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國學研究文萃(語言文獻捲) 國學/古籍 書籍 |
| 作者: | 袁行霈 |
| 定價: | 160.0 |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8-05-01 |
| ISBN: | 9787301290910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 內容簡介 | |
《國學研究文萃(語言文獻捲)收錄已齣版的《國學研究》各輯中有關的漢語言和古典文獻方麵的精萃文章二十九篇,全書66.9萬字。 內容涵蓋瞭古典文獻學和漢語言學諸方麵,包括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版本學、考據學和目錄學的名傢名作,體現瞭近半個世紀古典文獻學和漢語研究的成就,文集還收錄瞭少量序跋。優中選優的《國學研究文萃 語言文獻捲》是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的獻禮之作。 本書主編袁行霈先生是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人文學部主任、國學研究院院長、漢學傢研修基地主任。 |
| 目錄 | |
| 目録 發刊辭袁行霈() 西周金文音係初探郭錫良() 《墨經》“佴”“(言肙)”“廉”“令”四條校釋裘錫圭() “梪”字與真山楚官璽李學勤() 古文字雜識(五則)李零() 石鼓文年代考辨徐寶貴() 漢譯佛典所反映的漢魏時期的文言與白話 ——兼論中古漢語口語語料的鑒定鬍敕瑞() 從《世説新語》看漢語同義詞聚閤的歷史演變楊榮祥() 《切韻》韻目取字問題研究黃耀堃() 論《韆字文》潘吉星() 《説文》段註音辨何九盈() 論乾嘉考據學派彆之劃分及相關諸問題漆永祥() 説“引申假藉”蔣紹愚() 論僻音字的今音誤注現象範新幹() 論《太一避兵圖》李傢浩() 《漢書·藝文誌》釋疑鍾肇鵬() 買地券文廣例張傳璽() 阜陽雙古堆漢簡與《孔子傢語》鬍平生() 馬譯《世説新語》商兌之餘周一良() 論李善注《文選》版本傅剛() 《玉臺新詠》成書年代新証躍進() 《貞觀政要》之日本流傳與其影響池田溫() 影印《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序言鄧廣銘() 西夏書籍的編纂和齣版史金波() 西夏本《孟子傳》研究聶鴻音() 硃彝尊與《經義考》瀋乃文() 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成書蠡測劉玉纔() 《無圈點老檔》乾隆朝辦理鈔本始末閻崇年() 讀散原精捨詩筆記吳宓() 吳宓《讀散原精捨詩筆記》書後季鎮淮() 後記() |
| 編輯 | |
| 國學研究在北京大學素有傳統。1921年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設立,以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研究“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1992年北京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國學研究院前身)成立,以北大人文學科雄厚力量爲基礎,秉承“龍蟲並雕”的方針,緻力於提升國學研究的整體學術水準。 1993年《國學研究》期麵世,到今天已經走過瞭二十五年歷程。《國學研究》旨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宣導實事求是的學風,鼓勵在學術問題上大膽探索,努力創新。正如主編袁行霈先生所説,我們希望通過一代代持續的努力,使歷史悠久的國學展現旺盛的生命力,永葆青春。至2017年年底,《國學研究》已齣版三十九捲,刊登學術論文六百一十六篇。《國學研究文萃》是《國學研究》的精選版,分爲哲學、歷史、考古、文學、語言文獻五捲。萃取的文章,由《國學研究》編委集體甄選,分捲統籌選編。 2018年,正值北京大學建校一百二十周年,我們謹以五捲本《國學研究文萃》獻給母校,亦以此作爲《國學研究》創辦二十五周年紀念。 |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確實透著一股沉靜的古典氣息,拿在手裏很有分量,這對於閱讀古籍相關的文獻來說,是一種無聲的尊重。我個人更偏愛那種在細枝末節處見真章的學問。比如說,對於異體字、俗體字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譜係梳理,或者對某些特定時期官修正史中是否存在隱晦的文獻篡改痕跡的偵查。這些都是非常“咬牙切齒”的研究領域,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緻入微的觀察力。我希望能從這套文萃中讀到那種“尋蹤捕影”的閱讀體驗,那些學者們是如何通過細微的字形變化,重建曆史的某一角。如果能有針對性地討論特定字書(如《康熙字典》的某些條目)的收錄爭議,那簡直是正中下懷。這關乎我們如何更準確地“看到”古人書寫的本意。
評分我最近在嘗試自己整理一些傢傳的地方誌殘本,發現最大的障礙就是缺乏可靠的、權威的文獻比對工具。很多地方誌中引用的典故或對古代官製、職位的解釋,在現代齣版的字典或工具書中往往難以找到精準的對應。因此,我非常看重一套匯集瞭精英學者對基礎文獻進行梳理的文集。我希望這套《文萃》能包含一些關於古代典章製度在不同文獻中錶述差異的專題研究,哪怕隻是側重於某一朝代的某一部門的用語習慣。這樣的研究,對於我們理解古代社會運作的機製,比單純研究純粹的文字學更有實踐意義。畢竟,國學研究的最終目的,不應該隻是象牙塔裏的自我欣賞,而是要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讀和傳承那些構築我們文化根基的製度性文本。它的實用價值,對我來說,比純粹的理論創新更為重要。
評分這套《國學研究文萃(語言文獻捲)》實在讓我眼前一亮,雖然我個人對語言文獻的研究涉獵不深,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能感受到編者團隊的用心和深厚功底。我記得我最近在看一本關於古代漢語語法演變的書,裏麵對一些特殊句式的分析總是讓我感覺隔靴搔癢,總覺得缺少一個更宏觀、更係統性的文獻支撐。我期待這套文萃能提供一些突破性的研究視角,比如關於上古漢語聲韻的最新考證成果,或者是一些長期被忽視的古代碑刻文字的整理與解讀。我尤其關注那些涉及古籍校勘和文獻流傳史的篇章,因為這些往往是理解古代思想如何準確傳承的關鍵。希望看到裏麵能有詳盡的圖版和清晰的注釋,能讓像我這樣非專業齣身的愛好者也能窺探一二,而不是隻有艱澀的學術術語堆砌。總而言之,它給我的感覺是嚴謹而紮實的學術集結,是值得反復咀嚼的資料庫。
評分說實話,我對“文萃”這類匯編性質的圖書總是有種復雜的情感。一方麵,它代錶瞭階段性的學術成果,信息密度高,省去瞭我四處搜尋單篇論文的麻煩;另一方麵,不同作者的風格和研究方法參差不齊,閱讀起來就像在走馬觀花,很難保持心流。不過,衝著“國學/古籍”這個標簽,我還是願意給它一個機會。我最近正在研究宋代士大夫的私傢藏書目錄,希望能從中發現一些失傳已久的善本綫索。如果這套文萃裏恰好收錄瞭某位重要藏書傢的目錄校注或相關的考證文章,那它的價值就不可估量瞭。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種能夠引發我進行二次思考和交叉驗證的深度文本,而不是停留在錶麵描述的綜述。一個好的文集,應當是能激起你拿起原典進行比對的“導火索”,而不是終點。我希望它能為我指明更多值得深挖的“礦藏”。
評分拿到這套書,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其跨越領域的廣度。雖然主打“語言文獻”,但國學研究的本質就是相互滲透。我個人近期對魏晉南北朝的經學非常感興趣,特彆是那些在佛道思想衝擊下,儒傢經典解釋權如何被爭奪和重塑的過程。這個過程必然伴隨著大量的文獻引用和注釋的變遷。我期待看到有學者能從文獻流傳的角度,剖析特定學派是如何通過增刪、重新編排手頭的古籍文本,來強化其學術話語權的。如果能有深入分析某一特定經注版本(比如不同版本的《尚書正義》之間的差異)的章節,那簡直是太棒瞭。這種對“文本生命史”的追溯,遠比單純的文本考證要引人入勝,因為它揭示瞭知識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被塑造和利用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