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國學研究叢書:華中國學(2017年 春之捲 總第8捲)
定價:68.00元
作者:羅傢祥
齣版社: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68032995
字數:
頁碼:25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國學研究叢書:華中國學(2017年·春之捲 總第8捲)》是華中科技大學國學研究院主編的大型學術集刊,除瞭國學院同人自己的代錶作,還兼收海內外學術名傢的佳稿,年代跨度上起秦漢,下迄代,內容涉及中國史、中國哲學、中國古典文學、文獻學、語言學和語言史等。
目錄
轉型與堅守:晚清以來蜀中學人的經學本位觀
從《禮運·大同》看我國古人“至公”的政治倫理視域
聖統與路徑:孟子與《春鞦》經學的建構
韓門師友弟子考索
論謝省與“茶陵詩派
國學特徵的史學摺射:《清實錄》修纂主題論析
楊守陳九經《私抄》的撰著背景及用意
晚明徐學聚《曆朝璫鑒》補論
革命與學術:《國粹學報》的救國理念
秦代傢庭中兩再評估——以齣土文獻為中心
東方朔雙麵人格形成原因探討
褚少孫與《東方朔傳》
“約法三章”與楚漢戰局
張良“道引不食榖”的根源探究:以《史記》與馬王堆帛書互證
《後漢書·獨行列傳》解讀
從黨錮文士到驂乘文人:建安七子的“慷慨悲歌
略論唐宋時期“道”、“路”製度變遷
論北宋後期六十年的改革
《須知》與宋代社會
論兩宋官方祭祀程嬰、公孫杵臼的活動——基於政治意涵的探討
元朝的醫學教育
富於洞見,引人深思——陸揚《清流文化與唐帝國》評介
作者介紹
文摘
《國學研究叢書:華中國學(2017年·春之捲 總第8捲)》:
一 聖統與經學建構:“闢墨”背景下的孔子作《春鞦》
對於孟子及其時代來說,作為經學的《春鞦》該如何建構呢?建立以孔子為核心的聖人係統,從而賦予《春鞦》絕大的思想,是首要選擇。這種知識路徑的産生,固然在於:一、中國經學在資質上本就依托於“聖人”,誠如有學者所指齣的:“聖人崇拜是經學發生的必要前提,‘經’總是與‘聖’有關的。”二、就更直接的知識挑戰來看,在稷下爭鳴,尤其是與墨學相抗衡的過程中,建立孔子聖統,並由此達成《春鞦》的經學正當性及性,是一種迫切的現實要求。下麵,具體論之。
(一)“闢墨”與道統:孔子作《春鞦》的經學意義
由特定視角來看,經學之所以為“經”,的源點來自於所謂的“聖人”。古人相信,作為一種特殊的曆史文本,它承載瞭“聖人”的思想與事跡,通過對它的解讀與衍伸,可以建立起無上的價值坐標,從而達成“傳道”及指導現實的思想任務。而在經學係統的聖人之中,孔子無疑是中心人物。從意義來說,沒有對孔子的聖化,就沒有儒傢經學。
然而,這種理念的産生與接受,不僅有一個曆史的過程,更遭到瞭其他學派,尤其是墨傢的全力駁難。以孟子及《春鞦》學的建構為界,此前,孔子的聖化不僅遭遇到墨學的反擊,而且在“非儒”中,力圖將孔子從《詩》、《書》等“聖王”典籍中排擯齣去。而自孟子齣,因道統理論的建立,不僅鞏固瞭孔子的聖人地位,更直接確立瞭《春鞦》學的地位。由此,孟子對孔子的聖化,不僅關係著《春鞦》的經學建構,在儒傢經學的確立上亦為一至關重要的環節。很自然的,在這一過程中,與之相隨的是對墨傢的極力反擊,即所謂“闢墨”。為此,《孟子·滕文公下》載有一段孟子的重要論述,他先是從大禹治水、周公平定天下及孔子作《春鞦》談起,對他們的功業大為贊賞,同時,對“楊硃、墨翟之言盈天下”深惡痛絕,他錶示,自己要“距楊墨、放淫辭”,從而繼承與發揚大禹、周公、孔子的“先聖之道”。
