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国学研究文萃(语言文献卷) 国学/古籍 书籍 |
| 作者: | 袁行霈 |
| 定价: | 160.0 |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ISBN: | 9787301290910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国学研究文萃(语言文献卷)收录已出版的《国学研究》各辑中有关的汉语言和古典文献方面的精萃文章二十九篇,全书66.9万字。 内容涵盖了古典文献学和汉语言学诸方面,包括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版本学、考据学和目录学的名家名作,体现了近半个世纪古典文献学和汉语研究的成就,文集还收录了少量序跋。优中选优的《国学研究文萃 语言文献卷》是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的献礼之作。 本书主编袁行霈先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 |
| 目录 | |
| 目録 發刊辭袁行霈() 西周金文音系初探郭錫良() 《墨經》“佴”“(言肙)”“廉”“令”四條校釋裘錫圭() “梪”字與真山楚官璽李學勤() 古文字雜識(五則)李零() 石鼓文年代考辨徐寶貴() 漢譯佛典所反映的漢魏時期的文言與白話 ——兼論中古漢語口語語料的鑒定胡敕瑞() 從《世説新語》看漢語同義詞聚合的歷史演變楊榮祥() 《切韻》韻目取字問題研究黄耀堃() 論《千字文》潘吉星() 《説文》段註音辨何九盈() 論乾嘉考據學派别之劃分及相關諸問題漆永祥() 説“引申假借”蔣紹愚() 論僻音字的今音誤注現象范新幹() 論《太一避兵圖》李家浩() 《漢書·藝文志》釋疑鍾肇鵬() 買地券文廣例張傳璽() 阜陽雙古堆漢簡與《孔子家語》胡平生() 馬譯《世説新語》商兑之餘周一良() 論李善注《文選》版本傅剛() 《玉臺新詠》成書年代新証躍進() 《貞觀政要》之日本流傳與其影響池田温() 影印《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序言鄧廣銘() 西夏書籍的編纂和出版史金波() 西夏本《孟子傳》研究聶鴻音() 朱彝尊與《經義考》沈乃文() 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成書蠡測劉玉才() 《無圈點老檔》乾隆朝辦理鈔本始末閻崇年() 讀散原精舍詩筆記吴宓() 吴宓《讀散原精舍詩筆記》書後季鎮淮() 後記() |
| 编辑 | |
| 國學研究在北京大學素有傳統。1921年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設立,以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研究“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1992年北京大學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國學研究院前身)成立,以北大人文學科雄厚力量爲基礎,秉承“龍蟲並雕”的方針,致力於提升國學研究的整體學術水準。 1993年《國學研究》期面世,到今天已經走過了二十五年歷程。《國學研究》旨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宣導實事求是的學風,鼓勵在學術問題上大膽探索,努力創新。正如主編袁行霈先生所説,我們希望通過一代代持續的努力,使歷史悠久的國學展現旺盛的生命力,永葆青春。至2017年年底,《國學研究》已出版三十九卷,刊登學術論文六百一十六篇。《國學研究文萃》是《國學研究》的精選版,分爲哲學、歷史、考古、文學、語言文獻五卷。萃取的文章,由《國學研究》編委集體甄選,分卷統籌選編。 2018年,正值北京大學建校一百二十周年,我們謹以五卷本《國學研究文萃》獻給母校,亦以此作爲《國學研究》創辦二十五周年紀念。 |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确实透着一股沉静的古典气息,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这对于阅读古籍相关的文献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尊重。我个人更偏爱那种在细枝末节处见真章的学问。比如说,对于异体字、俗体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谱系梳理,或者对某些特定时期官修正史中是否存在隐晦的文献篡改痕迹的侦查。这些都是非常“咬牙切齿”的研究领域,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我希望能从这套文萃中读到那种“寻踪捕影”的阅读体验,那些学者们是如何通过细微的字形变化,重建历史的某一角。如果能有针对性地讨论特定字书(如《康熙字典》的某些条目)的收录争议,那简直是正中下怀。这关乎我们如何更准确地“看到”古人书写的本意。
评分这套《国学研究文萃(语言文献卷)》实在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个人对语言文献的研究涉猎不深,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编者团队的用心和深厚功底。我记得我最近在看一本关于古代汉语语法演变的书,里面对一些特殊句式的分析总是让我感觉隔靴搔痒,总觉得缺少一个更宏观、更系统性的文献支撑。我期待这套文萃能提供一些突破性的研究视角,比如关于上古汉语声韵的最新考证成果,或者是一些长期被忽视的古代碑刻文字的整理与解读。我尤其关注那些涉及古籍校勘和文献流传史的篇章,因为这些往往是理解古代思想如何准确传承的关键。希望看到里面能有详尽的图版和清晰的注释,能让像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也能窥探一二,而不是只有艰涩的学术术语堆砌。总而言之,它给我的感觉是严谨而扎实的学术集结,是值得反复咀嚼的资料库。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自己整理一些家传的地方志残本,发现最大的障碍就是缺乏可靠的、权威的文献比对工具。很多地方志中引用的典故或对古代官制、职位的解释,在现代出版的字典或工具书中往往难以找到精准的对应。因此,我非常看重一套汇集了精英学者对基础文献进行梳理的文集。我希望这套《文萃》能包含一些关于古代典章制度在不同文献中表述差异的专题研究,哪怕只是侧重于某一朝代的某一部门的用语习惯。这样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运作的机制,比单纯研究纯粹的文字学更有实践意义。毕竟,国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不应该只是象牙塔里的自我欣赏,而是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和传承那些构筑我们文化根基的制度性文本。它的实用价值,对我来说,比纯粹的理论创新更为重要。
评分拿到这套书,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其跨越领域的广度。虽然主打“语言文献”,但国学研究的本质就是相互渗透。我个人近期对魏晋南北朝的经学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在佛道思想冲击下,儒家经典解释权如何被争夺和重塑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大量的文献引用和注释的变迁。我期待看到有学者能从文献流传的角度,剖析特定学派是如何通过增删、重新编排手头的古籍文本,来强化其学术话语权的。如果能有深入分析某一特定经注版本(比如不同版本的《尚书正义》之间的差异)的章节,那简直是太棒了。这种对“文本生命史”的追溯,远比单纯的文本考证要引人入胜,因为它揭示了知识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塑造和利用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文萃”这类汇编性质的图书总是有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它代表了阶段性的学术成果,信息密度高,省去了我四处搜寻单篇论文的麻烦;另一方面,不同作者的风格和研究方法参差不齐,阅读起来就像在走马观花,很难保持心流。不过,冲着“国学/古籍”这个标签,我还是愿意给它一个机会。我最近正在研究宋代士大夫的私家藏书目录,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失传已久的善本线索。如果这套文萃里恰好收录了某位重要藏书家的目录校注或相关的考证文章,那它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能够引发我进行二次思考和交叉验证的深度文本,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描述的综述。一个好的文集,应当是能激起你拿起原典进行比对的“导火索”,而不是终点。我希望它能为我指明更多值得深挖的“矿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