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詩經(中華國學經典精粹 詩詞文論必讀本)
定價:12.0元
作者:李青,譯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25909
字數: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嚮有“詩的國度”的美稱,而《詩經》便是這詩國之詩的源頭。
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一部文學作品而能由《詩》入“經”,並曾長期位居儒傢五經之首,成為古國精神文明的重要代錶,這種現象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極為獨特的。
《詩經》曾被譯為多國文字,日本、朝鮮、越南、法國、德國、英國、俄國都有譯本,流傳非常廣泛。作為創造民族新文化的基石,我們要很好地繼承這一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産。
內容提要
《詩經》是我國詩歌總集,收集瞭自西周初年至春鞦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三百篇》。漢時被尊為儒傢經典,纔稱為《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約成書於春鞦時期,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齊、魯、韓、毛四傢。東漢以後,齊、魯、韓三傢先後亡失,僅存《韓詩外傳》。 毛詩盛行於東漢以後,並流傳至今。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風篇
周南
關雎
關關雎鳩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②。
參差荇菜③,左右流之⑥④;窈窕淑女,寤寐求之⑤。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⑦;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①關關:鳥鳴聲。雎(jū)鳩:一種水鳥的名字。
②逑(qiú ):配偶。
③荇(xìnɡ )菜:一種可以食用的水生植物。
④流:同“求”。
⑤寤(wù):醒來。寐(mèi ):入睡。
⑥思服:思念。
⑦芼(mào ):擇取。
雌雄相鳴的水鳥,相依於河中的小洲。那美麗善良的姑娘,是君子的佳偶。
長短不一的荇菜,順著水流左右靠近它。那美麗善良的姑娘,醒著睡著都想追求她。
追求卻難實現,日日夜夜掛念著她。漫長的思念啊,讓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睡。
長短不一的荇菜,左右采摘它。那美麗善良的姑娘,彈琴奏瑟來親近她。
長短不一的荇菜,左右攪動著它。那美麗善良的姑娘,敲鍾打鼓來取悅她。
葛之覃兮①,施於中榖②,維葉萋萋③。黃鳥於飛④,集於灌木⑤,其鳴喈喈⑥。
葛之覃兮,施於中榖,維葉莫莫⑦。是刈是濩⑧,為絺為綌⑨,服之無斁⑩。
言告師氏11,言告言歸12。薄汙我私13,薄澣我衣14。害澣害否15,歸寜父母16。
①葛:一種蔓草,在此處指蔓生之藤。
②施(yì ):蔓延。中榖:在山榖中。
③維:語助詞。萋(qī)萋:茂盛的樣子
④黃鳥:黃雀。於:助詞。
⑤集:棲息。
⑥喈(jiē )喈:鳥兒婉轉鳴叫的聲音。
⑦莫莫:茂盛。
⑧刈(yì ):割取。濩(huò):用熱水煮東西,這裏是指將葛放在水裏煮。
⑨絺(chī ):細葛布。綌(xì):粗葛布。
⑩斁(yì ):厭倦。
11 師氏:保姆。
12 言:語氣助詞,另一說,“言”為我。歸:原意指齣嫁,也可指迴娘傢。
13 薄:助詞。
14 澣(huàn ):洗滌。衣:外衣。
15 害:通“曷”,即何。否:錶示否定,此處指不用洗的衣服。
16 歸寜:迴傢以慰父母之心,或指齣嫁以讓父母安心。
葛藤柔又長,蔓延榖中央,葉兒真茂密。黃雀飛來,在灌木上棲息,婉轉歡鳴。
葛藤柔又長,蔓延榖中央,葉兒真清鮮。割取放水煮,織成粗細布,穿衣不厭倦。
輕聲告女師,迴傢心甚切。洗乾淨貼身衣服,再洗乾淨外衣。不用全洗瞭,要迴傢嚮父母請安。
采采捲耳①,不盈頃筐②。嗟我懷人③,寘彼周行④。
陟彼崔嵬⑤,我馬虺隤⑥。我姑酌彼金罍⑦,維以不永懷⑧。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⑨。我姑酌彼兕觥⑩,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11,我馬瘏矣12,我僕痡矣13,雲何籲矣14!
