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傅斯年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定價:38.00元
作者:傅斯年, 劉師培
齣版社:吉林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206095030
字數:
頁碼:30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傅斯年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是傅斯年北大任教期間的講稿,雖然未終完成,但現存部分有許多真知灼見。傅斯年強調他並非著文學史,而是將一部文學史事之卮言寫下來,作為迴想的資料,提供學子們思考。《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是劉師培1917年在北京大學講授文學史課程時的講義,論述瞭漢魏六朝文學變遷特點,與諸傢文章優劣得失,褒揚藻韻,推重美文,為聲偶之文爭正統。
內容提要
《傅斯年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有兩位名人著作的如:“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撰成於一七一七年,是由博斯年編著的。另一部是由劉師培著作的“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傅斯年中國古代文學史講義: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詳細論述瞭中國中古文學史。理論豐富、觀點新穎。書中引用瞭大量的資料,使理論更具真實性、鮮明性,著重研究瞭漢魏六朝專傢文。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版權頁:
(一)《周誥》中所用的話,在春鞦戰國著書中語言所承之係統之外。
(二)“詩三百篇”中的話言,如《國風》,大體上自應是當時的俗話;如《小雅》,大體上自應是當時的官話;如《魯頌》、《商頌》及《大雅》的大部分,自應是當時的製作中標準點,已漸有文語之趨勢。把這些略去枝節而論,並無大彆於戰國初年以來著書者。
(三)春鞦戰國時,各國都有方言,但列國間卻有標準語,這個標準語中哪國的方言占成分多,現在無可考瞭。儒是魯國人的職業,孔子弟子及七十子後學者散在四方設教,或者因這層關係魯國的方言加入這個裏麵者不少,也未可知。
(四)《國語》是很修飾瞭的文言,《論語》不至這樣,但語法之整齊處也不免是做過一層工夫的。至於戰國子傢以及《戰國策》所著錄的書辭,和說辭,都是據標準語而成之文言。其中文言的工夫也有淺深的不
同,如《孟子》整齊鋪張,尤甚近於言,《戰國策》比較文些瞭,《荀子》更文,這都不能是純粹的口語,因為在它的文辭中看齣曼衍雕琢來。
(五)為什麼戰國時的著述都是藝術語(Knnstprosa)而不是純粹的口語呢?這因為古來的文書,除去語誥隻是記話言,書寫之作用隻是做一種傳達及遺留的“介物”外,凡涉及文書者,不論國傢的辭令或個人的
述作,都有“言之而文”的要求,所以在述作開端之時,即帶進瞭藝術化,“文言”正可解作“話言的藝術化”。
(六)且不止此,春鞦時大夫的口語調及國際間的詞令,也有“文”的傾嚮。如《論語》,“誦‘詩三百’……使於西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不學詩無以言”。《左傳·僖二十三》:“子犯日: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這些地方,都可看齣當時在口辭也要文飾的,至於寫下的必更甚。《論語》“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裏子産潤色之”,這竟成瞭佳話。
序言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在我看來,是典型的上世紀學術著作的遺風,樸素、剋製,幾乎不帶任何多餘的情感色彩,全憑論點和證據說話。我特彆喜歡它在考證某些文學流派源流時的那種“刨根問底”的態度。它不像有些現代的文學史著作那樣,熱衷於宏大敘事或過於鮮明的個人解讀,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工匠,一點點地用史料去搭建起曆史的骨架。不過,這也帶來瞭一個問題:閱讀起來略顯枯燥,特彆是中間大段的引文和注釋,對於習慣瞭快節奏閱讀的現代人來說,是一種考驗。我嘗試著在通勤路上閱讀,結果發現完全無法集中精神,它需要你心無旁騖地坐在一張結實的書桌前,備著筆墨,纔能真正領會其中三味。它似乎更適閤被當作案頭工具書來查閱,而不是消遣讀物。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和紙質,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老學究書房裏塵封已久的手稿散發齣的那種莊重感。我原本是衝著“傅斯年”這個名字去的,畢竟他是民國時期學術界的泰鬥,想看看他當年在課堂上是如何梳理中國古代文學的脈絡的。然而,初讀之下,我的感受有些復雜。講義的結構清晰,邏輯嚴謹,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對史料的駕馭能力。但是,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這本書的門檻確實有點高,裏麵引用的典籍和需要解釋的背景知識太多,不時需要停下來查閱其他參考書,閱讀體驗不算輕鬆。它更像是一份為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學者準備的綱領,而不是一本麵嚮大眾的入門指南。我尤其欣賞其中對魏晉南北朝文學變遷的論述,作者似乎能洞察到那個時代特有的那種精神氣質,筆觸細膩而深刻,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大時代的風雲變幻,讓人迴味無窮。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像是在進行一場需要耐心和耐力的“考古挖掘”。它的價值不在於它能立刻給你提供一個清晰、易懂的故事綫,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審視古代文學的方法論。作者在論述過程中,習慣於將文學現象置於一個極大的曆史坐標係中去考察,這使得一些原本看似零散的文學現象,突然之間找到瞭它們在曆史長河中的閤理位置。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曆史時期文學“精神氣質”的捕捉,那種抽象但又似乎可以觸摸到的文化脈動。當然,對於習慣瞭網絡化、碎片化閱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節奏可能會讓人感到不適應,因為它要求你慢下來,去感受字裏行間被曆史沉澱下來的厚重感。它更像是一份需要被“啃”下去的學術大餐,而不是甜點。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展現瞭一種近乎百科全書式的知識覆蓋麵。我原本以為,既然是“講義”,重點會放在對核心文本的精講上,但它對文學史背景的鋪陳,包括社會製度、思想變遷乃至地理環境對文學形態的影響,都做瞭非常詳盡的梳理。這種全景式的觀察視角,讓人明白文學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整個曆史進程緊密交織在一起的。舉個例子,書中談到某一時期詩歌的地域特色時,不僅僅是羅列瞭幾個地域流派,而是深入分析瞭當地的民風和交通狀況如何塑造瞭這些詩歌的風格。雖然有些地方的論述略顯陳舊,可能與最新的考古發現有所齣入,但其構建的整體框架和宏觀視野,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評分我購買這本書,其實更多是齣於一種對學術傳統的敬意。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文字本身,更是那個時代學者們治學的風骨。書中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那種對“真理”的虔誠和對知識體係構建的責任感,是當代很多速成型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一些存在爭議的文學事件時,往往會非常審慎地給齣多種可能性,而不是急於下一個定論,這種開放而嚴謹的態度,讓我深受啓發。它教會我,真正的學術探討,是在不斷的質疑和反思中前進的,而不是一錘定音的斷言。這本書更像是一座知識的殿堂,你得一步步走進去,纔能體會到它的莊嚴與深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