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梁漱溟文稿手跡選(壹集)
定價:780.00元
作者:梁培寬
齣版社:上海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20810680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2.443kg
編輯推薦
觀梁漱溟書法,學梁漱溟做人! 讀其文,品其字,知其人,論其世,明其理。 近觀一代宗師凜凜風骨,**規模直觀全麵展現梁漱溟文稿手跡,彩印精裝大開本 品讀經典:精選國學大師梁漱溟經典文字,釋東方智慧,論儒佛異同,述治學曆程 賞鑒珍本:梁氏書法字如其人,清雅恬淡而又堅挺綿密、從容自如,彆具藝術欣賞價值 典藏**:高清掃描,原色影印,特種紙張,國際開本,精裝印製梁漱溟作品
內容提要
《梁漱溟文稿手跡選》係一代國學宗師梁漱溟先生文稿手跡*規模的集結齣版,將分批陸續推齣。“壹集”精選梁漱溟先生的學術思想類文稿多篇,分3冊:冊收錄《我的治學小史》《儒佛異同論》等;第二冊收錄《東方學術概觀(舊稿)》;《東方學術概觀(改寫本)》;第三冊收錄《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傢解說閤印序》《伍庸伯先生禮記大學篇解說》《禮記大學篇伍氏學說綜述》等文獻。因其原始,而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因其保存完整,筆法俊美,亦可供書法愛好者學習、收藏之用。《梁漱溟文稿手跡選》采用高清掃描,原色影印,特種紙張,國際開本,函套精製的方式,以便*程度地呈現作者手稿原初狀態。
目錄
為此書緻讀者(梁培寬)
壹集之壹
我的自學小史
儒佛異同論
壹集之貳
東方學術概觀(舊稿)
東方學術概觀(改寫本)
壹集之叁
禮記大學篇伍嚴兩傢解說閤印序
伍庸伯先生禮記大學篇解說
禮記大學篇伍氏學說綜述
作者介紹
梁漱溟(1893—1988),20世紀中國*獨立風骨及知行閤一的思想傢、社會實踐者。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早歲信佛而後歸儒,亦不廢佛;以中學學曆而執教北京大學。壯年辭去教職,長期從事鄉村建設;發起民盟,為調停國共奔走呼號。1949年後屢受批判而始終不屈,傲然宣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一生以“認識老中國,建設新中國”相號召,在兩個問題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問題,即人為什麼活著;二是社會問題,亦可雲中國問題,即中國嚮何處去。主要作品有《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文摘
序言
我總覺得,真正的“大師”並非完美無缺的聖人,而是在其思想體係中,留下瞭無數次自我否定和修正的痕跡。這些修正的痕跡,恰恰是其思想生命力最旺盛的體現。因此,我尤其期待在這套手稿中,能發現一些與他公開發錶觀點明顯存在張力,甚至可以說是“未完成”的思想片段。這些片段,或許是他為自己設下的思想陷阱,或許是他發現的新的可能性。它們如同思想的“地質剖麵圖”,展示瞭土壤深處物質的交換。我們現在習慣瞭閱讀經過包裝和定型的知識,而這種未經雕琢的原石,往往更能激發我們自身的思考能力。它提醒我們,認識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即便是梁漱溟這樣的人物,其思想的河流也是在不斷地蜿蜒麯摺中奔湧嚮前的。能看到這些“草稿”,是對我們自身思維惰性的最好鞭策。
評分這本厚重的文集,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溫度和分量。我一直對梁漱溟先生那個時代的思想脈絡很感興趣,尤其是在新舊交替、文化衝突最為劇烈的那個時期,他是如何堅守自己的立場,又如何與時代對話的。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關於他早期思想形成過程的珍貴手稿。那些筆跡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敘述,能讓人直接觸摸到他思考時的起伏和掙紮。想象一下,在那個信息流通不便的年代,一位學者是如何通過深入的閱讀和反復的推敲,構建起他那套影響深遠的“鄉村建設”理論體係的。這份手稿選集,絕不僅僅是文字的簡單匯編,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位國學大師在思想形成的關鍵時刻,那些未曾公開發錶、未經後人修飾的原始心聲。我希望通過這些一手資料,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他為何如此執著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以及他晚年對世界格局的洞察力,究竟源於怎樣深厚的文化根基。這種對源頭的追溯,對於任何一個想真正理解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評分這些手稿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看起來非常考究,看得齣齣版方對梁漱溟先生的學術遺産是抱持著極高的敬意和責任感的。對於這類珍貴文獻的整理和齣版,最考驗的其實是校勘的嚴謹程度和注釋的詳盡程度。我非常關注那些可能因為年代久遠而模糊不清的筆跡,是如何被清晰地還原齣來的,以及那些涉及特定曆史事件或典籍引用的地方,是否有精準的考證。這關乎到我們解讀原意的準確性。如果隻是簡單地將舊稿影印,而缺乏必要的現代學術規範的整理,那麼對於年輕一代的讀者來說,閱讀門檻就會太高。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套既能滿足老一輩學者的嚴謹需求,又能讓年輕讀者便捷上手的優秀範例。這份對細節的打磨,恰恰體現瞭對“文稿”二字背後所承載的厚重曆史責任心的。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文化傳承和教育改革的人士,我一直深信,教育的本質在於人格的塑造,而非知識的灌輸。梁漱溟先生對教育的獨特見解,尤其是他深入鄉村、身體力行地推動教育實踐的那段經曆,是我非常嚮往和學習的楷模。我希望這本手稿集中,能夠有更多關於他如何設計課程、如何與農民溝通、如何將晦澀的哲學理念轉化為日常生活的實踐智慧的記錄。文字的力量是無窮的,但當文字能夠轉化為切實的行動,並影響到最底層的社會結構時,那纔是真正撼動時代的力量。我設想,這些手稿裏,或許隱藏著他關於“知行閤一”最原始、最樸素的錶達方式,沒有後來的理論包裝,隻有一位教育者麵對真實生活時的睏惑與興奮。能看到他對於一個具體學堂的建設規劃,或者對某個鄉村教育實驗失敗的深刻反思,對我現階段的工作將是極大的鼓舞和方法論上的指引。
評分初翻這套書的目錄,我就被其中跨度之大所震撼。它似乎不僅僅聚焦於梁漱溟先生最廣為人知的某一個階段的論述,而是試圖勾勒齣一個更完整、更立體的精神軌跡。我特彆留意到其中關於中西文化論辯的部分,那簡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最核心的痛點。我們現在看曆史,總覺得是非分明,但設身處地想一想,在“全盤西化”和“固守傳統”的兩極拉扯中做齣選擇,需要何等的智慧和勇氣。這些手稿,我想必然會呈現齣他內心最真誠的彷徨與堅守。那種筆墨間的頓挫和刪改,往往比最終定稿的文字更具感染力。它們記錄著思想的“生産過程”,而不是冰冷的“産品說明書”。我期待看到他對傳統儒傢思想中那些被時代誤讀的部分,是如何進行精微的梳理和辯護的。這對於我們今天重新審視傳統文化與現代性的關係,依然有著巨大的啓發意義,這不隻是曆史的緬懷,更是對當下精神睏境的照鏡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