①采采:一說采摘;一說形容野草茂盛之狀。捲耳:一種野菜,今名蒼耳。
②頃筐:今天的畚箕。
③嗟:語氣助詞,另一說嘆息聲。
④寘(zhì ):同“置”,放下之意。周行:大路。
⑤陟(zhì ):登高。崔嵬(wéi ):高而不平的土石山。
⑥虺隤(huǐ tuí ):疲憊無力的樣子。
⑦罍(léi ):像酒壇一樣大肚小口的盛酒器皿。
⑧維:發語詞。永:長久。
⑨玄黃:形容馬腿腳疲軟之病。
⑩兕觥(sì ɡōnɡ ):一種飲酒器,形狀像伏著的犀牛。
11 砠(jū):山中陡峭、有阻礙的地方。
12 瘏(tú):馬因疲病而無法前行。
13 痡(pū):人過度疲憊、無法走路的樣子。采摘茂盛的捲耳,半天還沒裝滿一小筐。心中思念心上人,菜筐丟到大路旁。
登上高高的土石山,我的馬兒已經疲憊。暫且斟滿金壺酒,以慰心中的思念。
登上高高的山岡,我的馬兒已經生病。隻好斟滿大杯酒,以免心中總悲傷。
登上陡峭的亂石岡,馬兒病倒躺地上,僕人也纍壞瞭,如何解脫這萬般愁緒!
序言
前言
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之一,《詩經》中的許多詩句因其美好、內涵豐富、意味深長而為後世的人不斷引用,至今仍熠熠生輝。
《詩經》中廣為人知的是愛情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郎纔女貌,纔子佳人,延續瞭韆古的婉轉;“一日不見,如三鞦兮”,將戀人分離的煎熬和痛苦錶現得貼切生動,以至於經曆數代流傳,也從未褪色;“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直至今日仍作為堅貞的誓言,見證一場又一場執手老去的愛情。
作為“周代社會的百科全書”,《詩經》廣泛而真實地錶現瞭周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不僅有婚戀,更有民俗、農業、祭祀、戰爭、狩獵;不僅有癡男怨女,更有沒落貴族、農民、小官吏、奴隸等。
《詩經》分《風》《雅》《頌》三類。《風》又稱《國風》,包含十五個國傢和地區的民間歌謠,其中一部分來自勞動者的口頭創作。這種口頭創作的歌謠保留瞭鮮活的底層民間風味,早期人類生活的原始和野性,是《詩經》中非常齣彩的篇章。
《雅》分《小雅》和《大雅》,《大雅》主要是應用於朝會典禮的樂歌,包括開國史詩和一部分政治詩,可當作史料閱讀,對於重現當時的政治生活、瞭解周朝的興衰過程,有著重要的藉鑒意義。《小雅》則擴大瞭錶現範圍,從朝會延伸至貴族階層,從錶現重大的國傢興亡到錶現士大夫和貴族的生活,在題材上有所開拓。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周頌》是西周王室的宗廟祭祀樂歌,《魯頌》是春鞦時期魯國的宗廟祭祀樂歌,《商頌》是殷商後裔宋國的宗廟祭祀樂歌。其中以《周頌》為代錶。祭祀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風》中就有多首錶現民間祭祀的詩歌,而《頌》專門記述宗廟祭祀,其中既有對王的美化與歌頌,亦錶現齣先民的社會理想和時代的進程。《詩經》是簡單的。它體例清晰,篇目分明;賦、比、興三種藝術手法,貫穿全書;通篇以四言為主,簡潔明瞭;韻律優美,富有節奏;便於誦讀,朗朗上口。
然而,《詩經》又是復雜的。洋洋灑灑三百篇,距今已近三韆年,用字、本義、主旨,無不晦澀難解;賦、比、興,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得詩篇要旨多變;四言句式,言簡義豐,造成歧義不斷,難成定論。
正因如此,《詩經》纔讀不盡,也說不盡。每個人都能讀齣一部屬於自己的《詩經》。但在此之前,需要瞭解《詩經》,不是執意著眼於《詩經》的外部研究,也不是盲目追隨彆人的“一傢之言”,而是從每一首詩的字、詞、句入手,對《詩經》形成感性的體驗和客觀的認識。
本書除瞭對詩的內容進行白話翻譯外,每一首詩還附上瞭詳盡的拼音和注釋,以掃清詩歌閱讀的障礙。《詩經》的美麗、無邪,《詩經》的言外之意、意內之嘆、嘆中之思,《詩經》的口耳相傳、韆古不衰,都能在文字裏找到答案。作為一個習慣瞭碎片化信息攝入的現代人,我原本以為閱讀如此龐大且體係化的內容會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但這本書的體例設計,卻巧妙地化解瞭這種壓力。它將復雜的文本結構進行瞭閤理的拆解和重組,使得閱讀節奏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你可以選擇進行一次馬拉鬆式的通讀,也可以專注於某一特定主題進行專題研究,而不會感到前後的章節邏輯會因此斷裂。這種靈活性非常人性化。而且,我發現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思維的連貫性得到瞭極大的加強。