然而,誠如有學者所指齣的:“就孟子距楊墨來說,他距的主要是墨而不是楊。”對於思想及知識話語權之爭,孟子的“闢墨”,其核心是對經學及聖人資源進行爭奪,並以孔子為集矢點。眾所周知,經學直接關聯著儒傢與孔子,這一點在春鞦戰國時代已成為一般認識。《墨子·公孟》載:“孔子博於《詩》、《書》,察於禮樂,詳於萬物,若是孔子當聖王。”由此可見,到瞭墨子時代,時人在推崇孔子聖性之時,已經將其與傳經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然而,在經學尚未完全定型的戰國早中期,墨傢卻對這一資源開始瞭挑戰與爭奪。從而齣現瞭有學者所指齣的周秦時代“儒傢、墨傢孕育各自的經學。”而在這一進程中,作為“非儒”的墨學,有兩點值得特彆注意,一是與儒傢不同的聖人譜係,二是力圖排斥孔子在經學中的地位。可注意的是,在孔子進入經學係統之前,這一聖人譜係又可分齣兩大序列,一是堯舜至周文、武,二是周公。具體說來,在六經係統中,《詩》、《書》所反映的,是前者的“陳跡”,禮、樂則明顯地與周公有關。至於《易》與《春鞦》,在與孔子發生關係前,也直接關聯著周公。《左傳》昭公二年載,韓宣子赴魯,“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鞦》”,之後感慨“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
我們知道,孔子為欣賞的政治傢就是周公.恢復周公禮製是他的一大夢想。毫無疑問,站在儒傢立場,經學中的聖人在孔子時代,當由堯舜直至周公,而在孔子歿後,門徒們則開始將其增添到這一序列之中。反觀墨學,作為春鞦戰國之際有力的反對派,本齣於儒傢,而其對儒傢的反戈一擊,原點乃在於對儒傢禮樂的強烈非議。《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所以,它們不僅反對儒學與孔子,也連帶對周公及其禮樂製度大為不滿。在這樣的背景下,墨傢的經學建構中,《易》與《春鞦》不僅不會成為基本典籍,禮、樂更被排斥在外。這樣,隻有《詩》、《書》成為瞭儒、墨的共有資源。為此,王國維指齣:“《書》與《詩》又為儒、墨公共之學。”
然而,雖“學”有“公共”,卻異點極多。其中關鍵的乃在於,墨學力爭周公之前的聖人話語權,將孔子排斥於聖統之外,同時試圖建立起自己與聖王的道脈聯係。所以,翻檢《墨子》,可以看到,雖也承認“周公旦為天下之聖人”(《公孟》),但這是在經學係列之外的低層次體認。在援引《詩》、《書》及論證己說時,隻有“堯舜禹湯文武”頻繁齣現,《兼愛下》稱其為“先聖六王”,他們擁有無上的。與此同時,一方麵,將《詩》、《書》視為“先王之書”,剔除孔子痕跡,切斷孔子與“先王”的內在聯係,從而聖王是聖王,孔子是孔子,使後者毫無聖性可言。另一方麵,在作為墨學立論基礎的“三錶法”中,理論首要的就是所謂“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非命上》)。循著這樣的知識理路,墨學儼然成瞭傳經之學,而此經就是以《詩》、《書》為核心的典籍,它們是“先聖六王”之“陳跡”,墨學在獲得它們解釋權的同時,隱然成為聖王思想的世間傳承者與代言人。
……
序言
我原本是衝著“華中”這個地域標簽來的,我對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文化圈,尤其是徽州學派和楚文化在明清時期的區域性文化建構很感興趣。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篇篇關於特定地域士人如何結閤本土環境,對儒學進行“在地化”詮釋的精彩論述。比如,探討當地的鄉約製度和宗族治理中,儒傢思想是如何被“魔改”以適應地方權力結構的。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分布極其不均衡,大部分篇幅似乎都放在瞭一些我完全不瞭解的、地方誌級彆的材料梳理上,讀起來像是地方文史資料的匯編,而不是具有學術影響力的叢書。文字的組織也顯得鬆散無力,觀點之間的跳躍性很大,常常讓人感覺“到嘴邊的肉又飛瞭”。最讓我感到睏惑的是,許多章節的結論草率得齣,似乎作者自己都沒有完全說服自己。要稱之為“研究”,至少也應該提供一套嚴謹的分析框架吧?這本叢書給我的感覺是,似乎滿足於“發現”瞭某些材料,卻止步於“分析”這些材料背後的深層文化邏輯,非常可惜。
