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陶渊明集校笺-修订本 | 作者 | 陶潜 |
| 定价 | 68.00元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532560325 | 出版日期 | 2011-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大32开 | 商品重量 | 0.740Kg |
| 内容简介 | |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陶渊明集校笺(修订本)》主要内容包括:诗四言、停云并序、时运并序、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答庞参军并序、劝农、命子、归鸟等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前言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精装本的,当时就被它厚实的封面和典雅的气质吸引住了。作为一名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此前读过不少关于陶渊明的选本和解读,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要么是过于学术化,让我这个外行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通俗,失去了古籍应有的严谨性。这本书恰好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在保持高度学术性的同时,其详实的笺注和校勘,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之作”,更像是为所有热爱陶渊明的人准备的一份详尽的“使用说明书”。比如对于一些生僻的动植物名称,书里都会配有精妙的解释,甚至会引用相关的博物志进行佐证,这让我这样的“半路出家”的读者,也能毫无障碍地走进陶公的田园世界。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仿佛打开了一个知识的宝库,不仅仅是陶渊明本人的作品,还间接了解了东晋士人阶层的生活图景和文化风貌。这种知识的累积感和阅读的满足感,是其他普通版本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真正让我决定常备案边的,是它在“笺注”上的独到见解。很多注释,不再是简单的字面解释,而是融入了对当时社会背景、哲学思潮(尤其是玄学对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的深刻洞察。举例来说,对于“性本洁来还洁去”这类句子,它不仅仅解释了“洁”的含义,更联系了魏晋清谈的风气,阐释了陶渊明在追求个体精神自由与入世责任之间的挣扎与选择。这种带着历史厚度和思想深度的注解,使得陶渊明的诗文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深深植根于那个特定时代土壤中的艺术结晶。每次读到关键处,我都会习惯性地翻到页下,看看那里的笺注是如何“点睛”的。它提供的视角往往是多维度的,既有文学批评的敏锐,又不失历史考据的扎实,让人在品味诗句的音韵之美时,也能领悟到字里行间的文化密码。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整体感受可以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来形容。我本来以为,面对这样一部集大成的校笺本,阅读过程会是枯燥且充满挑战的,但事实恰恰相反。虽然内容精深,但编者仿佛深谙如何引导读者,他们总能在最需要帮助的地方提供最精准的支撑。比如,书中对陶渊明生平事件的梳理和时间线的标注,详尽得令人惊叹,这为我们理解其创作心境的转变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系。当我阅读他晚年描写贫困和困顿的诗作时,对照着书中的背景介绍,那种深切的同情和对诗人坚守气节的敬佩油然而生。可以说,这套书不仅是解读陶渊明作品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深入了解魏晋士人精神世界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中“隐逸”主题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简单的爱慕自然,而是融入了哲学思辨和生命价值的探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一位千年之前的诗人,以一种清晰、可触及的方式,重新站立在了我们面前。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岁月的厚重。我一直对魏晋风度情有独钟,尤其是陶渊明的诗文,那种超脱世俗的淡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总能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给我一丝喘息的空间。初翻这本书,就能感受到校勘者和笺注者的用心良苦。他们不是简单地罗列版本异同,而是深入到文本肌理之中,对一些模糊不清的词句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和阐释。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位渊博的学者在古籍室里一起探讨,每一个注释都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语和典故。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经典篇章的笺注,那些引用的史料和前人评论,丰富了文本的内涵,让陶渊明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比如读到《归去来兮辞》时,那些关于“归隐”的深层解读,让我对陶公的心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田园牧歌,而是看到了其背后隐忍的士人抱负与幻灭。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朗有致,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古典文献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评分坦率地说,我购买这套书之前,对“校笺本”的认识还停留在晦涩难懂的阶段,总觉得那是图书馆里才会出现的“冷门”书籍。但真正上手后,才发现这简直是为深度阅读者量身定制的宝典。我最欣赏的是它在“校”这一环节上的细致入微。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往往能揭示出流传过程中文本的演变轨迹,这本书将这些差异清晰地标注出来,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和取舍。这对于我们理解古人抄录文本时的习惯,乃至当时印刷或手抄技术的限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我曾花了一个下午,专门对比了《饮酒·其五》中几个关键句的校勘记录,那种如同福尔摩斯般探寻真相的感觉,着实令人着迷。它不只是让你读懂诗句的意思,更是让你理解“这句诗是如何流传至今的”。这种对文献本体的尊重和深挖,使得每一次阅读都变成了一种“溯源”的体验,远超了一般文学欣赏的范畴,更像是一场对历史的考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