苛刻的求證態度,著實令人嘆服。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這是什麼”,而是詳細闡述瞭“為什麼是這個解釋”,引用瞭多位不同學派專傢的觀點進行比對和辯析。特彆是那些關於早期甲骨文與金文的演變脈絡的梳理,結構清晰,邏輯性極強,讓人清晰地看到瞭文字是如何從圖畫符號一步步凝練成成熟的漢字體係的。對於長期關注先秦史的朋友來說,這裏的材料可以說是如虎添翼,很多原本模糊不清的年代劃分和器物定名問題,都能在這裏找到令人信服的論據支持。這本書的裝幀也很有品味,內頁紙張的選用,讓那些精細的拓片和圖版得以清晰呈現,大大提升瞭閱讀體驗。總之,這是一部立得住、經得起推敲的學術力作,絕對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鎮宅之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