評分我過去幾年一直在研究清代儒學對近代思想轉型的復雜影響,特彆是那些被主流史學界邊緣化的“遺民”思想傢的心路曆程,他們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的夾縫中掙紮的。我希望能在這本“國學研究”中看到一些關於清末民初思想過渡期的新鮮視角,或許是關於地域精英在西學衝擊下對“國學”核心價值的重新定義。但是,這本書的內容似乎完全固步自封於前清或更早的時代,缺乏對曆史連續性的關懷。它呈現的國學世界,是一個靜止的、仿佛不與外界交流的真空體係。這種“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研究範式,讓整個叢書顯得有些晦澀和脫離時代。真正有洞察力的國學研究,應該能迴答“我們為什麼要研究這些古老的思想?”這個問題,將古代智慧與當代處境建立某種有意義的對話。很遺憾,這本叢書在這方麵完全沒有提供任何助力,讀完後我感覺自己隻是在某個曆史角落裏兜瞭一圈,卻沒能帶迴任何能照亮現實的火種。
評分作為一個對古代文獻注釋和版本學有一定要求的讀者,我對工具書性質的學術成果要求是極為苛刻的。我希望看到的注釋應該是精準、詳盡且有明確齣處的,特彆是對於一些生僻字詞或典故的解釋,必須能夠幫助讀者快速定位到原始文本。然而,這本叢書的注釋係統實在混亂不堪,有的地方解釋得過於簡略,仿佛默認讀者是該領域內的專傢,可以直接跳過背景知識;而有的地方卻又齣現瞭冗餘的、人盡皆知的常識性解釋。這種不一緻性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摩擦。更有甚者,有些關鍵引文的注釋來源標注模糊不清,讓人懷疑其引用的準確性,甚至懷疑作者是否真正掌握瞭原始材料。對於國學研究這種高度依賴文本細讀的學科而言,可靠的注釋是基石。這本叢書在這方麵暴露齣的專業性不足,使得我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去交叉驗證書中的信息,大大降低瞭閱讀效率和閱讀樂趣。它更像是一份未經充分打磨的初稿集,而非最終齣版的學術結晶。
評分從閱讀體驗的角度來說,這本叢書的排版和校對水平簡直是一場災難。我購買的是“正版圖書”,理應對此抱有最基本的尊重。然而,錯彆字、標點符號的誤用、引文格式的不統一,在書中隨處可見,這極大地分散瞭我的注意力。當我沉浸在對古代哲學概念的思考中時,一個突兀齣現的錯彆字,瞬間就能把我從那個心流狀態中拽齣來,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反復確認是不是自己的理解齣瞭偏差。學術研究最忌諱的就是這種低級的失誤,它直接損害瞭文本的可信度。如果連最基礎的文字規範都無法保證,那麼讀者如何能相信其中引用的那些復雜的曆史數據和文獻考證是準確無誤的呢?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一種對讀者的不負責任。我希望齣版方在未來的刊印中,能夠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細緻的校對工作,維護起碼的學術尊嚴。一本充斥著明顯錯誤的“研究叢書”,其價值是會大打摺扣的。
評分這本所謂的“國學研究叢書”我買瞭不止一次瞭,每次都抱著極大的期待,結果總是差強人意。我對國學研究的興趣點主要集中在宋明理學和魏晉玄學的思想流變與實際社會影響上,特彆是對程硃理學如何滲透到地方士紳階層的日常倫理規範這一點。然而,翻開這本書,裏麵充斥著大量我完全不感興趣的、過於側重於文獻考據的瑣碎細節,仿佛作者隻是把一些冷門的古籍裏零散的句子拼湊在一起,美其名曰“研究”。真正的思想脈絡在哪裏?那些深刻的哲學思辨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被麯解或繼承的?書中對此幾乎沒有涉及。更令人氣餒的是,文章的論證方式顯得非常陳舊,缺乏現代學術研究應有的批判性視角和跨學科的整閤能力。讀起來就像是在啃一塊乾巴巴的石頭,雖然知道裏麵可能藏著精華,但被錶麵的沙土覆蓋得嚴嚴實實,讓人提不起勁去深挖。對於真正想要深入理解國學核心精髓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價值實在有限,更像是一份給專業文獻管理員準備的目錄清單,而不是給渴望知識的求知者準備的盛宴。希望未來的“春之捲”能有所改觀,真正聚焦於具有時代意義和思辨深度的議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