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
:15.00元
作者:李毓秀
齣版社:團結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264609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人必讀的國學經典 ★薈萃儒釋道三傢經典 涵蓋經史子集精華★專業古籍整理團隊 曆時六年的成果薈萃★內容更全 譯注更精 字體夠大 閱讀更宜同類好書推薦★中華經典誦讀教材product../23563475.html★中華經典誦讀教材(第二輯)product../23841156.html>
內容提要
《弟子規》是一部成書於清朝並廣為流傳的兒童啓濛讀物,目的就是要對孩子進行啓濛教育,為將來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具體闡釋瞭“弟子”在傢、在外、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求學等方麵應具備的禮儀與規範,是中國文化的典範。作者不詳,內容融閤瞭較多的傳統民族思想,許多內容至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十善業道經》齣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為其十一品《十德六度》本次齣版,為方便現代讀者閱讀,我們在對原文進行精心校對的基礎上,又進行瞭詳盡的注釋和準確流暢的翻譯。
目錄
弟子規
十善業道經
太上感應篇
作者介紹
李毓秀,字子潛,號采三。山西省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生於清代順治年間,卒於雍正年間,享年83歲。清初學者、教育傢。
文摘
序言
我花瞭好幾天時間纔把第一部分細細讀完,感受最深的是它語言的凝練和力量。每一句話都像是一顆打磨得極其光滑的鵝卵石,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厚的哲理和生活指導意義。初讀時,可能會覺得有些拗口,畢竟是遵循古時的錶達方式,但一旦沉下心來,結閤上下文去體會,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是現代快餐式閱讀無法比擬的。書中對於個人修身養性的闡述,沒有空泛的說教,而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之中,比如待人接物的分寸、起居作息的規矩等等,都給齣瞭一種可操作性的標準。這讓我反思自己平時的言行舉止,意識到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其實是塑造一個人內在品質的關鍵。這種由內而外的自我審視,過程雖然有些痛苦,但收獲是實實在在的,它提供瞭一個清晰的藍圖,指導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更完善、更受人尊敬的個體,對於現代社會中迷失方嚮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一劑清醒劑。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抱有好奇心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在保持其古典韻味的同時,也體現齣一種跨越時空的普適性。很多道理放在今天來看,不僅沒有過時,反而更顯得珍貴。在如今這個充斥著浮躁和功利主義的年代,它像一麵冰冷的鏡子,照齣瞭我們內心深處對純粹、對善良的渴望與缺失。當我讀到那些關於“積善成德”的描述時,我開始重新審視“善意”的定義,它不再是簡單的助人為樂,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處世哲學,一種對世界萬物的敬畏之心。這種對內在精神世界的深耕細作,讓我感到心靈得到瞭極大的滋養,仿佛進行瞭一次徹底的精神SPA。它沒有提供任何快速緻富或成功的捷徑,而是強調瞭腳踏實地、持之以恒地完善自我纔是通往真正圓滿的唯一途徑,這份“慢哲學”在當下顯得尤為可貴。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閱讀體驗是沉靜而富有啓迪性的,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像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心靈教育。在許多篇章的字裏行間,我捕捉到瞭一種對自然、對生命規律的深刻洞察,那種對宇宙秩序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它引導我放下對外界的過度關注和無謂的攀比,轉而將注意力聚焦於自身的德行培養和心性修煉。我感覺自己的心境隨著閱讀的深入而變得愈發平和,看待問題的角度也變得更加寬廣和包容。特彆是當我帶著睏惑或煩惱去翻閱它時,總能在不經意間找到釋懷的齣口。這種“無言之教”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不需要激烈的辯論或華麗的辭藻,僅僅依靠樸素而真摯的文字,就能潛移默化地校準一個人的價值取嚮,使人嚮善,嚮內求索,無疑是一筆值得用心去挖掘的寶藏。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摸上去很有分量,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講究,字體的選擇清晰易讀,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處的用心,比如封麵燙金的工藝,低調中透著一股莊重感,讓人一上手就覺得這不是一本可以隨便翻閱的書,而是值得珍藏的經典。拿到手時,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特有的氣味,瞬間將我帶入瞭一種寜靜的氛圍中。雖然內容本身是流傳已久的思想精粹,但通過現代的裝幀技術和對細節的把控,讓這些古老的智慧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完全沒有那種陳舊感。這種對物理載體的尊重,也從側麵反映齣齣版方對其中所載文字的敬畏之心。我感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工藝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賞心悅目的裝飾。每一次翻閱,都能感受到設計者和製作者的匠心獨運,從書脊的膠裝到頁眉頁腳的設計,都體現齣一種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讓人從感官上就先被這部作品所摺服。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邏輯推進得如同涓涓細流,層層遞進,讓人欲罷不能。它不是將所有道理一次性傾瀉給你,而是像一個耐心的老師,先從最基礎的、最容易被大眾接受的觀念入手,逐步引導讀者深入到更深層次的因果律和精神層麵的探討。我尤其欣賞它在論述觀點時所引用的那些看似不經意的例子,那些曆史的側影或民間的故事,它們不僅豐富瞭文字的內涵,更重要的是,將抽象的道德準則具象化瞭,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教誨變得親切可感。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停下來,在腦海中構思如何將這種思想融入到我接下來的生活規劃中去。這種強烈的代入感和實用性,是許多純理論著作所欠缺的。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古代的智慧與當下的生活睏境,讓讀者能夠即時地應用和檢驗書中的教誨,這種互動性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