不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獲取信息,而是通過這本書提供的清晰框架,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知識的積纍感和厚重感是其他零散讀物無法比擬的。它成功地將“學習”變成瞭一種“探索”的樂趣。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讓人眼前一亮瞭,那種古典與現代的完美融閤,拿在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透露著一股厚重的文化氣息。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摸上去細膩光滑,印刷的字體清晰易讀,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我特彆欣賞齣版社在細節上花費的心思,比如扉頁上的燙金工藝,低調卻不失莊重,讓人每次翻開書頁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莊嚴的文化儀式。這本書的開本適中,無論是放在書架上展示,還是隨身攜帶以便隨時品讀,都非常閤適。而且,這本書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講究,字裏行間留有的空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使得整體版麵顯得疏朗有緻,完全沒有市麵上一些廉價盜版書那種擁擠壓抑的感覺。光是看著它放在桌麵上,都能感受到一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書捲氣,這對於一個真正的愛書人來說,是極大的享受。可以說,從物理形態上講,它已經超越瞭一本普通書籍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停留在對文本的簡單呈現,它更像是一部係統梳理古典文論的入門指南。我發現其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文學見解都有著清晰的梳理和對比。比如,對於“風骨”與“辭采”的討論,書中呈現的觀點交鋒,簡直是精彩紛呈。它沒有偏頗地隻推崇某一傢之言,而是將各種聲音並置,讓讀者自己去思辨。這種平衡的視角,對於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至關重要。我尤其喜歡它在關鍵論斷後的延伸思考部分,這些引導性的文字,常常能激發我聯想到現代的文學現象,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它不是把古代的理論當成僵死的教條,而是將其活化,讓我們看到這些經典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解釋力,這對於任何想在文字創作領域有所建樹的人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評分我必須得說,購買這本書的決定是極其明智的,它帶來的閱讀體驗是多層次的享受。除瞭閱讀本身帶來的心智滋養,它還具備瞭一種“傳承”的意義。當我嚮身邊的朋友,特彆是年輕一代推薦時,他們看到這本裝幀精美、內容權威的版本,那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感和親近感一下子就被激發齣來瞭。它不僅僅是文字的集閤,更像是一座文化橋梁,連接著過去與未來。這種實體書所能承載的文化重量感,是任何電子閱讀器都無法替代的。它放在那裏,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宣言,提醒著我們勿忘文化的根基。老實說,如果有人問我,想係統瞭解中華經典文學精髓該從何處下手,我毫不猶豫地會指嚮這本書,因為它提供的是一套完整、可靠且充滿敬意的學習體驗。
評分初次接觸這類經典著作,我最擔心的就是晦澀難懂,生怕自己被那些古奧的文字和深奧的典故睏住,變成一本隻能供著卻無法真正讀進去的“花架子”。然而,這本書的編校團隊顯然深諳此道。他們不僅提供瞭精準的原文,更重要的是,注釋和譯文的處理方式非常到位。注釋不是簡單地解釋詞語,而是將當時的社會背景、風俗習慣甚至是一些典故的來龍去脈都解釋得清清楚楚,做到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尤其是那些篇章導讀,簡直是神來之筆,它像一位和藹的引路人,在你踏入迷宮之前,先為你勾勒齣大緻的地圖和核心的脈絡。閱讀過程中,每當遇到疑難之處,翻到注釋那一頁,總能找到豁然開朗的感覺,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一個古典文學的“門外漢”也能自信滿滿地沉浸其中,感受到古人詩歌中的韻味和力量,而不是被閱讀的挫敗感勸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